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语动词的“类重叠”
2016-05-09袁庆德李丽萍
袁庆德 李丽萍
摘 要:动词“类重叠”是“动词+同形借用量词”短语,是由“动词+一+同形借用量词”短语省略成的。以往学术界将动词“类重叠”与动词重叠相混淆,因而不能准确地分析和归纳动词“类重叠”的语法意义和语用功能,不能合理地解释动词“类重叠”形成的机制,因而需要我们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研究。
关键词:动词 重叠 类重叠 理据
汉语中动词和形容词都可以重叠。汉语形容词的重叠是通过将形容词的音节数加倍来表示性质状态“程度大”的语法意义,如“高高”的意思是“很高”,“高高兴兴”的意思是“非常高兴”。由此类推,动词重叠应该是通过将动词的音节数加倍,来表示“动量大”的语法意义,也就是表示动作行为等重复的次数多或持续的时间长。事实上正是如此,如“嘀嘀咕咕”,表示长时间不停地嘀咕;“开开关关”,表示反复多次地开、关。但是,有一种被许多学者看成动词重叠的现象,并不表示“动量大”,反而表示“动量小”,如“把凳子挪挪”中的“挪挪”,意思是“挪一下”,而不是“长时间不停地挪”,也不是“反复多次地挪”;“出去玩玩”中的“玩玩”,意思是“玩一会儿”,而不是“长时间不停地玩”。显然这种用来表示“动量小”的说法并非动词的重叠,只是看起来像是动词的重叠而已,我们姑且称之为动词的“类重叠”。
一、以往学术界的观点
关于动词“类重叠”现象,以往学术界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把动词“类重叠”看成动词重叠,如丁声树(1961/1999:227)、李人鉴(1964)、张静(1979)、黄伯荣(2011)等;第二种观点是把动词“类重叠”看成动词重叠的一种,如华玉明、马庆株(2007)等。华玉明、马庆株(2007)把真正动词重叠称为“增量式动词重叠”,把动词“类重叠”称为“减量式”动词重叠。第三种观点认为动词“类重叠”是一种“动·量组合”。范方莲(1964)说:“动词重叠诸形式由动量结构发展而来,后面的重形部分是表量的……所谓动词重叠实际上只是动·量组合的一种形式,不是另外一种语法格式……我们认为‘AA就是‘A一A,当中的‘一在一定的语音条件下脱落了……‘AA和‘A一A‘A了A和‘A了一A的动量组合没有本质区别,后一个‘A已经变成了量词,‘AA是‘A一A的省略形式。”范方莲的观点与王力(1943/1985:158)的观点一致。范方莲认为,所谓的“动词重叠”,实际上是一种“动·量组合”,也就是“动词+同形借用量词”短语,是“动词+一+同形借用量词”短语的省略形式。本文赞同这种观点。为了直观、醒目,我们借用英文字母把动词“类重叠”表示为“A动A量”和“AB动AB量”,前者表示动词及同形借用量词是单音节的,后者表示动词及同形借用量词是双音节的。相应地,我们把“A动A量”和“AB动AB量”式短语的原型表示为“A动一A量”和“AB动一AB量”。
目前学术界的主流观点仍然是把动词“类重叠”看成动词重叠现象,这样不利于合乎逻辑地分析和解释这种语法现象的成因,也不利于这种语法现象的教学。同时,以往学术界对动词“类重叠”所表示的语法意义的归纳也不够全面,甚至还把它的语用功能与它的语法意义相混淆。因此,本文将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按照语法化的逻辑顺序归纳动词“类重叠”的语法意义,并分析它的语用功能。
二、动词“类重叠”的语法意义
如前所述,动词“类重叠”是“动词+同形借用量词”短语,是由“动词+一+同形借用量词”短语省略成的。动词“类重叠”的基本语法意义是“将动作行为进行一次”,它的引申语法意义是“动作行为重复的次数少”“动作行为持续的时间短”“行为主体或客体移动或升降的幅度小”等。
(一)将动作行为进行一次
这种用法的动词“类重叠”中的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都是做一次所需时间比较长的,不是瞬间或几秒钟就能完成的,不过这种用法并不强调动作行为持续的时间长短,只强调一个完整的过程。例如:
(1)牛肉面大王隔三差五吃吃还行,大块牛肉大碗喝汤,倒是来得干净实惠,可吃长了它真给你上火呀……
“吃吃”是“吃一次”的意思。
(2)我问问他还回不回来吃饭!
