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验主义视角下惠特曼《从茫茫人海中》主题解析
2016-05-09赵琳琳
摘 要:惠特曼的诗歌常含多重文化因素,对其研究也经久不衰,而短诗《从茫茫人海中》的研究却寥寥无几。本文从超验主义视角出发,着重研究诗中的超验主义情愫,解读诗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不可替代,对其主题进行进一步剖析。
关键词:惠特曼;《从茫茫人海中》;超验主义;人与自然;主观能动性
作者简介:赵琳琳(1990-),女,汉族,吉林四平人,硕士,吉林大学,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1-0-02
“哪里有土,哪里有水,哪里就长着草”。草叶本是极细微平凡之物,而正是对平凡事物的不平凡讴歌造就了惠特曼的《草叶集》。这本诗集一经问世就备受瞩目,它是诗歌发展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惠特曼的诗歌中常含多重文化因素,民主思想、超验主义、人文情怀、历史典故随处可见,对其诗歌的研究也成果颇丰。不过学术界对《从茫茫人海中》的研究并不多见,即使有也多是附带在其他诗歌的研究之中,主题也常被简单归为对爱情的赞美与追寻。惠特曼的诗歌颇受超验主义思潮影响,基于此笔者以超验主义思想对诗歌主题进行了重新解读。
超验主义兴起于新英格兰地区,时值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正是美国大举扩张领土、民主党执政时期,出现了第一位平民出身的总统—安德鲁·杰克逊。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处于上升阶段,一方面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工业化脚步不断推进,人们对自由和财富的追求空前高涨。另一方面,美国作为一个刚刚起步的年轻国家仍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英国,难以完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财富需求。在思想领域,带有浓厚英格兰色彩的哲学思想、文学作品、剧院随处可见,美国的主流思潮仍与英国趋同,在此背景下能够反映美国本土思潮的超验主义思想应运而生。
1.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读
超验主义的核心是认为存在一种理想的精神实体,这一精神实体主宰着一切,甚至可以脱离经验和科学,直接由人的直觉体现。超验主义思潮代表人物是爱默生和梭罗。爱默生曾说世界将其自身缩小成为一滴露水。他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宏大无比的物质存在,而人类社会的一切诚然渺小,却也都是宇宙这一存在的剪影。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的灵魂,都是受超灵的制约,本质上是统一的。对超灵的认同是超验主义的核心思想。超验主义者强调精神,认为精神本就是宇宙至为重要的存在因素。超灵是一种无所不容、无处不在、扬善抑恶的力量,是万物之本、万物所属,同时也无时无刻不存在于人类和自然界之内。超验主义者用一种全新的视角看待自然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自然界是超灵或上帝的象征。自然界并非只有物质,它更有生命,上帝的精神充溢其中并且逐渐成为超灵的外衣。超验主义主张回归自然,接受自然对人类内心和灵魂的洗涤,以期在精神上成为完人。自然界万物具象征意义,外部世界是精神世界的体现。爱默生曾说在自然中发现人的理性光芒,正是这一思想的完美诠释。
在《草叶集》第一版本的序言中惠特曼就明确强调,她诗歌创作的核心就是将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融入自然和客观的现实之中。她也多次明确反对将诗歌定性为直接描述性的抒写或类似于史诗般的创作,相反,受超验主义影响,她觉得诗歌的创作应该是超验的、新的和间接的。在这首短诗中惠特曼第一句就写到,“Out of the rolling ocean the crowd came a drop gently to me”。这第一个句子就让人的心瞬间温柔起来,思绪似乎被带到湛蓝的大海边。时光荏苒,岁月轮回,海边有着数不尽的诗情画意。那里有不知多少年的时光才形成的波涛起伏的海洋,有不知多少年的时光才冲蚀而成的细柔的沙粒,有不知多少年的时光才酝酿出的宁静柔美的夜晚。就在那样浪漫的遐想里,一滴露珠从茫茫的人海中款款走来,无比温柔地低语倾诉,那又该是多么诗意而美妙的时刻。在这一时刻整个宇宙都成了同呼吸共命运的共同体,而露珠正是大海和宇宙的缩影。