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海勒根那新小说“出走”人物的原型解读

2016-01-06师海英

骏马 2015年1期
关键词:傻瓜原型家园

师海英

西方一位评论家曾经说:“没有一部文学经典作品仅仅是由于它巧妙或写得不错而流芳百世的,它必须有几分普遍性,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可能含有原型的成分。”①细读海勒根那的新小说不难发现其中一类小说无论是人物意象还是叙事结构,相同的类型模式在小说中反复出现,这不能不说与作家深藏的集体无意识和童年经验所形成的文学原型有密切关系。出走是人类的基本生存状态和精神要求,因此成为中外文学重要的原型主题。《伯父特木热的墓地》中的特木热独居艾敏河边,《寻找巴根那》中“我”哥哥巴根那为寻找水草丰美的草原而带领羊群、人们展开波澜壮阔的出走;《父亲鱼游而去》中父亲离家出走五年间,成为了掘河愚公;《到哪去,黑马》中巴图跨上黑马走向渴望奔腾的草原;《母亲的青鸟》中小傻瓜为寻找母亲踏上艰辛漫长备受凌辱的旅途。这些离群索居,遭受悲苦命运的人物屡屡出现在海勒根那的小说中,可以说这源于某些原型叙事模式。

荣格和弗莱分别在《论分析心理学与诗的关系》和《作为原型的象征》中界定了原型。荣格称原型是反复发生的领悟的典型模式,是种族代代相传的基本原型意象。他说,集体无意识的内容是原型或原型意象;从一个人出生开始,这种意识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心理活动。他把这种人的头脑中继承下来的祖先经验称作“种族记忆”“原始意象”或“原型”。弗莱称原型为一种典型或反复出现的意象,原型可以是意象、细节描写(如四季的循环交替、人的生老病死等)、情节(如善恶斗争)和人物四大类型。人物又可分为善恶两类,善者还可细分为灵魂拯救者和肉体拯救者,前者如上帝、耶稣、神职人员,后者是救人于危难之际的英雄好汉、智者、谋士。而海勒根那小说中的这类人物多为善者。

一、出走—回归的原型分析

(一)出走——抗争现实

西方有大量神话传说表现英雄们的冒险生涯。阿尔戈英雄为了取得金羊毛而远航到陌生的国度。《伊利亚特》中,希腊联军离开祖国,经过漫长的海上航行,远征特洛伊。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在《埃涅阿斯纪》中,表现英雄埃涅阿斯从被攻陷的特洛伊城逃走,离开深爱他的迦太基女王狄多,不断漂泊的历程。这些出走叙事模式意欲表达建功立业就要冲出狭隘的个人生活圈子,驰骋于更广阔的外部世界。离开与返回表现了某种原始的、根部的、本源的存在。生命活动从其本源之处离开,而最终返回其本源,这一形式体现了一种完满性或圆满性。一种于宇宙运动同其节律的完满。因此,“离开与返回”这一模式和其所隐含的“本源”观念,作为一种隐喻结构,普遍地潜在于人类思想和哲学中。②

《伯父特木热的墓地》中的特木热是一个典型的悲剧形象。他不情愿地离开心中热爱的草原和艾敏河,来到象征现代文明的城市,一切的不适应加剧了他孤独执拗的心理形成。本以为获得了爱情的稻草,却因此遭受了致命的重创,使他对于现代文明对于草原环境的破坏更加地痛恨与排斥,回到草原后的伯父深陷痛苦,这个离家“出走”的人物独居艾敏河边。《寻找巴根那》中“我”哥哥巴根那是一个勤奋的小伙子,但是由于家乡环境恶化生存困难,而不甘现状的他寻找各种赚钱的方式却屡屡受挫,他在厄运里把自己伪装成了一只白身黑脸的羊,带领草原上的羊群走向远方。巴根那的“出走”是凄美、诡谲又悲壮的,小说中没有表现巴根那的呼唤,而人们却好像互相心灵感应一样默默地随行,羊群和找寻的人们不断地壮大了出走的队伍。《父亲鱼游而去》中用一种光怪陆离、神秘怪异的叙述模式塑造了父亲离家出走一个人开始了五年风餐露宿、昼夜兼程的掘河生涯,最终在救了妻子儿子后随水逝去。《母亲的青鸟》中母亲的神秘出走实际上是小傻瓜的幻觉,而小傻瓜为寻找母亲踏上艰辛的备受凌辱的追寻青鸟的旅途,他的出走以自己成为老傻瓜重回故里结束。

