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5年度人物

2016-05-09

职业技术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技能职业学校

张德江

入选理由 无论是主政地方,还是任职国务院副总理主抓工业工作,直至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他都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念兹在兹,突出摆位。201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职业教育法实施19年以来的首次执法检查,他亲自担任组长带队检查,亲自作执法检查报告,亲自主持专题询问。他用这种方式,意在表明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沿着法治轨道发展的极端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人物印象 大学副校长出身的张德江对教育有独特的理解与情感。他主政过吉林、浙江、广东、重庆,也曾担任国务院副总理主管工业、能源、电信等领域的工作,对教育的突出重视为人们所熟知。他反复强调,“抓教育是一大德政,不重视教育的领导是不称职的领导,是对人民不负责的领导”。他曾断言,“今天哪个省的教育搞得好,那么30年后哪个省就最发达。今后的发展不是看资源、地理位置,关键是靠人才、靠知识、靠智慧、靠人的素质”。

在他看来,职业教育是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关键环节,是教育体系与经济社会对接的重要枢纽。“谁能在职业教育上异军突起,谁就能在经济发展和国力竞争中占得先机。”所以,无论是在地方,还是在中央,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的会议都有他的身影,不但出席,而且要发表重要讲话。人们说,在他主政的地方或系统,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都要“高出一格”。

10年前,他全力倡导“三破三立”观,即要破除轻视职业教育的落后教育观,树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并重的先进教育观;破除轻视技能劳动和技能人才的狭隘人才观,树立学历与技能并重的科学人才观;破除发展经济与发展职业教育割裂的片面发展观,树立职业教育与经济相融合共同促进的全面发展观。现在看来,“三立三破”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2013年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以来,张德江对职业教育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2014年,习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批示,李克强总理发表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讲话,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中国职业教育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在这样的关键节点上,2015年,他推动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年度执法监督工作计划中把职业教育执法检查列入其中。他亲自担任执法检查组组长。3月25日,他主持召开检查组第一次全体会议,部署检查工作。之后,他亲自带领第一检查组赴河南、重庆检查。每到一处,他都要深入职业院校、实训中心、人力资源市场与师生和一线的工作人员亲切交谈,了解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情况,了解职业教育法落实情况。他提出,企业是职业教育办学的重要主体,也是受益者,所以要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积极性,鼓励企业依法举办职业院校或实训基地,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共同育人。他强调,职业教育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就业为目标,按照社会需要设置专业,着力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他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职业教育首先要解决好就业问题,让劳动者掌握专门技能,实现充分就业。他嘱托同学们,技工技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缺少的人才,要勤奋钻研,学好技术,一技在身,终身受益。

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的报告中,他特别指出:职业教育法颁行已近20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法律规定已经与实际不相符合,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要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新形势新要求出发,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修改完善工作。据此,我们可以解读,作为全国最高权力机构的领导者,他对呼吁已久的职业教育修法工作已有了充分的思考和进一步的安排。对如何在法律的框架下,加快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他以特殊的身份和行为方式释放出了明确的信息。

成思危

入选理由 作为中华职业教育社第八届、九届理事会理事长,他不遗余力地推动这一百年老社薪火相传;作为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他高度关注职业教育发展,为之奋力鼓与呼;作为令人尊敬的经济学家、管理学家,他对职业教育的独到阐释,深刻影响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理解。2015年7月,先生因病逝世。中国职业教育应该向他的背影致以崇高的敬意。

人物印象 2015年7月12日,成思危先生走完了他“畅游人间八十年,狂风暴雨若等闲”的人生。社会各界对这位抱定“毕生为富国强民做点事”的著名经济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建国会和中华职业教育社杰出领导人、中国共产党亲密朋友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华职业教育社第十届理事长张榕明在《深切怀念思危同志》一文中指出,“思危同志的去世,使中华职教社失去了一位领袖,失去了一位导师”。

