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译视角下的网络热词英译
2016-05-09陈彩霞李争
陈彩霞 李争
【摘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平台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标新立异的网络热词。网络热词作为一种社会语言现象,更新速度快,文化依存度高,带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使得其英译成为一大难题。本文尝试从创译原则及理论角度出发,总结归纳多种切实可行的翻译策略及技巧,探索如何把握网络热词的特定意义和超越语义之外的文化内涵,形神兼备地翻译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热词。
【关键词】英译 创译 网络热词
一、网络热词的形成背景及其特征
1.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渐发展,网络已成为继报纸、广播和电视后的第四大媒介,给中国一亿多网民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交流平台。网上大量新事物和新想法的涌现和传播,使之产生了许多新词、热词。这些凝练个性的词语,是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代表了一定社会阶层的民意和情绪,准确表达人们对事件和生活的态度,是这个时代不可忽视的真实力量。
2.特征:(1)从内容来看:网络热词多是对时下热点人物发表的评论,如“~族”“~货”等流行称谓;或是对社会弊端的隐喻性批判,如“恨爹不成刚”等,具有时效性和概括性;(2)从形式来看:网络热词其中较大部分为谐音式的通假字,如“杯具——悲剧”,“鸭梨——压力”,“坏银——坏人”,“帅锅——帅哥”等,具有多样性和创造性。
二、创译理论定义及其优势
刘敬国曾在《翻译通论》中指出“翻译不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简单转换,而是从源语到目的语再到译语的动态的复杂的再创造过程。翻译虽然依附于原文而产生,然而好的译文却绝对不是对原文的亦步亦趋的“模仿”或“复制”,而是以原文为基础的再创造。”
1.创译的定义:创译作为一种颇为灵活的翻译策略,指在原文基础上的一种再创造,创造新的词以对应源语言的新词。在翻译实践中,译者不受源语言在语意和语音上的束缚,不局限于中英两种语言间的简单转换,充分发挥自身灵动思维能力,善意挖掘深层含义,同时大胆的加入其个人创造,以达到译文与原文在表达含义上的对等,最大限度地呈现原文。
2.创译的优势:(1)与直译、音译等其他翻译策略相比较,创译出来的英译词汇更加符合英语的构词习惯,更加简洁明了,生动形象,有利于更加完整真实地体现中国特色文化内涵,更好地反映和折射当下中国社会存在;(2)创译下的网络热词既结合了网络用语的内涵意义,又不拘泥于传统翻译的形式,在文字上并非一一对应,而是结合了英文中相同词义的词,力求表达出网络热词的“原汁原味”,增强外国读者的带入感和理解度。
三、网络热词的创译方法
1.背景填补创译法。网络热词“打酱油”想必已经是耳熟能详了,其源于广州电视台在采访一位市民时,问他对于艳照门很黄很暴力的看法,这位市民说:“关我鸟事,我出来买酱油的。”此后,经过网友的改编,“打酱油”一词便在网络上风靡一时,意指不谈政治,不谈敏感话题,与自己无关,自己什么都不知道。那么,如何翻译“打酱油”呢?如果直译为“buy soy sauce”,很可能会使外国人不明所以,无法传递源语言背后深层次的含义。因此,需采用背景填补的创译方式,可将“打酱油”译为“Its none of my business. I am going to buy some soy sauce.”这样就很好地表达了“打酱油”一词中含有的 “路过”“事不关己”的之意。
2.旧词新用创译法。极具中国特色的“女汉子”一词,去年曾在春晚小品节目中露面,指的事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男子性格或气势的女性,若是将“女汉子”直译为“woman-man”或者意译为“tough girl”or“cowgirl”,则英语国家的人至多将这样一类人理解为是性格比较坚强的女孩或者女牛仔,而把“女汉子”采用旧词新用创译法,译为“wo-man“,尽管表面上仍是 “woman”,可是中间一条横杠恰到好处地把“wo”和“man”隔开了,且“wo”在汉语拼音中是“我”的意思,由此阐明这个“woman”具有“man”的特色,容易被外国读者所接受。
3.语义组合创译法。在网络热词的创译中,语义组合创译法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方法。语义组合创译法指在翻译实践中,采用将多个英语单词的语义合成后创造出新词的方式。如“笑而不语”、“笑笑不说话” 指什么也不说但心里十分清楚的意思。用语义组合创译法可将其译成“smilence”(“smile”+“silence”),比简单地直译为“smile without language” 更加形象生动、简洁明了,做到了形与神的统一。
四、结语
当下,网络热词运用范围已不仅仅局限于网络,它们已被广泛运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且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显赫的作用,这些“中国式”的网络热词也越来越成为外国读者窥视中国文化的一条通道,采用背景填补、旧词新用、语义组合等创译方式来翻译网络热词,生动简明,符合外国读者的阅读习惯,也能更好地表达网络热词的内在含义,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进一步扩大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刘敬国,何刚强.翻译通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34.
[2]林丽霞.从译者主体性谈网络热词译语的再创造[J].三峡大学学报,2012.
[3]王维东.网络热词汉译英之探[J].中国翻译.2011.
[4]赵冰清.网络热词英译分析[J].科教导刊,2014.
[5]张璟怡.关联理论视角下网络热词的翻译[J].科技信息.
[6]张明杰.网络流行语及英译研究[J].铜仁学院学报,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