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走与皈依
2016-05-09杨惠婷
杨惠婷
摘 要:90年代后期至今,西藏写作经久不衰。期间,出现许多优秀作品,不仅为我们展现了西藏独特的自然风光,同时书写西藏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值得我们研究。《日月》是安意如第一部关于西藏题材的作品,作者为作品预设了一个出走与皈依的主题,同时作品中所包含的文化价值,人生哲思仍然值得关注。
关键词:西藏文化;出走;皈依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5-0-01
西藏,离天最近的地方。纯净,如一位蒙着薄薄面纱的少女,曼妙的身姿,凝雪的肌肤,款款走来,勾起人们无限遐思与意趣。从喧闹的都市出走,带着逃离与皈依的性质,越来越多的人奔向西藏。他们渴望一睹雪域的风光,寻求佛光的洗礼。无论老幼,不分信仰,西藏都以极大的包容力,给予来人澄明的内心和深切的皈依之感。
伴着旅者纷繁的脚步,近些年书写西藏的作品激增。像范稳的《水乳大地》《悲悯大地》,谢旺霖的《转山》,程怡的《西藏,遥远的眼神》等等。这些作品,或展现佛教文化,或书写藏地风情,包含作家个人游历西藏的一时所感,从不同角度瞥见西藏一角。与这些作品相比,安意如的《日月》虽没有走出情爱的俗套,但却绝非落俗的痴缠。安意如倾力塑造了“尹长生”这一角色,作家意欲将他塑造成现世的仓央嘉措,他来诠释虔诚的信仰对于现世人们的精神意义与价值。
《日月》之中,人人怀有“痴念”。长生痴于聪慧隐忍的尹莲,尹莲痴于未被世俗沾染的谢江南(长生),缦华痴于如宿命般相遇的修道者(长生),Sam痴于可以把持内心的另一个自己(长生)。但统归一处,他们共同痴恋的实则是至真至纯的人心。但一切痴恋必将落空,生性的纯洁真挚必将随年月归去,回归那只属于它的净土。都市的喧嚣,万难留住人性的纯良,真挚清澈充满灵性的双眼似乎只属于西藏这片神秘旷远的土地。真正的爱情,也绝非俗世万种,而是那心灵的默契。行走于西藏,苍茫绝美的山河,无需山盟海誓蜜语甜言,只需默契和共同的信念。自是深入内心的旅程,是寻觅浊世尽头的永恒光明,共求超越,日月同辉方得圆满。
在众多的西藏书写中,《日月》出彩于作者将自己关于人生的哲思,关于藏文化的讲述,融于缓缓流淌着的诗化语言当中。钻研藏族文化的作家范稳这样定义一本关于西藏的小说的价值:“小说家要做西藏的导游,也有扮演宗教文化之旅的导游。”小说《日月》用藏区与都市双线书写的方式,不仅呈现了一幅旷远的藏地美景,一首心灵契合的唯美情诗,同时呈现了文化的西藏。这不同于背包客用双脚丈量土地,记录点滴感悟与触动。作者更是用心灵,用信仰,用虔诚的敬畏之心仰观远脉的雪山,亲吻圣洁的大地。神秘的宗教传说,教派的纷争,宗教的思想流于字里行间。都市文明与藏区纯朴的原始文化的碰撞也多有呈现。对于北京的书写,充斥着诱惑和欺骗,背叛与出卖,唯利是图逢场作戏。回归藏区,山水人性一切都变得唯美,人人似乎都找到了信仰的支撑。在现代都市,总是人潮涌动,诱惑不断,人便显得浮躁,拜金,失去了对于信仰,对于原始人性的追随与敬畏。而人处西藏,独自穿行于高山峡谷之间,许多突发状况都将超出个体所能掌控的范围,人似乎自然而然的相信了神明,祈求神明的庇护。藏族地区的人们对于神明的敬畏程度不身临其境似乎不能真正理解。云南梅里雪山海拔六七百四十米是西藏八大神山之一,至今未被人类征服。1991年的登山行动还造成17人遇难。当时登山者上山,当地的藏民和喇嘛在山下祈祷登山者不要登到顶峰。因为在藏民看来,人类的登山行为是对神山的破坏对神明的极大不敬,将受到神明的惩罚。这有悖于城市文明不断寻求的征服的快感。作品中,8岁的长生不习惯于城市孩子的油滑散漫,不忍于孩子们常玩的逮蜻蜓,打青虫,捉麻雀的游戏。小小的孩子,对于自然的敬畏之心已经形成,反观一味趋利的都市人们,不免羞愧。
自从《藏地密码》占领图书销售排行榜头名,近几年,西藏题材的文学作品就一直受到读者的追捧。《日月》虽使安意如收获了不错的口碑,但与年龄稍长的文学大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最大的问题在于个人经验的局限。作者意欲体现出走与皈依的主题,但仍纠缠于平凡的个人成长和爱情牵绊之中难以突围。平淡的书写方向的把握,难出真正惊艳的作品。“我将骑着我梦中的那只忧伤的豹子,冬天去人间大爱中取暖,夏天去佛法中乘凉。”仓央嘉措的这句诗在作品中多次被提及,这也正是作品的总体叙事脉络。幼时离乡到大爱中取暖,长成归来,领会佛法精神。宏大的立意,作者并没有很好驾驭,如若再有一次书写西藏的机会,有更加深厚的阅历积累,或许会有更加超脱的作品,真正配得起西藏这一神圣的土地。
参考文献:
[1]《日月》 安意如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2年第一版.
[2]《聆听大家之素材本》 傅光明主编 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9年第一版.
[3]《记忆拉萨》 戴京著时事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