从1998年开始,成思危担任中华职业教育社第八届、第九届理事长,在任职的十年间,他为这个成立于1917年、具有深厚精神积淀的中国近代第一个专门从事职业教育的社会组织的跨世纪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他重视发挥职教社建言献策的功能,使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和建议得到了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和采纳;他推动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专家委员会,研究职业教育与民办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他积极推动企业参加职业教育改革,推动大学生创业教育;他大力推动温暖工程的实施,在中央统战部的支持下,争取到香港恒基集团李兆基先生3.3亿元捐款,于2005年开展了“百县百万农民培训计划”和培训1万名乡村医生计划,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得到中共中央领导同志高度评价和良好的社会反响;他高度重视对外联络工作,推动中华职业教育社成为联合国非政府组织,对国内外及海峡两岸职业教育工作给予大力支持;他亲自在职教社举办的职业教育国际论坛、两岸终身教育论坛、创业论坛演讲并接见海外学者,取得了非常好的反响;他认真推动中华职教社的组织建设,10年间中华职教社省级组织从11个拓展到18个。

身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成思危更倾向于从“民间”的视角看待中华职教社的工作。他认为“民间性”是中华职教社的重要属性,也是其工作特色和优势。他反复跟中华职教社的同事们强调,职教社是个办实事的地方,不能办成衙门。在他的推动下,中华职教社始终坚持调查研究要实、推动社会力量办学要实、实施温暖工程要实、加强交流合作要实、服务社员要实的原则开展工作和活动,形成了独特的工作风格,受到了各方面的赞誉。

作为知名学者,他对职业教育的理论建设工作高度重视。他的三个比喻至今让人印象深刻:职业教育理论是指南针,没有好的理论指导,职业教育的实践就可能南辕北辙;职业教育理论是主心骨,没有理论做根基,就容易跟风瞎跑;职业教育理论是粘合剂,大家有了共识,就能集中力量办成事。在他的号召下,一大批职业教育研究者云集在中华职教社,并形成了制度化的发展机制。

作为社会活动家,他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四处呐喊疾呼。他多次指出:“经济只能保证我们的今天,科技能保证我们的明天,只有教育才能确保我们的后天!”“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两大支柱,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必须协调发展。”这些观点对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作为良师益友,他“做人要正直,做事要认真,做学问要勤奋”的自勉、“多说真话实话,少说空话套话,不说大话假话”的自律、“多研究少开口,多学习少应酬,多办事少出头,多协商少独谋”的自觉,是大家最为敬重的品质。

鲁 昕

入选理由 她从2009年开始担任教育部副部长,主政职业教育。她以大刀阔斧、敢想敢干的作风,推动职业教育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尽管对她的工作风格人们感受各异,但无论是欣赏者还是不欣赏者,对此间中国职业教育发生深刻变革的事实都有高度的认同。毫无疑问,“十二五”时期的中国职业教育注定要留下她个性鲜明的深深印记。随着她的卸任,也许我们可以把这一时期称之为“鲁昕时代”。

人物印象 2009年4月,鲁昕从辽宁副省长调任教育部副部长,分管她并不生疏的职业教育工作。“不要总讲困难、讲条件,我们都是公务员,坐的是人民给的位置,拿的是人民给的报酬,所以要担当责任,要把工作做好!”上任伊始,在全国性职业教育行政会议的首次亮相中,她的一番开场白就给所有的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履新后,她就马不停蹄地开始职业教育的调研,足迹遍及湖北、青海、大连、云南、甘肃、重庆……她开始强调自己的理念和思路——一定要把职业教育学习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让孩子们真正得到优质的教育;解决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的根本出路是改革,不是小改革,不是局部的改革,是全方位的改革;中国职业教育的改革要从顶层设计开始,要在体系和制度建设上下大功夫。

在她的力推下,中国职业教育对“顶层设计”的改革全面铺开——中职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年规划(2013—2015年)、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一系列着眼于“顶层建构”的政策措施接踵出台,直至2014年高规格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六部门联合出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新时期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道路、目标、任务、工作重点等整体设计初步形成。

她的一些颇具冲击力的观点和理念,也逐步变成了新的政策主张,比如,职业教育是全体劳动者都需要的公共产品,具有更强的公益属性,政府应该担责;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术技能人才,不仅仅是蓝领工人,还有灰领、白领和金领;要打通人才系统培养的通道,使中职、高职、本科、专业研究生贯通起来;职业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建立行业企业的参与制度,要形成产教对话对接机制,让行业企业也来唱主角;中职可以探索五年贯通培养,高职也可以探索4年本科教育,一些普通本科高校要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等等。

