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货币性资产交易会计若干问题研究

2016-05-07侯彦宁王丹

商场现代化 2016年9期

侯彦宁 王丹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发展迅速跟上时代潮流,随着贸易往来的自由性和广泛性的扩大,企业之间的交易方式也不断发生变更。目前为止,非货币性资产交易已经被我国会计体系列为重要的交易程序之一,其资产核算问题也成为会计核算的重点问题。文章通过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易会计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研究,找出有效可行的解决方案,以期对会计处理该交易时的方法进行规范。

关键词:非货币性资产交易;资产交易;会计信息量

目前,非货币性资产交易已经成为企业间一种重要的交换方式,笔者通过对会计处理该交易时所遇到的问题对其进行研究,从公允价值入手,对商业性质等方面进行全面研究,针对其问题给出合理解决方案。充分确定交易过程中的损益,确保交易的公平性,为我国企业非货币性资产交易提供更好的交易氛围和交易空间。

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易释义

非货币性资产交易是指贸易双方通过固定资产、存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交易的行为。其主要计算资产成本的方式包括公允价值及账面价值两个方面。该种交易存在少量货币性交易或不涉及货币性交易,但补价比例不能超过整个交易金额的25%。非货币性资产交易的特点在于交易内容在将来是否可以为企业带来的利益,其货币金额是不确定的。

二、非货币性资产交易会计存在的问题

1.公允价值不明确

事实上,公允价值的引入并不是一项新的举措,早在1999年,我国就颁布关于公允价值的交换准则。但由于我国的公允价值环境不全面,所以后期颁布的法则中对其进行淡化,近年来,我国公允价值环境逐渐成熟,其重要性再次被提及。

非货币性资产交易过程中的公允价值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在换出或者换入资产当中都要考虑到公允价值是否可靠的问题。其在交易过程中,是否存在活跃市场,是考量其公允价值的有效标准。

公允价值在总的方向来讲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易的准确性要比账面价值高,但其在企业交易过程中也及其有可能成为操纵利益的工具。企业之间进行“互利互换”,通过公允价值的方式估计资产金额,一些企业在估算不真实的收益同时对收益进行虚假谎报,通过对资金流向等方面的改动,对会计核算公允价值进行影响。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市场活跃性难以判断,当会计无法从活跃市场判断公允价值时,核算资金结果就会出现严重偏差。而通过信息手段所收集的市场参数也就成了摆设甚至会成为某些企业改动参数,利用公允价值的手段。市场参数不标准、职业判断人员专业素质差,会计信息量也会逐渐被削弱,公允价值将难以判定。

公允价值在现金方面不一定得到支撑,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易当中引入公允价值,如果交易中产生损益,却没有产生现金流,那么就会造成企业资产价值的估算错误。与此同时,公允价值是以主观判断为主的,在报表数据无法确定和完善的情况下,因为经济环境的差异和风险状态的变动,公允价值当不予取信企业。

2.商业性质模糊

首先商业实质的判断在非货币性交易过程中非常重要,会计通过对企业商业实质的判断确定该企业是否符合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要求,并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易的入账价值进行准确的判断,从而对整个交易进行精准的把握。

想要进行商业实质的判断,首先要掌握活跃的市场条件下市场参数,并且保证市场参数的准确性。因其带有强烈的主观臆测性,所以使得企业间随意对其进行利用。会计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致使每个人的主观想法不同,对企业商业性质的判断也不同,该情况直接导致商业性质的严重不清。

一些会计对于商业性质判断的方向不清晰,同一会计团队不同会计对商业实质的判断途径不一致造成判断结果不一致,从而对商业实质的判断造成困扰,致使判断结果毫无意义。因其对市场变化、资金走向都无法进行准确的预判,使其对商业实质的预测都是来自于自己的主观想法,没有任何公信力,也不存在公平、公正,使滥用公允价值的问题不可避免的发生。

3.交易性质笼统

在很多企业当中,其分属于不同行业,其不同交换当中,交易性质也会相近或者不同。会计对于性质区别明显的资产交换可以进行有效判断,但对于性质相近的资产交换存在判断模糊现象。例如在一些交易过程中将资产的置换改变成资产买卖,该种行为表面上符合非货币性资产交易的性质,但事实上在买卖过程中存在了货币交易,且数额完整。会计要严格界定其真实性质,不被该种转换所蒙蔽。企业注重商业实质的判断,以此来确定该交易行为是否属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易,但在商业性质中的过多主观臆测行为致使交易性质难以判断。

而在企业交换过程中,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对企业的影响是不同的,其在企业当中可发挥的作用不同,企业所给予的支持也不同。在未来收益当中,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就会产生相当大的差异。同时,根据市场风险的程度不一,造成的损失或产生的收益都随市场的变化而变化,此种因素导致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金额大不相同。通过对换出及换入资产的评估推算商业实质,进而推算是否属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易,很大程度暴露出我国会计准则深度不够,还需尽快完善的问题。

三、非货币性资产交易应对措施

1.确定公允价值

想要对公允价值进行确定,首先要建立健全的市场体制,通过活跃的市场能够提高市场参数的准确性,增加公允价值的判断依据。同时,活跃的市场报价可以使公允价值更能得到信任,又能够避免企业在公允价值当中做手脚,避免企业利用公允价值作为操作利润的工具,增加会计人员对企业资产的判断力。市场体制的建立有效增加数据报表的可比性,通过对其有效的参考,公允价格更加公开透明,使会计人员更容易判断未来企业资产的收益。

