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求知欲 轻松学数学
2016-05-07王方
王方
新课标实施以来,我们打破了传统枯燥说教的课堂教学方式,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注,这一变化确实让人欣喜。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期更好地满足新课程改革的核心要求呢?
一、引入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生对未知世界充满向往,他们特别对故事感兴趣。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不仅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而且还可以抓住孩子的内心,让孩子从中获得很多的启示。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适当增加一些原创的新元素向孩子们展示一些故事,使得学生顺利走进新学习内容,这样也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印象。
例如,在学习“0的认识”时,教师讲了一个故事:“秋天到了,小熊跟着熊爸爸去隔壁的田里掰玉米。熊爸爸到了田里,就开始一心一意的掰玉米,一会儿就掰了好多个玉米。而小熊到了田里,一会儿到水渠边捉蝌蚪,一会儿到泥里挖蚯蚓,时间一点一点过去了,熊爸爸已经掰好玉米打算回家了,可是小熊一个玉米也没掰到。”教师随即提出这样的问题:“把熊爸爸掰的玉米用数学表示,如果掰了一个,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如果熊爸爸掰了两个玉米,又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那小熊一个玉米也没有掰到,想一想你们能不能也用一个数字来表示呢?”学生很容易就回答出可以用数字0来表示。这样不但引出了要讲授的课题,还让学生体会到了0的意义:0表示没有。
通过借助故事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原本单调乏味的对数的认识的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不但让枯燥的课堂教学变的乐趣,还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地激发出来,每一个学生得以更为积极专注地进入学习数学的状态之中。
二、巧用悬念,勾起学生的好奇心
小学生对未知的事物总是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置一些让学生既好奇但一时半会儿又迷惑不解的悬念,让孩子们关注起来,使得他们的精神兴奋,其参与度自然也就提高上来了。
例如,教师在教学“年月日的认识”这一课时,给学生讲授并认识了在一般情况下年份是4的倍数的就是闰年后,出示一些年份,比如1987、2004、1900、2000这样的年份,让学生判断哪些是闰年。根据学生刚刚学生掌握的知识,很容易说出闰年有2004年,2000年,1900年。而老师这时出示正确答案后,学生发现1900年并不是闰年,老师这时故作神秘地问学生:你们想不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呢?孩子们一定会非常困惑,当然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更为迫切想得到答案。
通过先制造“你们想不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呢?”这个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再讲述其中的故事,学生一下字就把“对于整百的年份,想判断是否是闰年,不但要是4的倍数,还要是400的倍数”这些知识牢牢记在心里了。
三、紧贴生活,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小学生对很多事物的认知都来源于生活,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我们教授的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创设富有生活情趣的教学情境。但部分教师只一味为了创新,脱离了学生生活地设问,往往适得其反。
例如,在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内容时,笔者给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去超市买电水壶,一种电水壶4个480元;另一种1个136元。教师这时问:哪种水壶便宜?便宜多少钱?这个情境和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认知是不相符的,教师没有尊重生活规律,随意改变了事实。学生这个时候就有可能在心理开始犯嘀咕:“为什么我在商场没有见到水壶标4个一共多少钱的,都是单个多少钱,标的都是单价呢?”不难看出,教师的此段教学是不成功的。又如,教师在教学“克和千克”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直观概念,老师让学生提前准备好一个2分硬币,四五粒黄豆。老师在课前准备好一个天平和两袋盐。在上课时,老师先让学生掂一掂带来的物品有多重,互相说一说有多重,然后再放到天平上称一称。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1克大约就是一个2分硬币或者四五粒黄豆那么重,1千克大约是我们吃的两袋普通盐那么重。
通过把所讲授的内容和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把抽象的概念变成具象的感受,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教学的难点也就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突破了。
一节课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教师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热情,进而充分调取他们的参与度,使得学生融入情境,顺利解决数学问题,进一步稳定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当然,学习兴趣的激发绝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基础上的反思,让问题的设计得不断调整和优化,形成具有针对学情的教学思路与策略,更好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作者单位:安徽宿松县经济开发区龙山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