在鲁昕的讲话中,她使用频率比较高的一个词汇是“孩子”,她习惯以此来代替“学生”的称谓。到职业院校她见到孩子们就显得格外高兴,总是要走上前去跟孩子们聊上几句。她反感学校里孩子们千篇一律的着装,喜欢漂亮多彩的校园、漂亮多彩的校服和充满自信阳光的孩子。她曾这样质问教育行政官员:“在座各位的孩子大概不会选择在职业学校读书吧,大家能体会到2000多万在职业学校读书的孩子们心情、他们父母的心情吗?”她的率直有时让人不甚习惯,但却爱憎分明,提出的问题常常直指人心。

有人用“女强人”、“工作狂”形容这位女部长——训起人来“嘴狠”,有时不分场合不留面子;自己随时都在思考和工作,也要求别人跟上节奏;开会时常常“压堂”……也有人说她“刀子嘴豆腐心”,提携部属,敢于碰硬,为战线“挣口袋”不怕得罪人……总之,这样的鲜明个性特征无疑为中国职业教育平添了令人难忘的绚丽色彩。

刘希平

入选理由 浙江省启动的新一轮中职课程改革,被称为中职课改的“升级版”。由于这次改革是在浙江省普通高中课改和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展开的,因而具有“综合改革”的特征。主导这套“组合拳”的关键人物就是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他的核心理念是“给学生更多的选择”。2015年,刘希平不断为浙江省的选择性教育改革鼓劲加油,其中,职业教育始终是他倾注心血的重点。

人物印象 有着政府管理和研究机构经历的刘希平,给人的印象是位非常具有研究特质的领导,善于从高位思考,又着眼于实处,逻辑很严谨,思路清晰。他主政浙江教育10年,在他看来,改革,一直是浙江教育发展的主旋律。

这些年,浙江省重点深入推进了大中小学课程改革、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师培训制度和交流制度改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改革、转变教育行政管理职能改革等等,贯穿始终的主线就是选择性教育思想。他认为,最好的教育是适合学生的教育;而适合学生的教育,只有在被教育者、教育者的不断选择中才能发现、才能实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志向是最持久的学习和进步动力;而兴趣、志向只有在选择中才能发现和确立。生活中,当一个人说他的学习是为了兴趣和志向,那这个人的学习动力一定是发自内心的强大,他的学习会再苦也不累,会很快乐,学习成功的机率会很高。

在2014年11月举行的全省中职课程改革动员与部署大会上,刘希平做了点题之论:浙江中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关键,就是把选择性教育思想引入进来,努力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选择权,包括课程选择权、专业选择权、学制选择权。

2015年3月,浙江省举行全省中职课改专题培训会,刘希平到会讲话,鼓励大家要用更大的力度推进中职教育课程改革,在浙江迅速地形成燎原之势,一浪高过一浪。他指出,浙江职业教育发展仍然需要党委和政府重视支持,需要继续完善相关办学条件,但总体上,重心要转到内涵建设上来,这就需要把课程改革抓好,这项工作政府代替不了,要校长们做,老师们来做,这是我们的责任。

在2015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他为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试点排出时间表:上半年重点推进学校试点,下半年选择一些县(市)进行区域性试点,优化课程体系,丰富课程资源,加强实践教学,探索建立与选课选专业相适应的学时制、学分制,完善“3+2”、五年一贯制招生,大幅度增加中职升本科、高职高专升本科招生计划,努力拓宽职业教育发展空间和通道,满足学生直接就业和继续升学的不同选择需要。

在刘希平的改革大盘子中,这是一套“组合拳”。如果没有普通高中全面实行选课制、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改革,中职的课程实现职普融通的改革就是“剃头挑子一头热”,“融通”就不可能实现,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就会落空;如果没有高考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中职学生接受高一级教育的发展通道依然狭小和单一,中职课程改革也只能在原来的模式中打转转。所以,他反复督促和要求,各项改革都要协调跟进,慢了不行,力度小了也不行。

史晓鹤

入选理由 她执著事业,带领学校走出一条品牌之路;她热爱孩子,坚持用微笑、掌声和“你真棒”对待每一个学生。她对职业教育有独到的理解和实践——办好中职,也努力建设企业大学;抓学历教育,也抓职业培训;发展自己的学校,也主动帮扶西部地区;研究专业建设,更关注文化构建……面对新常态,她和她的学校做出的选择具有启迪意义。

人物印象 史晓鹤是彻头彻尾的“商校人”。1981年,史晓鹤高中毕业考入北京市商业学校,两年中专学习结束后,她留校当上了专业教师,之后又历任校团委书记、教务主任、校长、党委书记。学校是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全国德育先进集体、北京市现代化标志性学校、首批国家中职示范学校。她亲历了这所学校的变化,也见证了30多年间中国职业教育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她说:“商校是我人生的追求,职业教育是我钟情的事业,我很幸运,也很自豪!”

