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顺从即反抗:论《红字》中海斯特的形象

2016-05-09黄艳妮

校园英语·下旬 2016年4期
关键词:霍桑反抗红字

黄艳妮

【摘要】霍桑的经典作品《红字》内涵丰富,其包含的象征主义、浪漫主义色彩均吸引了大批研究者对其侧目。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女主角海斯特的反抗精神,说明霍桑对历史的重构即是对现实的言说,霍桑通过海斯特传达了自己的人生领悟。

【关键词】《红字》 霍桑 反抗

《红字》是美国19世纪文学家纳撒尼尔·霍桑的经典作品之一,自《红字》问世以来,关于分析海斯特反抗精神的成长过程、反抗结果这类的研究成果丰硕。但就反抗而言,言行合一的抗议是反抗,默默无闻的行动是反抗。本文在分析海斯特对清教教条和虚伪人性的反抗时,认为就算在顺从中,海斯特也在用行动进行着反抗。在反抗的历程中,海斯特经历了叛逆、顺从、超越的过程,但无论是叛离,还是顺从,其目标都是一致的——反抗。

一、隐藏于尘埃中的红字

《红字》的前言题为《海关》,原文约有一万五千字,内容包括了霍桑本人的生平经历,作者在前言中介绍了创作小说的背景:霍桑在海关担任税务署的稽查官期间发现了很多年前一个稽查官的小包。小包中除了一些私人文件外,还有一件绣工繁复的绣品:A字,这吸引了作者的注意。《红字》的主人公海斯特·白兰真实生活在几十年前的新英格兰地区,她的故事广为人们传诵。霍桑的创作,根据他自己的描述,并没有“把自己局限于老稽查官写的那六七大页材料里”,而是在思想和情感方面“给我自己充分的自由”。因此,霍桑创作的《红字》不是对历史的复现,而是对逝去生活的诗化,他借助想象挖掘历史上的素材,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作为一名浪漫主义小说家,霍桑充满了叛逆性,文学于他,不再是模仿生活的工具,而应有自身的规律和价值。浪漫主义作家诺伐利斯宣称“我们已不再生活于一个被普遍接受的观念形态所控制的时代”,于是,在《红字》中,霍桑塑造的女主角海斯特就是他反抗压迫、追求自由的代表,寄寓着他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

二、选择顺从,接受惩罚

海斯特人生的转折点出现在她自己做出选择时,这些选择或是出于自身的愿望,或是迫于现实的无奈。但总的来看,她所做出的选择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都具有强烈的反抗性。与牧师产生感情,并孕育出新的生命是海斯特在美国所做的第一个重大选择,她顺从了对爱的渴望,违反了社会制度和宗教法律。她的反抗是对自由的追求,并非灵魂的堕落,吴笛先生说:“我们同样不能把海丝特的形象意义看成是堕落灵魂的自我拯救,因为她的灵魂根本就没有堕落。”

面对违反教义带来的惩罚时默默承受是海斯特的第二个选择,看似顺从的背后隐藏着海斯特追求自由的心灵。海斯特虽默不作声但并没有按照社会的行为准则束缚自己,也没有遵循当时的道德条例。首先,公开受辱时,海斯特佩挂着A字,这个红字的魔力在于它使得海斯特“超凡脱俗”,“把她封闭在自身的天地里”。红字的精美与殖民地崇尚简朴的规范背道而驰。其次,当她接受当众的羞辱审判之后,便离群索居,独自承担身心的折磨,过着以刺绣为生的简朴生活,而且她广施善行。她的这个选择使她保留了精神的独立,又远离了大众的偏见。通过这一举动,霍桑塑造了一个拥有自己人生信仰和道德评判的独立的人,一个并没有以殖民地的道德体系和行为标准为尺度生活的人。“那些思想观点大胆的人,却时常以十分平静的态度服从社会的外部规则。”作者在小说中虽描述的是海斯特接受惩罚的生命历程,却以海斯特的顺从作为反抗的工具来批判社会,体现着对自由、平等的追求。

三、保卫自由,奋起反抗

海斯特身上具有的反抗性不止体现在她对人生的选择上,也反映在她与他人的关系中,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都与海斯特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奇灵沃斯要求海斯特替他保留身份的秘密以接近报复的对象——丁梅斯代尔。但当海斯特看到牧师深受奇灵沃斯的残害时,她揭穿了奇灵沃斯虚伪的面目,将忠诚献给自己的爱人。与海斯特休戚相关的另一个人是珠儿,她从出生之日起就与母亲生活在偏僻的野外。在自然环境中长大的珠儿不仅是自然的精灵,也是海斯特精神的代表,她不羁、野性、热情,对未知事物保持强大的好奇心。珠儿在海斯特眼中是生命的馈赠,是她藉以为命并誓死保卫的珍宝。但是,除此之外,珠儿更是活生生的红字,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众人海斯特所犯下的过错。所以当总督、教会企图夺走海斯特对珠儿的抚养权时,海斯特据理力争,提出了母亲的权利,与冷血的制度对峙。小说男主人公丁梅斯代尔由于所犯下的罪孽没有公布于众,时常感到悔恨,并因此一蹶不振,健康状况急转直下。为了拯救爱人,海斯特同牧师进行交谈,渴望能够将过去“连同这个标记(A字),统统毁掉,就像过去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海斯特的反抗性在森林里和牧师的谈话中达到了顶峰,她和牧师的私奔计划勇敢地解放了受体制、宗教压抑的人性,将反抗压迫的主题进一步升华。

海斯特并没有通过接受清教教义,而是通过自我精神的修养,改变了对生命的态度,实现了自身的救赎。这一救赎的方式是通过反抗得来的,又是在顺从的外衣下不知不觉发生的。然而,自由的极致便是毁灭。霍桑深知这一道理,在小说中,海斯特所追求的自由也应该是有节制、有规范的自由。于是,在小说结尾,海斯特回到了波士顿,这并不是对惩罚的延续,或者对现世的低头,这一安排正体现了作者对人生、自由的思考。《红字》并不是用来检验已知的现实,而是追求霍桑心中理想的真理。

参考文献:

[1]霍桑著.姚乃强译.红字[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2.

[2]徐葆耕.西方文学:心灵的历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霍桑反抗红字
玫瑰有刺
玫瑰有刺
让足球等一等
你帮助我做成的事
浅析《孔雀东南飞》悲剧之因
压抑与反抗
精神与苦闷
智力跷跷板
蓝笔写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