“问问”是“问一下”的意思。
(3)好,我劝劝他。
“劝劝”是“劝一下”的意思。
(4)末了,他借去这本《天涯路》,说是回去好好研究研究。
“研究研究”是“研究一下”的意思。
(二)动作行为重复的次数少
如前所述,动词“类重叠”的最基本语法意义是表示“动作行为进行一次”,在此基础上对它的用法进行扩展,用来表示“动作行为重复的次数少”的语法意义,意思相当于“V几下”,大都用在陈述过去发生的事情的句子中。这种意义上的动词“类重叠”中的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都是做一次所需时间较短的,一般是瞬间或几秒钟就能完成的,如“拍、敲、点”等。例如:
(5)朱老总见他们来了非常高兴,拍拍手上的泥土便来欢迎。
(6)他敲敲键盘,近期各种商品的销售情况,一目了然。
(7)小男孩点点头,又摇摇头。
(8)收破烂儿的瞅瞅那些旧物品,挠挠脑袋,笑了。
(9)他偶尔捡起一块石头,放在手心里掂掂,端详一会儿。
上面5个例句中的动词“类重叠”都是用来表示过去发生的动作行为的,其中动词的后面都省略了动态助词“了”。下面是动态助词“了”不省略的例子:
(10)他咧嘴一笑,友好地拍了拍我肩膀。
(11)“嗯。”他点了点头。
(三)动作行为持续的时间短
动词“类重叠”本来可以表示“动作行为进行一次”的意义,而很多动作行为进行一次所需的时间都是比较短的,于是人们对动词“类重叠”的用法进行了扩展,用来表示“动作行为持续的时间短”的语法意义,意思相当于“V一会儿”“V一段时间”。在这种意义上,动词V所表示的动作行为都是做一次所需时间可长可短的。例如:
(12)接下去的日子,邻居们常常来串门,我也偶尔出去走走。
(13)走,天气真好,应该出去玩玩。
(14)你在这里等等,我家去给你拿些吃喝去。
(15)对于我们老年人来说,经常出门晒晒太阳,可以说是一种最为经济和有效的养生方法。
(16)累的时候泡泡脚,身体会感觉清爽很多。
(17)我想出去溜达溜达。
(18)有时间他们就看看书、看看电视,或打打球。
以上7例中的动词“类重叠”的语法意义都是“V一会儿”。
(19)树还小咧,叫它再长长。
“长长”的意思是“长一段时间”。
(四)行为主体或客体移动或升降的幅度小
动词“类重叠”本来可以用来表示“动作行为持续的时间短”的意义,而动作行为持续的时间短,行为主体或客体移动或升降的幅度往往也比较小,于是人们将动词“类重叠”的用法进行了扩展,用来表示“行为主体或客体移动或升降的幅度较小”的语法意义,意思相当于“V一点儿”。例如:
(20)再往前走走。
(21)把显示器往左挪挪,有点偏。
(22)工资暂时不提高,工会多给我们办点福利也好,生活总要改善改善。
(23)想办法提高提高产品质量。
(24)有关部门应采取措施,给房地产开发热降降温。
上述5例中的“往前走走、往左挪挪、降降、改善改善、提高提高”的意思分别相当于“往前走一点、往左挪一点儿、降一点、改善一点、提高一点”。
上文分析、归纳了动词“类重叠”所表示的各种语法意义。
三、动词“类重叠”的语用功能
以往有些学者和《现代汉语》教材都认为动词重叠(其实是动词“类重叠”)可以表示“尝试、轻微、委婉、轻松、悠闲”等语法意义,其实这都是动词“类重叠”的语用功能。
(一)表示体验或尝试的语气
动词“类重叠”本来可以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次数少(一次或几次)和持续的时间短,而体验性的或尝试性的行为通常也是进行的次数少或持续的时间短,于是人们根据这一点,将动词“类重叠”的用法进行了扩展,用来表示“动作行为是体验性的或尝试性的”语气。例如:
(25)叫她生生孩子,就知道做母亲的甘苦了。
“叫她生生孩子”含有“叫她生一下孩子试试,体验一下生孩子的滋味儿”的语气。
(26)我打听打听,行的话,我就办。
“打听打听”含有“打听一下试试,看有没有办成的可能”的语气。
(27)你咳嗽咳嗽,没准能咳嗽出来。
“咳嗽咳嗽”含有“咳嗽一下试试”的语气。
为了突出“体验”或“尝试”的语气,动词“类重叠”的后面常常加上尝试助词“看”或“试试”。例如:
(28)你穿穿看,行不行?