“对每个学生都要有永恒之爱”,是史晓鹤治校的核心理念。她常说的一句话是,“德育就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她反复跟老师们强调,“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优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不足”。她要求全校每位教师都要学会用微笑、掌声和“你真棒”来对待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工作以来,她每月同教职工一起值班,参加学生的各种活动,每周安排固定时间下班级、下教室,跟孩子们沟通和交流,30多年从没间断。毕业很多年的学生都对史老师的笑容印象深刻:“总是那样灿烂!”

近些年,适龄生源逐步减少,职业学校发展面临挑战。但在史晓鹤看来,机遇也蕴藏其中。2013年,在她和同事们的积极推动下,学校的上级单位北京祥龙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决定成立北京祥龙大学,并提供300亩土地,由北京商校负责开展业务,要求把祥龙大学办成一所新型的现代企业大学。

在史晓鹤的带领下,学校加快调转“船头”,面向行业、企业、社区、农村,大力开展居民再就业培训、职工转岗培训、产业升级培训、城镇化农民转型培训、成人学历教育等,每年培训量都在2万多人次。学校还针对“银发族”和普通中小学生开发了一系列培训课程资源。学校与云南省保山市签订帮扶协议,至今已在保山5所学校建立了分校,培养学生712人,培训教师108人,组织专家对保山的茶叶、珠宝、汽修等产业进行指导。学校的扶贫工作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肯定。

在同志们眼中,史晓鹤是一位研究型的校领导,她先后牵头完成了教育部中职市场营销等9个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任务,多次参与国家和北京市教育文件的起草工作,她主持的《职业学校学生综合职业养成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不过,史晓鹤更愿意把自己定位成学校文化的建设者。她认为,作为党委书记,最核心的任务就是通过文化来激发人的能动性。她说,他们要打造的就是一种“彼此支持、成就彼此”的文化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

刘育锋

入选理由 她长期致力于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在国际教育比较领域中埋头耕耘,既努力当好政府制定战略的参谋,也努力做好职业教育文化使者。2015年,她承担的我国新世纪以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首个职业教育项目“职业教育系统开发绿色技能”研究工作全面展开,提出的“绿化技能促进可持续发展”内容被UNESCO马来西亚会议“吉隆坡宣言”所采纳。

人物印象 在同行眼中,刘育锋是位严谨且勤奋的研究者。作为负责人或子课题负责人,她承担了20多个国家级、部级职教项目,在《中国教育报》《比较教育研究》《中国高等教育》《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等国内外报刊杂志发表学术专业论文70多篇。

她长期致力于职业教育国际比较研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观点。在她的代表性著作、出版于上世纪90年代末的《面向世界的职业教育新探索》一书中,在全面总结国际经验基础上,她提出的面向世界,构建中高职衔接和与行业企业沟通的职业教育体系;以职业为导向,改革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以专业发展为核心,推进师资队伍建设等一系列思想,体现了她在研究上的感悟力和前瞻性。

作为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的专家,她和同事们多次受政府部门委托为国际组织撰写报告,系统和准确介绍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多次为国家领导和行政部门提供国际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分析,为我国职业教育决策工作提供国际视野和参考;多次执行亚太经合组织、联合国儿基会、亚洲开发银行、澳大利亚、英国等国际组织和国家的职教项目,组织召开和参与有关国际会议,开展文化交流和沟通。

2014年,刘育锋成功申请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职业教育系统开发绿色技能”项目,这是我国新世纪以来科研人员申请到的该组织首个职业教育项目。该项目得到10多个APEC经济体的专家以及国内90多位机构的100多位来自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职教代表的积极响应。在她的精心组织下,项目研究工作进展顺利。