在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方面也应该做到加强,在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同时,加强其道德观念培养。非货币性资产交易的公允价值确定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正直的会计人员在判断公允价值过程中更加公正、严格,虽然主观却不带个人情绪,这样的公允价值更加可靠。会计人员在财务管理知识方面的提升,确保了核算资产过程中失误的减少,避免了国内出现的会计丑闻,增加其公信力,也增加公允价值的公信力。

对于市场当中所收集的报表信息要进行严格的审查,同时以公开、透明的方式增加报表数据的可靠性。公允价值依据报表数据判断企业的价值,对报表数据的有效管理可以确保公允价值的真实。还要对会计体系进行健全管理,对其实施有效的监督,建立有效的法律管理制度,通过奖罚得体的方式,对会计人员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从根源上阻止对公允价值的有心利用,避免利益操控、虚假消息等问题的产生。

2.判断商业实质

根据商业实质判断过程中,会计所产生的各种问题,国家应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养,对其专业素质的要求极其重要。通过过硬的专业素质,不被市场的假象所迷惑,从而对商业性质进行准确且有效的判断。依据企业交易的具体事项,观察其现金流量,通过其差异判断商业实质是否属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易。除此之外,还要规定企业双方的贸易信息,不允许随时做出改动,企业因交易过程中不受各种交易规定的限制,一些交易条款并不公平。为避免企业利用公允价值,要对企业间的交易做出原则性的规定,促使公允价值的准确性,同时保证了商业性质判断的准确性。

为了防止和改善判断商业实质时的主观性,建立健全的会计体系是很好的预防措施。通过扩大核算会计的队伍,多方面的对商业性质进行考察,并建立有效、统一的判断团队,对商业实质进行判断,不只凭借一个会计的判断造成损失。多个会计的判断避免了主观性的不公平,还可以相互进行监督,避免徇私舞弊的行为产生。要定时对企业会计进行培训,邀请专家为企业会计部门工作人员讲解随时完善的新会计准则,使其了解各个条件下会计准则当中对商业性质的判定规律。会计部门要与时俱进,随时收录学习各方面法律、会计准则等信息,同时还要对市场情况进行掌握和了解,以便随时对商业实质的变动做出判断。

国家应健全会计制度,使其与税务制度相符合,建立监督部门,除了企业的内部监督,还要设立独立的国家监督部门。通过对企业的监督和管理,有效抑制企业谋取私利的行为出现。通过建立规范性的会计法则,给企业之间的贸易往来创造透明的交易空间,使企业诚信至上的原则名至实归。

3.确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易性质

企业应该完善对非货币性交易的判断标准,履行公允价值当中的补价方式,对企业资产进行等价交换,避免企业间因市场或资产功能等问题所造成的欺骗行为。判断非货币性资产交易的标准在于补价货币金额是否超过25%,那么,为了确定交易性质,国家首先在根源下手,确定及完善非货币性资产交易的标准,在不同性质的不同资产进行系统且全面的规定,明确哪些资产可以超过25%,哪些不可以,并对其补价进行明文规定,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产生。在确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易性质的过程在,也要注意防范资产买卖代替资产置换的产生,因企业双方不想接受非货币性资产交易的严格监管,企业一方选择支付货币性超过25%,如此一来,该交易性质发生改变,企业逃脱非货币性交易监管。企业应该在极力遵循25%规则基础之上,看到非货币性资产交易的长处,从而做到全方位的完善这一判定准则。

除了对判断标准作出完善和系统化处理,还要对相关规定增加条款,界定其他核算方法下的资产交易判定标准,国家对企业进行培训,树立其正统观念,不在非货币资产交易过程中起坏念头。企业会计部门要明确准则概念,不断完善会计专业技能知识,理解新准则下非货币性资产交易的真正含义,从而对其进行真实有效的判断。会计人员锻炼自身判定能力,不因自身失误造成性质判断错误,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四、结论

非货币性资产交易已经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成为我国企业之间交易的一种主流方式。作为其主要判断依据的公允价值被我国会计准则重新重视。除了公允价值之外,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易的过程中,会计估算过程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若干的问题都需要我国政府的全力支持才能得到妥善解决。同时为了完善会计准则,企业会计部门应做到全力配合。企业也应该大力倡导公开、透明的核算程序,使非货币性资产交易更加公正、公平。

参考文献:

[1]杨辉.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分析及改进建议——以海南椰岛为例[J].财政监督,2013,12(20):3-5.

[2]李寿喜,朱慧芬.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国内外比较研究[J].财政监督,2013,13(20):9-12.

[3]朱英睿.关于涉及补价的交换是否属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4,09(08):172.

[4]商芳芳,李阳.非货币交易准则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J].商,2014,05:165.

[5]杜凌玲.浅谈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相关问题及改进建议[J].财政监督,2014,11(26):15-18.

[6]白霞祖.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增值税会计处理问题[J].才智,2013,10(07):11-12-18.

[7]李梦姣.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的会计处理[J].对外经贸,2012,05(06):146-147-154.

[8]刘兵全.企业非货币性资产交易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4,12(07):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