“穿穿”与尝试助词“看”相配合,表示“体验性地穿一下”的语气。
(29)给马树昆局长写封信试试看!
“试试”的意思是“试一下”,本身就表示了“尝试”的语气,后面加上“看”之后,加强了“尝试”的语气。
(30)女儿出差上海回来,给我买回一块手表,说是新产品,让我戴戴试试。
(二)表示随意的语气
动词“类重叠”本来可以表示尝试的语气,而人们对尝试性的动作行为是否成功往往是不在意的,于是人们又根据这一点,对动词“类重叠”的用法进行了引申,用来表示动作行为是随意性的、没有特定目的的语气。例如:
(31)东家,这也不过是说说,你怎么当真了?(电视剧本《乔家大院》)
“说说”是“随便说一下”的意思,用来表示随意性的语气。
(32)我也就是随便说说,你倒当真了。
这里先用副词“随便”表示随意的语气,然后又用“说说”(意思是“说一下”)来强化随意的语气。如果不用“说说”,而用“说”,就没有了动量的限制,随意的语气会减弱。
(33)马海西只是喜欢跳跳舞罢了,倒是那个姓徐的十分危险,他常在一些小型的集会上拉二胡,拉的都是些骂我们的歌。他在台上拉,学生们在台下唱,闹哄哄的。
这是长篇小说《人之窝》中的一段话。这里说话人认为“马海西”在集会上跳舞对自己没什么威胁,所以采用随意的语气说他“喜欢跳跳舞”;而认为“那个姓徐的”在集会上拉二胡是有目的的,是借二胡曲来骂他们,所以没有采用随意的语气说他“拉拉二胡”。再如:
(34)唱唱歌、跳跳舞、听听戏、聊聊天,会给生活平添许多乐趣。
(35)等我老了,我也要像李白那样喝喝酒,吟吟诗,假装我是个文化人。
(三)表示轻松、容易的语气
由于动词“类重叠”可以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次数少或持续的时间短,而动作行为进行的次数少或持续的时间短,动作行为的强度往往也小,于是又用动词“类重叠”来表示动作行为是轻松、容易的语气。例如:
(36)年纪大了,重活干不了,只能洗洗衣服,铡铡草,喂喂牲口。
“洗洗衣服,铡铡草,喂喂牲口”的意思是“洗一会衣服、铡一会草、喂一会牲口”,表示洗衣服,铡草,喂牲口的劳动轻松、容易,如果表达为“洗衣服,铡草,喂牲口”,就没有了这种语气。再如:
(37)建起了跨省、跨国公司,会计、出纳再也不是单纯地记记帐、数数钱了,还要办理复杂的企业、金融会计业务。
(38)看大娘这么开心,战士们就在大娘房子旁种了些丝瓜,让大娘有空就浇浇水、施施肥,活动一下筋骨,延年益寿。
(四)用来缓和语气
由于动词“类重叠”可以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次数少或时间短,所以常用在祈使句中,用来限制动量,从而弱化或缓和自己的口气,便于对方接受。例如:
(39)你说说,你最近到底在做些什么?
“说说”的意思是“说一下”,用来缓和命令的语气,如果改成“说”,命令的语气就强很多。再如:
(40)忽听白莉苹在梳洗间里喊她:“小林,过来洗洗脸,打扮打扮!”
(41)赶快洗个澡,刮刮胡子。
以上是动词“类重叠”用在命令句中的例子。
(42)妈,您跟四凤好好谈谈吧。(曹禺《雷雨》)
(43)你数数吧,五万元一分不少。
(44)喜欢这个人也好,反感这个人也好,他的意见,你最好听听、想想。
(45)以后你少出点门,多在家帮帮她。
以上是动词“类重叠”用在建议句中的例子。
(46)张保琴紧张地喊道:“快救救我女儿!”
(47)能不能让我看看你的画?
(48)请帮我找找孩子,请帮帮忙!
以上是动词“类重叠”用在请求句中的例子。
动词“类重叠”也常在陈述句中用来弱化口气,调节环境气氛。例如:
(49)胡锦涛诚恳地说:“我今天来,就是要多听听大家的意见。还有谁想发言?”