2015年8月,刘育锋应邀出席UNESCO马来西亚会议,作为起草小组成员参与“吉隆坡宣言”起草工作,并被选为“吉隆坡宣言”起草小组副主席。她基于已有研究成果,积极主张将“绿化技能促进可持续发展”作为单独一条内容写入“吉隆坡宣言”,得到有关方面的认同并被采纳。

刘育锋具有很强的使命感,这就是要让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在她看来,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开放性仍然不足。她提出,一要围绕走出去企业,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化的通用性,实现资格、课程、制度、经验等的“模式联通”;二要积极参与构建多层次政策沟通交流机制,提升职业教育的交流水平,实现以政府为重点的“政策沟通”;三要鼓励我国更多的职业院校广泛开展合作办学、师生交流、合作研究,提升职业教育开放水平,实现以院校为重点的“民心相通”。

一些国际机构曾向刘育锋伸出橄榄枝,开出很优厚的条件,希望她加盟,但都被她拒绝了,理由很简单:“因为我的根在中国的职业教育,离开了这片沃土,我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王其平

入选理由 他是一名高级实习指导教师,是一名优秀的双师型教师。他曾荣膺全省职工钳工技能大赛冠军,“目测配钥匙”技惊四座;他总结出“三检六勤”教学法,所担任教学班的学生在历年职业资格鉴定中合格率达100%;他兼任班主任工作,善于营造“家”的氛围,使同学们快乐的成长成才。2015年,在第六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评选中,他作为全国高职院校的代表荣誉上榜。

人物印象 同事们说,王其平起点不高,但本事很大。他初中毕业进入劳动技工学校学习,后考入省高级技工学校并以钳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毕业后,他在职业学院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在理论学习和技能练习的道路上执著前行——他考取了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本科,又锁定钳工专业技能的前沿,自学了《特种加工技术》《UG产品设计》《数控电火花加工技术》等课程;教学和学习之余,他都泡在车间里,苦练锉、锯、錾、划线、钻孔等基本功,达到了痴迷的程度。2006年,在全省第二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中获钳工组第一名,被市政府授予“振兴枣庄立功奖章”;2007年,在全省“劳动之星”钳工比武中,以“目测配钥匙”技惊四座,再次获得第一名。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王其平很自信:“我目测配的每一把钥匙,都能打开锁。”他说,也没什么诀窍,就是多练习、多琢磨,熟能生巧。

王其平的理念是:“当老师要为学生负责一辈子。” 为了带好课,高质量地完成每一项生产实习教学任务,使每堂课都成为精品,王其平精心研究教学方法,力争将欣赏性、启迪性、实效性融为一体。备课时,为了让基础薄弱的学生能听得懂、掌握得好,让基础好的学生理解深刻,把握精髓,他潜心钻研教材,针对不同学生情况绞尽脑汁设计每个课题。讲解时,他以学生现有的知识为基础,从最简单的原理出发,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讲透复杂深奥的理论。通过长期教学实践,王其平总结出“三检六勤”教学法,即自检、互检、教师再检和勤走动、勤观察、勤动脑、勤讲解、勤动手、勤总结。这一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们掌握操作技能的热情,提高了教学效率。他所担任教学班的学生成绩优异,在历年的职业资格鉴定中合格率达100﹪,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王其平在担任实习指导教师的同时还兼任班主任工作。在学生们的心目中,王其平是“大哥哥式”的老师。学生有了思想疑惑,他耐心解释和疏导;有了困难,他自掏腰包帮助解决;在班级管理上,他善于营造“家”的氛围,让大家其乐融融地成长和进步。王其平班上有一名学生,父母早逝,跟着哥哥生活。由于疏于管理和爱护,这名学生养成了懒惰散漫、冷漠自私的毛病,经常旷课。王其平就天天带着他,生活上资助他,学习上督促他,习惯上引导他。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关爱下,这名学生逐渐改掉了不良习惯,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胡晓玉

入选理由 他做老师,是吉林市百优教师、全省骨干教师;他负责教务工作,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搞得有声有色;他做实训处主任,校企合作经验受到了省内外的广泛关注……他是学校事业的“一把火”,最终他把自己45岁的生命定格在学校冲击国家示范校建设的岗位上。一所职业学校的价值承载着他生命的价值,他的人生高度支撑着一所职业学校的高度。

人物印象 2015年3月27日,星期五,7点57分02秒,胡晓玉把一份学校示范校建设下周工作计划电邮给学校领导就倒下了,从此再也没有醒来。这一天,胡晓玉刚刚过完自己45周岁的生日不久。亲人、朋友和同事们悲痛万分,他的校长陈沫抱着他痛哭不已:“晓玉,你太累了!你为什么不告诉我你挺不住了你呀,你可以歇一歇啊……我们可以不建示范校……只要你回来!”

