基于交互语境的平面设计取向
2016-05-09李炳楠阎延
李炳楠++阎延
摘 要:本文主要是从信息角色的互换性、内容的数字化两方面来分析基于交互语境的平面设计取向,结合当前平面设计的发展,论述其在交互语境下信息的交流互动的整合性取向。
关键词:交互语境;平面设计;设计取向
[中图分类号]:U21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1--01
前言:
平面设计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相应的介质来实现信息的传递。在平面设计还没有出现交互技术的时候,平面设计的信息传递是单向进行的,像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这些信息的传递一直都是“发布―→传送―→接收”的单向模式。而在平面设计中的交互技术出现后,就打破了信息传递的单向模式,开始了信息传递的双向互动,这种信息传递的双向互动模式是交互技术与平面设计两者相结合的产物,在这种交互语境下平面设计开展了一个新的时代,平面设计取向融合了多种元素,表现出了与传统的平面设计不一样的取向。
一、信息传递的交互性
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传播者和受传者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这两者在这个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可以随着自己的心意相互转换和交替。这就是交互技术中信息内容所体现出来的数字化特征。
1.信息角色的互换性
在互联网时代平面设计中的信息传递是通过网络来实现的,信息传播者和受传者的信息角色的互换性主要在以下的三个层次体现。第一层,受众和传播者都是作为信息的传递者,单纯的角色互动,没有实际上的意义;第二层,受众者和传播者在平面设计中深层次的互换,两者起到的作用相同。传播者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根据其意愿来控制设计的走向,受众者也同样可以做到。第三层,传播者与受传者为一体。设计者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受传者。因而,在交互语境下,这两者的角色没有很明显的界限。
2.信息内容的数字化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即是数据。这就是平面设计中交互技术的数据化特征。从我们日常接触的互联网可以看出信息数字化在以下三个方面最为明显。首先,最明显的是信息内容的数据化。信息内容的来源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文字、图形、色彩、材料,甚至是声音、气味这些都是可以用数字技术吧它转化成数据储存,在互联网中的平面设计就是应用这个数据技术,把鲜活的人物、事件、声音、靓丽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的视觉中。其次,是信息内容的程序化。我们在互联网上所看到的页面几乎都是用各种程序编码形成的,在页面上显示的文字、色彩、声音、动画这些都是利用编程技术通过代码来实现的,在这些页面中一个文字、一个声音、一种色彩、一个动画都是一个代码,各种代码堆叠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程序,而各种程序融合在一起则会衍生出有声、有色、有字、有图的缤纷多彩的世界。这些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数据的一种表现形式。最后,就是信息内容的虚拟化。互联网可以说是一个虚拟世界,在这个虚拟世界中,一切物体形态都是运用虚拟技术虚拟出来的,例如在网络上售卖的游戏积分卡、网络礼包、游戏软件这些都是属于虚拟物品,这些都是在平面设计过程中,将传达的信息虚拟化,通过网络来实现信息内容的开放、共享、交互的特征。
二、多种媒体的系统整合性
媒介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扮演的是一个搬运者的角色,它可以在这个传播过程中将多种媒体整合起来,形成一个视、听、触、幻相融合的信息平台的纽带。因为在交互语境下的平面设计,媒介有很多种,像传统媒体、多媒体、超媒体这些在交互语境下都是共存的,信息内容的数字化使得多种媒体的整合在平面设计中发挥了很大优势,这种多媒体的系统整合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数据的自由转换,即信息通过一种媒介转换到另一种媒介,这就是图音互变、声文互变、图文互变、音色互变的基本原理。
三、情感体验的沉浸性
传统平面设计在本质上就是一个信息存储器,信息传递一直是单向进行的,这个信息储存器就只能实现受众的阅读功能,受众与作品在情感体验上保持一定距离。而在交互语境下的平面设计,人与作品之间的距离是可以通过沟通来缩短的,信息传递中的传播者和受众这都可以参与到作品的建构中,从而实现信息的交流共享,受众者与参与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两者可以同时参与到作品当中,把自身的情感融入作品中,通过即时影像输入设备、虚拟技术、网络技术都可以把这些纳入到作品中,消除受众与作品在情感上的审美距离。这种基于交互语境的平面设计取向,与传统的平面设计最大的区别就是信息传播者和受众者两者之间的角色,与平面设计作品的情感距离。
结语:
基于交互语境下的平面设计取向打破了传统平面设计取向的局限性,这种应用交互技术的平面设计融合了新的语境,这种交互语境下的信息传递颠覆了传统的单向传播模式。新的双向互动的模式,凸显了信息角色的互换性、信息内容的数字化、多媒体的系统整合性,这种模式下的平面设计受众者不再是简单的实现信息的阅读,能够在传递的过程中实现信息交流互动和情感体验,基于交互语境下的平面设计呈现了一种全新的设计取向,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平面设计,更注重于受众多感官通道的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2]尼葛洛庞蒂,胡泳. 数字化生存[M]. 范海燕,译. 海口: 海南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