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课堂学生群体参与意识的培养
2016-05-07杨秉旭
杨秉旭
[摘 要]新课改强调以生为本,提倡打造高效课堂。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同时也要注意变革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在课的开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设置要有启发性和发散性,训练学生思维的张力和活力;满足学生的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自主探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让课堂教学“动”起来。
[关键词]语文课堂 群体 参与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0-057
新课标极力推崇和实现人的尊严和价值,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以人为本。笔者以为,要大面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唤起学生的群体参与意识。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呢?
一、在课的开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小学生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较短,加上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而且一些学校班额相对过大,学生人数众多,教组织教学就会占去一部分教学的有效时间。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呢?办法只能是尽快让学生进入到状态中来。
为此,教师的导入一定要有吸引力。如果是故事引入,故事本身就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果是检查知识导入,旧知识就一定要抓住重点;如果是问题引入,问题本身也要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引入,都要迅速地拨动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问题的设置要有启发性和发散性,训练学生思维的张力和活力
如教《井底之蛙》一文,课文写青蛙听了鳖的介绍,目瞪口呆,觉得自己很渺小。这时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青蛙会做些什么呢?”学生有的说青蛙听了海鳖的介绍觉得外面的世界真精彩,于是跳进小溪,顺着江河,随波逐流来到了大海,可是它发现这里的环境并不适合它,海水那么咸,它差点被呛死,只好回来了,还是觉得呆在井里好;有的说青蛙跳进大海被鲨鱼吃掉了;还有的说就在青蛙准备回来的路上碰到了老牛,老牛好言相劝,要它为民做善事,青蛙听了深受启发,于是另谋生路,在庄稼地里捉起了害虫,成了农民的忠诚卫士。
由于问题的设置本身就具有发散性,所以学生各抒己见,很好地进行了拓展延伸,而且合情又合理,满足了学生的想象欲,给故事设置了一个圆满的结局,促进了学生道德认知和判断力的发展。
三、满足学生的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参与
在思维的形式上,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不够发达,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避免繁琐的说教,应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动手参与到活动中来。如学习了“规则”这一单元,课后要求学生以此为内容进行习作。为此,教师可设计“传条子”“贴鼻子”等游戏让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全员参与,让学生亲自体验和分享游戏带来的快乐,并认识到遵守游戏规则的重要性,从而懂得在现实生活中处处有规则,我们要做一个遵守规则的人。这样的形式,学生全员参与,好、中、差生兼顾,平时不受关注的学生也不至于有被冷落或被忽视的自卑感,反而因为这些学生平时都活泼好动,参与到活动中表现得都很积极。这时候,如果教师肯定到位,表扬得当,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或许会轻易地转到学习上来,从而在学习中增强自信。
四、自主探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教师在教会学生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必备的知识经验后,在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后,可出示明确具体的问题和要求,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自主探究问题的答案。如教《生死攸关的烛光》一文,教师可让学生通过读文,用笔勾画出描写不同的人对待蜡烛的态度的句子。这样,不用教师口干舌燥地大讲特讲,学生就能轻易悟出“生死攸关”的意义,这也就是对这一词语的最好诠释。
五、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让课堂教学“动”起来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之美妙,语言运用之精妙,思想表达之深邃,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的课堂竞赛,像辩论会、朗诵会、课本剧表演、听写比赛、作文竞赛、讲故事比赛等,不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活动的过程中,还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每个学生都参与了,教学的资源也就更加丰富了,从这一点上说学生是最好的、可利用的、能再生的、免费的有效资源,也只有让学生群体参与,教育的内涵才会更加丰富,教育的场景才会更有生机。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