在老师们看来,胡晓玉是学校示范校建设的顶梁柱。2012年,学校委托胡晓玉负责学校申报国家示范校建设项目的准备工作。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学校成功立项,胡晓玉遂受命担任示范校建设办公室主任。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他起草各类文件文稿60多万字,拟写了20多项建设项目的工作制度,主持召开了40多次各种协调工作会议;同时,他还具体负责3个专业的核心课程、4个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以及全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同事们说,胡晓玉太忙了,有时错过了食堂吃午饭的时间,他就跑到路边的小吃店买回几个包子边走边吃;门卫师傅说,胡老师双休日、节假日几乎天天加班,平日里他的办公室总是很晚才熄灯;他的妻子说,他们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回父母那看一看了,晓玉答应她等到学校通过项目验收,一定和她回家好好陪陪老人们……现在,学校就要迎接验收了,可是,作为学校和家庭的顶梁柱,胡晓玉却倒下了!老师们在微信中呼唤:“晓玉回来吧,天堂没有示范校!”

在学校领导看来,晓玉永远是学校事业发展的“一把火”。当老师时,他是全市百优教师、省优秀辅导员、省骨干教师;到教务处工作,他紧密配合学校主管领导狠抓教学过程管理,认真总结专业和课程建设经验,把全校的教学改革搞得有声有色;到实训处工作,他一手抓实习实训规范管理,一手抓实训基地建设,围绕学校品牌专业建设,推动成立了江城医药职教集团,并担任集团秘书长,探索“校企农”办学模式,与知名中医药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使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走在了全省前列。

在朋友们的心目中,胡晓玉是一副憨憨的、傻傻的样子。他对人不存心计,待人热情坦诚;他做事不讲条件,总是认认真真;他乐于助人,是朋友愿意依靠的好哥们、好兄弟。

2015年底,在学校组织的“感动工贸”的评选中,全校老师不约而同地把票投给了胡晓玉。大家希望他能知道这所学校是多么地想念他……

李万君

入选理由 他是焊接领域的顶尖级高手,曾获中央企业焊工技能大赛焊接试样外观项目第一名,带领团队为中国高铁焊接技术的突破做出了突出贡献,有“高铁焊接大师”、“工人院士”之称。2015年,他代表全国劳模在人民大会堂宣读倡议书,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颁奖的至高荣耀。他在工厂和职业学校设立技能工作室,传承精湛技艺,光大工匠精神,让我们看到了大国工匠的时代担当。

人物印象 作为焊接领域的技术专家、高级工人技师、公司首席操作师,李万君先后参与了我国多种城铁车、动车组转向架的首件试制焊接工作,制定了20多种转向架焊接规范及操作方法,技术攻关150多项,获得21项国家专利,为我国动车组跑出高速做出了重要贡献,被李克强总理赞誉为“中国第一代高铁工人”。

2015年初,公司试制生产我国首列国产化标准动车组,其中,转向架侧梁扭杆座不规则焊缝和横侧梁连接口斜坡焊缝质量要求极高,射线检测必须100%合格。以李万君为主的攻关团队,经过反复论证,多次试验,最终总结出高效科学的焊接方法,交叉运用平焊、立焊、下坡焊的操作技法,成功攻克了难题。如今,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的转向架年产量超过9000个,比庞巴迪、西门子和阿尔斯通等世界三大轨道车辆制造巨头的总和还多。

从2010年起,李万君牵头组建了公司焊工首席操作师工作室并担任负责人,通过工作室平台,在公司内部组织集中讲授200多次,培训焊工1万多人次,考取各种国际、国内焊工资质证书2500多个,创造了400余名新工,提前半年全部考取国际焊工资质证书的“培训奇迹”,满足了高速动车组、城铁车、出口车等车型的生产需要。