(二)终极目标——回归家园

漂泊了一生最终回归,告诫人们家园才是心灵的归宿。小说中遭受悲苦命运的人物都采取了种种方式的出走,出走是为了抗争命运,出走的路上都经历了超乎常人的苦难,但是他们出走的目的是共同的,那就是寻找失去的家园,表达对导致草原环境退化的现代文明的个人英雄主义的抗争,实际上出走的终极目标是回归。这些出走的人物都是在往回走,向着祖先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犹如奥德修斯在《荷马史诗》里的漂泊,需要不断克服退回去的诱惑,抵达过去去重复祖先们的生活。特木热为了回归用酒精加快自己的灵魂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死亡进程,巴根那将自己伪装成羊、父亲随水而去与自然永不分离,小傻瓜耗尽一生追寻,巴图解开黑马的锁链奔向梦中家园。面对科尔沁草原日益严重的沙化和农耕文明的同化,连蒙古族母语都难以传承的现实,远方天堂般的牧场才是他们真正的心灵家园。他们都是真正热爱自然的生态主义战士。

二、英雄受难与忍耐的原型分析

伯父特木热、哥哥巴根那、鱼游而去的父亲、黑马巴图、小傻瓜,在他们的人生中无一不是经历种种苦难而身负使命的。那么为什么海勒根那小说中的中心人物形象塑造都要设置超越常人的苦难呢?原型批评从心理分析入手寻找文学作品中的集体无意识。东西方人都存在原罪意识,西方推至《圣经》,人们认为人生来就会被罪恶感伴随一生。中华民族历来被认为是有强烈现实感的,孟子言,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天降大任于斯人。“不知生,焉知死”,世界是周而复始的,摆脱苦难是不可能的,这一点在《易经》和老庄哲学中都有体现。一个是西方的生命原罪感,一个是东方的原罪使命感。这也就形成了中国文学的一个集体无意识的原型——受难与忍耐。

《伯父特木热的墓地》中特木热身上承受的苦难想通过终日酗酒来释放。小说采用了具体描述的叙述策略,特木热“醉后睡,醒来喝,喝完再睡,整天肮脏不堪,与苍蝇为伍”③,不喝酒的时候就像得了帕金森病症,浑身抽搐,口吐白沫,软成一滩泥。伯父特木热是一个受难“醉鬼”,但又是带着使命感的“醉鬼”,在离开草原之前就说他只想一辈子守着艾敏河和草原,也因为包喜打捞河里的大鱼而与包喜大打出手。他对包喜说过:他死后要把尸首喂鱼,这样他的灵魂就会附着在鱼的身上,他说鱼即便绝迹了,而他的灵魂会在,有了灵魂它们就会卷土重来,就会生生不息……如其所愿,他死后脑浆多次被一条大鲶鱼啃食,这绝不是巧合,其实作者意欲表达特木热的使命意识感动了长生天。特木热面对现代工业文明的侵蚀而逐渐消失的草原,他的愤怒、恐惧、屈辱和巨大的绝望,只能以死亡来对抗野蛮的力量,某种意义上说,他在这片令人失望的草原上忍耐着,不惜以牺牲自己以一种受难的方式来完成拯救环境拯救人类的使命。

《寻找巴根那》中巴根那可谓是一个让人落泪的悲情人物。勤劳的巴根那生活的科尔沁草原连年的干旱以致于刚产崽的母猪疯狂地咬噬了一头小母牛的后腿,加上家境贫寒,父亲有病欠下外债,巴根那不得不辍学,挑起了家庭的大梁。可是满怀希望养起的兔子却得了传染病无一幸免;振作精神在严寒的冬天跟别人做买卖却碰上车祸落下了终身残疾;不折服于命运的巴根那后来又一次次地被命运凌辱。而经历太多苦难的他却在科尔沁众多受苦的百姓中勇敢地站出来做了一件惊世骇俗的事情,即踏上艰苦的征程,带领羊群指引人们寻找梦想中本应属于他们的丰美草原。他是一位英雄,他为自己为族人没有保护好家园的罪孽承受着苦难,“在路上”的他苦苦追寻终于不辱使命,受难英雄的原罪使命感成为了他的内在驱动力。