没有一粒露珠能温柔低语,作者这样写是依据人的直觉和想象。露珠有了人的情感便可以爱恋,可以低语并与人进行情感交流。上帝创造了宇宙万物,也就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中,上帝的情感可以通过直觉被人感知,这粒露珠也可以说成是上帝和宇宙的代言人。同样地人也是宇宙万物的一部分。在这样的前提下露珠成了上帝与人的媒介并且双方互诉衷肠。人与上帝,与宇宙同在,与万物同在,也与超灵同在。在诗歌结尾处作者写到,“I salute the air, the ocean and the land.”在这里不仅露珠,宇宙万物包括海洋、空气和大地都备受尊崇和敬意,也成为人类思想、情感和灵魂的载体。宇宙万物共享赞美,人与自然相互依偎不断走向万物合一的境界。诗中更是直接表露了期盼回归自然的感情,“Return in peace to the ocean my love”。作者将露珠描述为海洋的一部分,人也成了海洋的一部分,露珠与人与大海本质上并无区别,因为一切都可以说是受到超灵的制约,那么此刻,人类回归大海,回归自然,回归初心,便显得理所当然。
2.对主观能动性的颂扬
超验主义思想肯定人的价值,蔑视外部权威,从根本上否定了性恶论、命定论的宗教束缚。超验主义精神强调个人主观能动性在人和社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个体是社会至关重要的构成,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也必须通过个体的努力完善和提高才有望达成。在这种观点下人最大的依靠就是个体本身,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自由。个体并不应该是权力与欲望的追逐者,而应该是不断自我完善并促进社会提高的推动者。这种追求自由的精神成为美国文化中的珍贵财富。它发源于单一神教的同时又深受多重文化影响,强调人与上帝间的直接交流和人性中的神性和善良。这一思想解放了人性,提高了人类的地位,也使得人类的自由成为可能。
惠特曼的诗对人类的主观能动性进行了完美讴歌。这颗露珠穿越千山万水历经种种阻碍只为在爱人面前低语,爱的无谓让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那粒露珠怀着爱的迫切而来,纵然死去也要勇敢说出心中的爱。面对死亡它无所畏惧,面对大海的分离它意志坚决,“As for an hour carrying us diverse, yet cannot carry us diverse forever”。爱情是诗歌中永恒的主题,爱情也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另一种体现。没有什么能阻挡爱情,也没有什么能阻挡人类的意志和对爱与自由的追寻。 为着你为着我,我向空气海洋和大地允诺,在每个日落之时为了我们的爱。我们不知道诗中的爱人允诺了些什么祈祷了些什么,但我们知道那一定是最纯净最长久的真爱流露。
缘不是一时的情分,相爱的人也不会永久分离。诗中婉婉道来“I too am part of that ocean”你看你属于海洋,而我也一样。不可逾越的海分隔了我们,而我们却在海水里融为一体。这首诗总是让人不由联想到徐志摩的《偶然》,“你我相逢在黑暗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爱情是人类精神的一种最深沉的冲动,《偶然》和《从茫茫人海中》都向我们展现了这一人类精神最深沉的情感。爱是世上的幸福,但幸福并不是爱的全部礼遇。爱是团聚,但没有分离也就无所谓团聚。那其中的若即若离若聚若散,读起来真是让人憧憬又感动。没有什么爱情总是朝朝暮暮的相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重要的是人类对爱情始终如一的信仰。离别或相聚,爱都在那里,因人性而存在,因人性而美。爱情的精要,似乎也就在分别的刹那和相聚的瞬间。
3.结语
《草叶集》中哪怕是一首几行字的短诗,也让人耳目一新,百读不厌,《从茫茫人海中》同样如此。超验主义对其主题的解析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也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人与自然的融合、人类主观能动性的不可替代,以及爱情在人类生存中的真谛。
参考文献:
[1]李野光.惠特曼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卢晓白.爱默生超验主义思想对惠特曼的影响[J].外国文学研究,2009(4),45-46
[3]金衡山.自由的意义—超验主义思想探析[J].国外文学,2002(1),4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