李万君还组建了“劳模创新工作室”,承担了吉林省、长春市包括中国一汽在内的各企业焊工技能交流传承活动,打造资源共享平台,共培训高技能人才累计达1500多人次。

2014年,在有关方面的支持下,李万君技能名师工作室在长春汽车高等专科学校和长春市机械工业学校设立。他定期到学校,帮助学校焊接专业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制订中高职衔接专业建设计划;他带领自己的徒弟一起在实习基地指导师生焊接技术,手把手传授“绝活”;帮助学校选拔技能竞赛选手,亲自指导训练,亲自指导比赛。作为吉林省教育领域最高技能人才称号,2015年,他被省人民政府特聘为“长白山技能名师”。

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他的徒弟中,有20人被公司授予免检员工和岗位能手称号,有2人分别获得公司第四届、第五届岗位竞赛第一名,有8人获得吉林省第一批首席技师称号。他训练的职业学校学生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焊接竞赛一、二、三等奖各1人。他指导训练了一批职业院校焊接专业的青年教师,成为思想好、作风硬、操作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他训练的职业学校学生在近两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各有1人获得焊接竞赛一、二、三等奖。

曾正超

入选理由 他被称为“技能英雄”。在巴西举行的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上,19岁的他代表中国出战,在焊接比赛中奋力拼搏,一举夺得该项目的金牌,成为中国世界技能大赛金牌第一人。焊接是制造业和所有工程项目中最基础、应用最广泛、技术要求最高的技能,因此,这块“第一金”的含金量就格外突出。

人物印象 曾正超出生在四川省攀枝花市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在父母和老师的眼中,他从小就是个非常懂事的孩子,听话孝敬父母,做事认真。上中学时,他学习成绩一般,一心想搞体育,然而初三毕业时班主任的一句话改变了他的人生:“正超,你身体不错又能吃苦,不如去学电焊,别小看电焊工,技术含量很高,毕业了也吃香,不一定非得考大学”。于是,家庭经济条件不好,一心想早点工作为父母分担家庭重任的他选择上技工学校。

在技校,作为焊接专业的学生,曾正超的特点就是身体好、能吃苦,最主要的是他对电焊很着迷,凭着兴趣这个最好的老师,他的技术水平提高的很快。焊接的火候全掌握在手上,不仅要求手臂有力,还要求关节灵活,干活既准又稳。为了练稳,曾正超经常将一块砖或一块铁吊在手腕下。经过多年的考验和磨练,他被选为代表中国出战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焊接组的头号选手。

在集训期间,教练老师和选手们吃住在一起。每天选手6:30起床,6:30~8:00会进行40分钟以上的体能训练,8:00开始焊接技能训练,基本每天都要训练到晚上十一二点,每天在技能上的训练不会少于12小时。集训期间没有节假日,焊接技能训练按照大赛的要求进行,大赛要求4个模块——单件焊接、低碳钢压力容器焊接、铝合金结构件焊接和不锈钢结构件焊接,每个模块都会分不同的选择项,比赛时每个选手会从中抽取一个进行作业。但是准备时必须每个项目都要准备到,所以训练的任务非常繁重。因为高强度训练加上压力大,一个月时间,曾正超就瘦了6斤。曾正超的左臂上面全是被焊光灼伤后的疤痕。他说,这是成长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2015年8月,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在巴西圣保罗举行。曾正超在规定的4天18个小时内完成了4个模块的焊接。工作人员朝他焊接的容器里充水,不断加大水压,压强越来越大,钢板肿胀得像个篮球,而焊缝纹丝不动,没有爆裂。评分环节,裁判先观察焊缝是否匀称漂亮,然后再用仪器测量,看焊缝是否高于板材2.5毫米,每道鱼鳞状焊纹间最宽与最窄的地方是否超过1毫米。毫厘不差,才能夺得高分。检查外观后,要看内在,一是用压力机把角焊缝折断,二是拍X光片对焊缝进行内部检测。检测结果,曾正超的焊接缝隙没有气孔、夹渣,全部熔合。最终,评委亮分:89.6分!曾正超技压世界各国高手,赢得焊接项目金牌。

根据成绩宣布的先后顺序,他获得的这枚金牌成为中国参加世界技能大赛以来的“首金”。

猜你喜欢

技能职业学校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我爱的职业
学校推介
五花八门的职业
关于马术职业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
画唇技能轻松
小鲜肉不可不知的生存技能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