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姆文学经典阅读理论的思想来源探究
2016-05-09张辉
摘 要:布鲁姆经典阅读理论汲取了德曼解构主义修辞阅读理论,将修辞阐释和审美阐释视为经典阅读的要素。在阅读的心理机制方面,他继承了弗洛伊德的防御概念与诗人意志观,提出了强力阅读主体观。阅读目的和价值方面,布鲁姆推崇爱默生式的实用主义,注重阅读的个人独立价值。
关键词:心理防御;修辞阅读;实用主义
作者简介:张辉,女,1987年11月出生,湖北武汉人,辽宁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8--01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防御概念
对布鲁姆颇有微词的文论家伊格尔顿评价到,布鲁姆是“利用弗洛伊德的著作提出了过去十年中最富大胆创新精神的文学理论之一。”①布鲁姆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作为引导来阐释自身观点。弗洛伊德认为,心理防御机制是从焦虑到压抑再到防御对抗的过程。自我迫于外界现实的威胁或与超我的冲突,与本能的需求产生矛盾,而产生压抑,造成机体的紧张感。自我为缓解这种紧张感就会产生防御,释放被压抑的焦虑感。主体在阅读时会产生被影响着的“焦虑”,即由于时间上先到的优越性,前辈作家作品对后辈读者造成的一种事实性包围的压制。这种“焦虑”心理激起了后辈的防御对抗。“迟来者”通过强有力的原创力修正并开拓新的空间从而获得自身独立价值。
同时,布鲁姆分析了诗人意志与弗洛伊德防御概念的心理动因的相同之处。时间的强迫性导致后辈诗人迟来的失落感,诗人意志的对抗,如同弗洛伊德的防御一样,是将某种威胁性的产生不愉快感的意念排斥在意识之外,而这种对抗是通过转义实现的。“就诗人而言,防御始终都是一种转义,而且始终都是针对先前的转义的。而本能,则是对不朽的冲动,并且可以称之为是所有诗歌转义中最大的转义”。②诗人是通过转义来对抗时间的优先性导致的前辈对于后辈迟来者影响的焦虑。阅读中,后辈读者面临前辈造成的巨大事实性影响的焦虑时,具有创造力的强力读者能够对抗时间的强迫性,使心理防御功能得以实现。
二、德里达、德曼解构主义阅读观的影响
哈罗德·布鲁姆常常被视为“耶鲁学派”成员之一,他的经典阅读观部分地借鉴吸收了解构主义者雅克·德里达、保罗·德曼的解构阅读理论。
德里达的解构阅读是以文本而非作品为阅读对象的。他认为文本与符号紧密相连,而符号的能指是指向其他能指,不是指向外在的所指。文本不是具有稳定意义的封闭体,文本之间是一种互相指涉、渗透的互文关系,在这种“延异”的过程中,文本意义永远不可确定。保罗·德曼的阅读理论则是解构主义文本修辞阅读。他吸收了尼采关于语言修辞性的观点,认为,语言是文本之间的相互阐释,是修辞方式的替换转义。而语言的修辞性导致文本具有字面义与比喻义、隐喻与提喻等一系列特性,它们之间的矛盾与张力使得对文本意义的最终解读成为不可能,文本永远是变动着的,只能被解构性阅读。
布鲁姆的阅读理论具有德里达、德曼解构主义的倾向。布鲁姆确信一首诗其本身是不具备确定意义的,它是不断地指向另外的诗。而诗歌意义的不确定受到诗歌语言修辞性的影响。正是这种意义的不确定和衍生性,带来了阅读主体身份的多重性。布鲁姆也认为,对诗的阅读主体,不仅是读者,也是诗人。读者或诗人对诗歌解构阅读来创造意义的过程,既是阅读过程,也是创作批评过程。这样布鲁姆的阅读观与德里达的解构阅读范式是相同的。然而,在文学批评的人文层面上,布鲁姆与德里达、德曼阅读批评有着很大的不同。布鲁姆认为文本的意义是由人的意志所赋予的,转义是意志的修辞,个体自我心理意志对文本阅读具有意义阐释功能。而德曼主张,转义是认识的修辞,隐藏于文本的意义是通过修辞阅读得以认识和把握。无疑,布鲁姆的经典阅读理论是一种融合主体心理的审美阅读和修辞阅读。
三、爱默生个人主义价值观
1984年布鲁姆在《纽约书评》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美国先生》的文章。文中,布鲁姆将爱默生视为美国文化精神的圣者,高度评价道,“爱默生是我们文化氛围中的心灵,是美国诗歌、批评和实用主义后的哲学这些不同领域的主要源泉……是所有后来的美国文学不可回避的理论家。”③
布鲁姆非常重视爱默生个人主义价值观在经典阅读中的指导意义。爱默生的个人主义是建构在超验主义思想之上的价值观。超验主义观认为,自然万物具有其内在的神性,都是一个自在的小宇宙。个体要注重自我内心的声音,将内在的自我解放。爱默生将个人主义价值灌注美国文学,呼吁美国学者在阅读中创造性独立思考,将自己的灵魂激发出来。当阅读过去的经典时,主体只有运用强力的个人自主意识才能打破已有的传统壁垒,进行个人主义的价值阐释,才能创造出新的意义空间。布鲁姆在经典阅读理论中也坚持个人自由意志的价值阐释。布鲁姆经典阅读的主体强力意志观也是接受了爱默生个人主义的阐释意志,或者是爱默生式的阐释模式。布鲁姆的经典阅读观中始终坚信一种爱默生主义的“美国信念”,即在阅读中自我依靠、自我信任。布鲁姆的这种自我深度阅读是经验和实用的,最终是要在阅读中体验孤独自我,寻求个人神性的光辉。
参考文献:
[1]特雷.伊格尔顿著;伍晓明译.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83 页
[2]哈罗德·布鲁姆: 批评、正典结构与预言,吴琼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12页
[3]哈罗德·布鲁姆:批评、正典结构与预言,吴琼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