这里“多听听”是“多听一点”的意思。“听听”的使用,减弱了听意见的严肃性,从而弱化了口气,具有调节气氛的作用,可以消除群众的顾虑,鼓励群众发表意见。试比较:
(50)但改革要慎重,要多听各方面的意见,先进行试验。
这里用了动词“听”,而没有用动补短语“听听”,给人的感觉就比较严肃。
(51)别人不了解我你还不了解我么?从小就窝囊,受欺负有什么委屈只好忍着。街上的人一个比一个恶,我敢跟谁狠去?也就敢欺负欺负你。
这里用“欺负欺负你”来弱化“欺负你”的行为的严重性,从而缓和了口气,增强了安慰对方的效果。
四、动词“类重叠”的形成机制
上文分析归纳了动词“类重叠”的语法意义和语用功能。下面再分析一下它的形成机制。
如前所述,华玉明、马庆株(2007)把动词“类重叠”称为“减量式”动词重叠,认为“减量式”动词重叠是通过将动词重叠的后一音节发轻声,实现了表示“减量”(表示动量小)的目的。这种说法看似很有道理,但不符合实际。事实证明,动词“类重叠”就是“动词+同形借用量词”短语,是由“动词+一+同形借用量词”短语省略成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动词“类重叠”的语法意义和语用功能与“动词+一+同形借用量词”短语是相同的;第二,动词“类重叠”与“动词+一+同形借用量词”短语在使用上具有地区性。在汉语普通话和许多地区的方言中,使用“动词+一+同形借用量词”短语表示“动量小”的语法意义,如“看一看”“走一走”“玩一玩”等,而在东北等地区的方言中,只用“动词+同形借用量词”短语表示“动量小”的语法意义,如“看看”“走走”“玩玩”等。显然动词“类重叠”是由“动词+一+同形借用量词”短语省略成的。此外,在普通话和使用“动词+一+同形借用量词”短语的方言中,如果动词是双音节的,只说“AB动AB量”(如“研究研究”“参考参考”),而不说“AB动一AB量”(如“研究一研究”“参考一参考”),但在近代汉语中,本来是有“AB动一AB量”式动补短语的,如:“老兄,菩萨在哪里?累烦你引见一引见。”(《西游记》第八回),只是由于不符合语言经济性原则,也不符合现代汉语追求双音节韵律的要求,中间的数词“一”在现代汉语中被彻底省略了。
动词“类重叠”是汉语数词“一”省略现象的一种。在汉语中,当事物的数量是“一”或动作行为的次数是“一”的时候,数词“一”经常省略,如“有(一)个人”“这(一)次”“吃(一)顿饭”等。同样,“动词+一+同形借用量词”短语中的数词“一”在普通话口语和一些方言中也省略了(普通话以不省略的形式为正式用法,以省略的形式为口语用法),从而形成“动词+同形借用量词”短语。那么,人们为什么要将“动词+一+同形借用量词”短语中的数词“一”省略?原因有三个,上文提到了两个:人们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讲究经济性原则(这一点有时有地区性的差异),同时也追求双音节韵律。第三个原因也是数词“一”省略的前提条件,人具有完形思维能力,一个语言成分在一定条件下省略,人们仍然能感觉到它的存在。习惯使用“动词+一+同形借用量词”短语的地区的人们能够无障碍地理解“动词+同形借用量词”短语,就证明了这一点。
总之,动词“类重叠”与动词重叠只是表面上看起来是相同的语言现象,而实际上它是“动词+同形借用量词”短语,中间存在着一个数词性的空语类。空语类就是在句法结构中,从逻辑和一般语规则法上看应该存在而不存在的句法成分或句法成分的一部分。空语类是听不见、看不到的,但是它的作用是存在的。动词“类重叠”之所以能表示“将动作行为进行一次”的语法意义,就是因为它是“动词+一+同形借用量词”短语的省略形式,数词“一”虽然省略了,但它还在暗中起作用。
本文分析了动词“类重叠”的语法意义、形成机制和语用功能。事实证明,动词“类重叠”与动词重叠是两种不同的语法现象,因此,我们建议在语法著作和现代汉语教材中如实区分动词“类重叠”与动词重叠。
(本文是2015年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W2015105]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范方莲.试论所谓“动词重叠”[J].中国语文,1964,(4).
[2]华玉明,马庆株.重音式和轻声式动词重叠的功能差异及其理据
[J].语文研究,2007,(4).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李人鉴.关于动词重叠[J].中国语文,1964,(4).
[5]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6]张静.论汉语动词的重迭形式[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1979,(3).
[7]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8]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袁庆德 李丽萍 辽宁大连 大连外国语大学文化传播学院 116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