《父亲鱼游而去》中父亲的人生不仅忧患与悲怆,更是伟大。他用虐待自己的方式来为家乡找水。父亲身上的原罪使命感导致的受难与忍耐的原型在小说中表现得更加直接。从父亲故乡的渔户那里了解到,长着青蛙脚的人会给家乡带来大背运,“河水会因干旱而枯掉,沙子会生出翅膀,人们会被饥荒弄死的……④”父亲显然是知道民间的说法,他对除妻子之外的所有人隐藏着这只特殊的脚,这也激发了父亲的自我罪恶感,他觉得自己欠下了债——对族人、对大河、对家园,这种债务意识驱动父亲拼死挖出大河解救乡民。他不得不成为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但不同的是父亲是英雄而不是神。从小流浪的父亲终于安定成婚,吞食贝壳和沙土,他五年掘河,风餐露宿,身体营养不良,就像机器人一样每天没有停歇地重复着挖掘的动作。他一个人的受难与忍耐注定改变不了现实,最后只能用灵魂附于鱼身的方式随水而去,他代替破坏自然的人类接受了来自长生天的惩罚,用生命乞求自然的宽恕。

《母亲的青鸟》中小傻瓜为寻找母亲苦苦地追寻青鸟,受尽了胯下之辱,被逼吃屎,被恶狗咬伤致残,忍受风湿病的折磨,露宿荒野,乞讨度日,而最难承受的是失去母亲的孤独与悲伤。小傻瓜是一个受难者。在追寻青鸟的路上,他看到干旱的土地,枯萎的禾苗,乞求的农民,饥饿的孩子……母亲又是在挖掘水渠的时候吐血而终,这一切不得不让人陷入理性的沉思:小傻瓜到底在追寻什么?母亲实际上象征着美好的自然环境和幸福的家园。小傻瓜用受难与忍耐担负起了这个抗争苦难的使命,他的不懈追求正是人类奋斗史的写照,所以小傻瓜也是一位受难英雄。

他们离家出走去寻找梦中的家园,这个家园既是理想中的自然,又是人类精神的归宿。从存在主义哲学的角度看,苦难是人类存在的基本形式,人类始终摆脱不了苦难,在面对苦难的同时又必须抗争苦难,否则就会被苦难吞噬。所以海勒根那小说中反复出现的这些“硬汉”意象,也是一种英雄受难与忍耐原型的呈现。

海勒根那新小说原型叙事模式的采用,不管是否是作者的自觉,也无外乎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方面源于蒙古族等北方少数民族对自然的崇拜化为了本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并世代延续,把过去那样的草原视为真正的家,无论是蒙古族作家的海勒根那还是作品中的人物都把出走视为勇敢的回归。“大地是家园,是根,人的心灵是家园里的草,岁岁枯荣,只因为有根,才得以见来年的春天。”⑤另一方面童年经验对于海勒根那经常运用苦难与忍耐的原型有必然的影响,五岁丧父十岁丧母,辗转漂泊,在他的童年生活中悲怆的科尔沁给了他更多的孤独与梦想、寂寞与苍茫、激情与绝望;此外,对海勒根那开启创作之路的著名文学家多数为创作手法独特的中西方文学家,如福克纳、艾·巴·辛格、莫泊桑、屠格涅夫、博尔赫斯、叶赛宁、帕斯捷尔纳克、余华、莫言等,受中西方原罪意识的影响,他的小说中处处能闻到苦难的味道。

参考文献

①威尔弗雷德·L·古尔灵等.文学批评方法手册[M].姚锦清等译,春风文艺出版,1988.241.

②耿占春.隐喻[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277.

③④海勒根那.父亲鱼游而去[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5、123.

⑤海勒根那.大地的灵气(代序).到哪去,黑马[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五十弦

猜你喜欢

傻瓜原型家园
一起来探案
包裹的一切
梦中家园
人人敬爱的圣人成为了 传说人物的原型
傻瓜服务机
温馨家园
我不是傻瓜
语法总结:祈使句
我们是这样造句的
“无忧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