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兼济的东坡文化精神
2016-05-09
最喜欢的一本书是《苏轼词集》,常置于桌前、枕边细细品读,读到豪放遒劲之处,不觉血脉贲张,读至凄怆悲凉之处,不禁潸然泪下,想起作家林语堂的评价:“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在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读其诗词如见其人,羽扇纶巾,长衫翩然,凝视现代的我们,拈须微笑不语……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生于四川眉山,21岁进士及第,曾官至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后因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而入狱遭贬。一生历尽坎坷,辛苦备尝。为官四十年,初仕三州、主政八州、贬谪三州,曾自嘲云:“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他是北宋时期的文坛领袖,名列唐宋八大家,他也是中华文化史上难得一见的文学通才,诗、词、书、画都堪称绝唱,还精研佛理、通晓天地,词开豪放一派,形成气象恢弘、个性鲜明,纵横恣肆、清新豪健的艺术风格,史称“苏词”。
最早读的苏词是他的中秋之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孤高旷远的境界,遣世独立的意绪,望月之阴晴圆缺而感悟人生的浓厚哲学意味,字里行间抒写了作者对自然与人生、短暂与永恒的思考。短短两阙词将悒郁怆泱的情感、善自排遣的胸怀,高远浩荡的格调,清冷澄明的意境抒写无余,与天马行空的笔触、裁云缝雾的想象结合在一起,构成了这首作品的不朽,极奇逸之至!
最喜欢的苏词当属他的豪放之作《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以怀念古代英雄豪杰引入,感叹现实功业难成,沉痛于人生短促、世事无常,年华虚掷、白发已生!题是怀古,写景为介,实为自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笔锋一转,把我们带入一个奔马惊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境为之开阔,精神随之振奋!入世与超世、忧郁与旷达、进取与无为,施展雄心与放情山水贯穿全篇,堪称千古绝唱。每每读来,既被其崇高美所吸引,又被其悲壮美所打动,极豪放之至!
最感动的苏词当属他的悼亡之作《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是苏轼在妻子离世十年所作,对妻子绵绵不绝的思念之情溢于字里行间,叹宦海沉浮、南北奔走,惜幽明永隔、情结难解!身具旷代才华,却备尝落寞与艰辛,借悼念一诉凄凉。欲知肠断处,明月照孤坟,生死两茫茫的人生谓叹,至死不渝的深情厚意,让人凝思冥想,心有戚戚,难以自抑,极凄婉之至!
若无高尚之人格,绝无伟大之文章。苏轼品格高洁澄澈,正直不阿,无论出处穷达、提升贬谪,始终坚持四不变:
辅君治国、经世致用的抱负不变。苏轼面对几番贬谪甚至于险些丧命的逆境之中,却始终秉持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志,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风烛残年仍写下“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抒发自己虽已两鬓如霜,仍愿意报效国家之心。
怜恤生灵、为民造福的思想不变。他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倡导“爱民要深、忧民要切”。徐州防汛,杭州筑堤,澹州授馆,都现存旧迹;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证。每到一处,关心生民疾苦,与民排忧解难;无论官居何地,都因受人民爱戴而有口皆碑。在东坡先生死后,他曾为官之地的民众悲痛不已,皆哭泣缅怀。
襟怀坦荡、独立不阿的品节不变。苏轼从不随波逐流、卑躬屈膝,既无富贵骄人之气,又无隐逸迂腐之气,既无罪宦杜门思过之意,又无谪臣战战兢兢之语,始终践行崇德尚义的信条,对真理和节操的追求重于生命,明知自己坚持操守、直而不随会遭到嫉恨打击,却始终不改初衷。后人盛赞苏轼: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于千古。
乐观豁达、幽默风趣的心性不变。读东坡先生文章,常感觉到:披肝沥胆宛如相见,平生心事尽在毫端,天地万物全收眼底,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其境界开辟古今之未有,其本色千磨万折依然不变,其身处窘境却时常自勉,表达出一种极其豁达的人生哲学。
正是这四不变,使东坡精神历经岁月磨洗,始终熠熠生辉。
苏轼的一生,都在政治斗争与文化情怀的杂糅碰撞之中艰难取舍,出世与入世,进取与退避,在他那看似达观的文字背后,无不隐藏着他痛苦的思索。他的超前卓识、他的以人为本思想、他的幽默达观气质、他促进和谐的观念等等无不闪现着现代光芒,他的作品充满对人生的观察、思考、感慨,他的诗词文充满了儒释道的智慧,他的文化精神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内容,不仅早已融入中国的文化与历史,还在影响着我们生生不息的文化创造与传承。
东坡先生为我们诠释了儒家独善其身、兼济天下,上不愧天、下无愧人的君子文化,传播了道家顺应自然、举重若轻,荣辱不惊、去留随意的豁达精神,即纵横遨游于天地,独与天地精神共往来,在天地之间亘古永恒,从自我实现到达自我超越,他用儒与道构筑了人格两岸,抵达了生命广度与深度的极限……让古往今来的圣贤文化滋养着我们,让天高地阔的觉悟情怀积存于内心,让我们在不断仰视中得以升华,在不断修整中大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