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没有派头的大师

2016-05-09鲍海英

作文周刊(综合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梅派程砚秋中间人

鲍海英

在一般人眼里,大师应该是很讲派头的,可大师梅兰芳从默默无闻到后来成名,一直非常谦恭,没有派头。

上世纪20年代后期,“四大名旦”的局面形成:程砚秋唱腔如徇徇书生,戏迷多为知识界人;尚小云“铁嗓钢喉”,追看他戏的以北京南城商贾最盛;荀慧生台风烂漫,生活气息浓郁,市民阶层对他的戏如醉如痴。唯有梅兰芳,成派很早,反倒少了流派痕迹,各阶层观众都能从他的表演中找到契合自己口味的某一部分。

梅派被后人称为“没派”,一是指梅派全面,十旦九梅,大路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梅兰芳的性格。从那张著名的四大名旦合影中可以发现:程砚秋昂首扬眉,尚小云意气风发,荀慧生依偎着尚小云,而梅兰芳一点派头也没有,俨然一个谦谦君子。

说梅兰芳不讲派头,也是因他最讲究分寸,这正体现了他的智慧。他把儒家的中庸境界融入了表演,一招一式都有“度”,在温和平易中,将中国女性含蓄、雅致的意象呈现在观众面前。他中年后名满天下,行里行外都说梅兰芳“本分”,心力只用在台上,要把台上一切“做圆了”。

有人曾开玩笑,形容梅兰芳是“戏曲界的薛宝钗”,黄宗江则认为梅兰芳圆融但不圆滑,说家常话也带着韵律。有一次,梅兰芳乘飞机经过台湾岛上空,飞机有可能被打下来时,梅兰芳一手拉着儿子梅葆玖,一手拉着女儿梅葆玥,说:“那咱们就殉了。”

梅兰芳的另一个儿子梅葆琛有一次看完《霸王别姬》后,对父亲说:“第二场虞姬手扶宝剑出场时,剑鞘在身后翘得太高,挑着斗篷不好看。”结果,第二天再演这场戏时,梅兰芳就把这个动作改了。

解放后,一个梅家的老服务员去看戏,回家说梅先生那天脸上化妆化得红色太重了些。第二天演完,梅兰芳就去问她:“今天是不是比昨天要好些?”

在梅兰芳的时代,梨园界的规矩极严,角儿和普通人隔着银河般的距离,名角们一般也很讲派头。有一回排演《名优之死》时,有中间人带着于是之、田冲等人去京剧后台体验生活。中间人向他们介绍名角儿老生谭富英时,平时谭富英最是随和,但上了妆的他面对几位立在一旁的演员只淡淡地“唔”了一声。中间人感到非常尴尬,倒是那几位演员并不生气,说这才是角儿的气派。

梅兰芳却少有这种派头,他是一个对别人极其谦恭的人。即使面对晚辈,梅兰芳也会轻轻欠着身,面带笑容,声音低低地说话。如果晚辈中有女性,他还会起身让座。解放后,有一次梅兰芳去武汉演出。开演前,一个小孩子请他签名,他低声对小朋友说:“请你原谅,在这公共场所,如果大家都来找我签名,就会妨碍台上演员的工作,扰乱秩序,是不大好的。”小朋友说:“您给我签吧,别人不会看见的。”梅先生没法,只好把手册摆在腿上签好了递给他。与梅兰芳合作过12年的琴师姜凤山,对此感慨地说:“他啊,就怕让别人为难。”

正是这种没有派头的性格,和一丝不苟的日积月累,造就了一代京剧大师。

猜你喜欢

梅派程砚秋中间人
作品欣赏
夹在妻子和弟弟中间,怎样当好中间人?
梅兰芳、程砚秋、齐如山与早期京剧导演
丁晓君——舞台梦 戏剧瘾 梅派青衣丁晓君对京剧沁人心脾的情感
无线网络的中间人攻击研究
《天盛律令》对买卖借典“中间人”的规制
梅葆玖先生病逝
梨园佳话
调解中间人制度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