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情苏轼

2016-05-09邱一夔

作文通讯·初中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王弗思量忧患

邱一夔

花好月圆中秋夜,静静看着笼罩着稀疏薄云的月亮爬上苍穹,给静谧的大地带来几份凉意。这使我联想到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让我想起伟大的词作者——苏轼。

关注苏轼是因他的那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自己出世、人世的矛盾心理,同时一语道破词人在官场中的挣扎和无奈,表达“伴君如伴虎”的心结。

以后再吟苏轼的词,体会到更深的意境。那一年,苏轼被贬黄州,情绪低落,于是泛舟长江,触景生情,写下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的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而“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使我对词人的印象改变了许多:词人钦慕功成名就的周瑜,而自己空有一身抱负,却无处施展,只能在赤壁上咏叹;心事无人知晓,只能和江上升起的明月同饮一杯。词人怀才不遇、无人相知的苦闷忧郁之情溢于言表。不知何时起,“把酒问青天”的东坡,也有了“一樽还酹江月”的孤寂与忧愁。放眼望去,似水的月光倾洒在酒杯中。倾尽杯中之月,一醉方休,词人眼中净是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目光深邃仿佛看透星际,越过皎月,射向最遥远的梦想王国。原来“西北望,射天狼”,渴望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苏轼,竟也有多愁的一面。

后来读了他的《江城子》,我对苏轼有了更加完整的看法——他原本就是个情种。庆历六年,苏轼与贤惠的王弗成亲。十年后,王弗病故,苏轼悲痛不已。又是一个十年,词人为亡妻十年祭写了首悼亡诗,首句便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时至中年,词人那种共担忧患的夫妻感情,久而弥笃,是一时一刻都不能消除的。词中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了词人内心的真挚情感。十年祭辰,触动人心,他又怎能“不思量”那聪慧明理的贤内助呢?往事蓦然回到心间,久蓄的情感潜流,又怎能不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难以遏制呢?苏轼,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竟对妻子有这般绕指柔情、铭刻在心头的思念!读到“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时,我的两行热泪早已滚落下来——词人想到爱妻华年早逝,感慨万千,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其实即便坟墓近在身边,隔着生死,就能话凄凉了吗?这是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词人孤独寂寞、凄凉无助又急于向人诉说的情感奔流,感人肺腑。何以想象,天不怕地不怕,曾写道“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的豪迈的苏轼,寂夜里,孤身只影伫立在山头,壮年时两鬓竟已飘着两缕白发。这真是“欲语泪先流”,话不尽人间愁啊!这孤寂的夜,静得可怕,又静得可怜!

“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这是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对苏轼的评价。我却不以为然,倘若只读“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或“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必定是极其乐观、极其豪迈的——“忧患来临,一笑置之”的。但若读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或是“细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那感觉便不一样了——活脱脱一个多愁善感的情种!

人皆言苏轼一生豪迈狂放,立于乾坤之下,是词坛顶尖人物,一世辉煌,可谁能看透,鲜花的殷红,竟是洒下的血泪;太阳的背后,竟是凄凉伤感的多情夜?

教师点评

习作按时间顺序,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对苏轼的独到见解一多愁、多情。文中旁征博引,苏轼的诗词信手拈来,准确贴切,既有力地论证了习作妁观点,令人信服,同时又便文章平添了几分內涵与情感,令人心生感慨。

(付胜芳)

猜你喜欢

王弗思量忧患
画里有话
哲理漫画
青春1919:心怀忧患、担当奋斗的湖南青年
豪放之后益思量——论苏轼离别词对悲感的超越
秋夜小酌
忧患、悲悯、历史沧桑感——我读杨强诗词
知福歌
诗书未终老,梦里自难忘
红袖添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