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震源高效采集技术的效率分析*
2016-05-07周土发程虎军
张 洁,周土发,程虎军,颜 良
(1.英洛瓦(天津)物探装备有限责任公司 河北 涿州 072751; 2.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国际勘探事业部 河北 涿州 072751)
可控震源高效采集技术的效率分析*
张洁1,周土发2,程虎军1,颜良1
(1.英洛瓦(天津)物探装备有限责任公司河北涿州072751; 2.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国际勘探事业部河北涿州072751)
摘要:针对野外施工中可控震源高效采集的效率估算问题,以仪器与单组震源的工作流程为基本模型,分析了几种常用高效采集技术的实现机理。通过分析得到不同高效采集技术下的理论日效,并探讨了影响效率的装备技术因素,为野外施工方法的选择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可控震源;地震仪器;高效采集;效率分析
0 引言
随着物探目标由构造分析发展到储层描述,并逐步延伸至油藏领域,物探技术进入精耕细作的时代。宽方位、宽频、高密度、大道数、高覆盖次数成为精细勘探的基本需求[1-3],一方面是高分辨率的数据质量要求;一方面是大量装备投入的成本和施工压力。在品质和效率的驱动下,可控震源高效采集技术应运而生。
相比传统炸药震源,可控震源激发信号可控、安全环保,逐渐成为主要的施工震源[1-3]。人们在可控震源施工中不断探索各种采集技术以提升资料品质、提高施工效率:起初使用交替扫描(Flip-Flop),日效最高可达2 000炮[1];在1996年,Rozemond提出可控震源滑动扫描技术(Slip-sweep),生产效率提高2倍多[4]; Ian Jack等提出Independent simultaneous sweeping(ISS),通过阿尔及利亚的实验,预期日效达10 000炮[5];至2009年,BP在阿曼的项目中运用Distance separated simultaneous sweeping(DSSS),激发间隔10 km外的震源同时施工,时效达到1 024炮[6]。十多年间,可控震源高效采集技术将施工效率提高了近十倍。
2008年,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基于利比亚项目的经验,从生产组织的角度探讨了震源施工效率的估算[3]。本文从装备技术的角度,探讨、分析不同高效采集技术下的施工效率。
1 仪器与单组震源间的工作流程
可控震源高效采集技术的实质是地震仪器对多组震源的激发管理,通过地震仪器按照一定的时序规则对每个震源组的激发来实现。其实现的基本单元是仪器与单组震源间的协作施工,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其中,假设扫描时间为tsweep,听时间为tlisten,震源搬点用时为tmove。
T1时刻:震源到达炮点Sweep1后向仪器发出Ready信号,表明进入待命Standby状态;地震仪器接收到Ready信号后,根据排列及现场情况判断是否以及何时发出FO激发指令。
T2时刻:震源接收到FO指令后,启动扫描作业,并向仪器返回TB信号,表明激发成功;震源返回的TB时刻信息就是当前炮的起始时刻;地震仪器根据TB信息确定记录的起始时刻,确保激发与采集同步。
T3时刻:震源完成扫描作业Sweep1后,提起平板向下一炮点移动;此时地震仪器仍处于采集、记录数据的状态,经过听时间后,Sweep1原始记录完成,仪器进入空闲状态。
T4时刻:震源到达炮点Sweep2,进入待命Standby状态,准备Sweep2的扫描作业。
图1 单组震源与地震仪器协作施工流程图
其中,震源每次扫描作业前都有一段从Ready到TB启动的时间间隔,仪器与震源在这段时间内完成启动控制交互。自动放炮模式下,地震仪器接收到Ready信号后,自动触发FO指令。FO指令与TB信号间是固定的时间间隔,只计入通信延迟和系统指令处理时延,通过一致性校准可以确保以毫秒为单位的时间间隔,记为ΔtR eady-FO;人工主动放炮模式下,Ready信息通过地震仪器反馈给仪器操作员,由操作员判断是否激发,判断过程中额外的等待时间记为Δtwait。因而,从震源到达指定炮点进入准备状态发出Ready信号至激发成功发出TB信号,其时间间隔为:
从上述流程中可以看出,地震仪器和可控震源都有一段施工空闲,可以利用多组震源施工的方式来填补空闲状态,提高施工效率。以下,从激发管理、采集管理和放炮效率三方面分别分析Flip-Flop、Slip-Sweep、DSSS 和ISS。
2 可控震源高效采集效率分析
2.1Flip-flop
Flip-Flop交替扫描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前一炮采集完成的同时启动下一炮的采集,填补单组震源施工的采集空闲,两组震源互不干扰、交替施工。
图2 Flip-Flop工作流程示意图
激发管理:交替扫描在如图T3时刻,震源组1进行扫描及听记录的过程中,震源组2已到达Sweep2炮点并进入待命状态;在仪器完成Sweep1扫描和听纪录的同时T4时刻,震源组2启动Sweep2作业。两组震源交替激发,两次扫描作业之间无间隙地记录采集。
采集管理:在交替扫描中,因为不同炮点对应的接收排列不同,地震仪器需要及时切换接收排列。在地震仪器发出FO指令时,它也将同步激活对应的接收排列,并以TB时刻为采集起始时刻记录地震数据。
放炮效率:交替扫描中放炮间隔为一个原始炮记录的时间长度,即:
Δt = tsweep+ tlisten
交替扫描的理论最高日效为:
2.2Slip-Sweep
Slip-Sweep滑动扫描工作流程如图3所示。在前一组震源仍处在扫描过程中,下一组震源就启动作业。两次作业的间隔时间定义为滑动时间tslip。
图3 Slip-Sweep工作流程示意图
激发管理:滑动扫描按照约定的滑动时间tslip,逐个激发处于准备状态的震源。从第一次激发开始,根据预设的滑动时间,确定后续的激发时刻(T1 + n×tslip)。当有震源组返回Ready信号,则加入放炮列表,按先入先出原则顺序标定激发时刻,随后按照放炮列表激发震源。
采集管理:在滑动扫描启动前,地震仪器会根据预计的施工范围设置超级排列;随着滑动扫描启动,仪器处于连续记录状态,记录整个超级排列的采集数据,并与GPS时刻保持同步;根据震源返回的PSS信息确定对应的炮点、TB时刻,从连续记录中按照对应的接收排列和记录起至时刻,分离出单炮原始记录。
放炮效率:滑动扫描中放炮间隔等于设定的滑动时间tslip,即:
2.3DSSS
DSSS施工示意图如图4所示。将多个震源组Fleet以不小于12km的间距分为多个Cluster,每个Cluster中抽出一组Fleet绑定为一个Group,所有震源组可分为多个Group(总Fleet数/Cluster数)。
激发管理:相对普通滑动扫描,DSSS的区别在于仪器激发的对象由单组震源变为一个Group的所有震源。同Group中的震源同步激发;不同Group之间按滑动时间间隔激发。
采集管理:地震仪器需要建立超级排列并连续记录;每次激发后,地震仪器需要处理同一个Group里同时激发的多炮数据。
放炮效率: DSSS下的放炮间隔是不同Group之间的滑动时间:
在同一Group中,多个Fleet在不同Cluster同时施工。因此DSSS的理论最高日效为:
2.4ISS
ISS是将施工区按震源组数划分为多个区块,每组震源在各自的工作区块分别独立作业;不同震源组采用不同的扫描参数。
激发管理: ISS模式如图5所示。可控震源自主起振并记录炮点GPS位置和时刻,通过PSS报告返回放炮信息,也可在震源本地存储放炮日志;地震仪器不再激发、管理震源组。
采集管理: ISS模式下地震仪器建立超级排列并连续记录;在后期数据处理时,仪器根据PSS报告或放炮日志中的GPS时刻和炮点坐标,从连续纪录中分离出原始炮记录。
图4 DSSS施工示意图
图5 ISS施工示意图
放炮效率:由于震源组间均独立施工,ISS的理论日效为:
2.5理论施工效率对比
假设震源参数一致,扫描时间tsweep= 12 s,听时间tlisten=6 s,搬点用时tmove=20 s,激发响应用时ΔtReady-TB=2 s。震源数量配备理想:交替扫描使用2组震源无间隔地施工;滑动扫描使用6组震源无间隙地施工; DSSS使用18组震源,按3个Cluster分为6个Group; ISS使用18组震源。根据上述假设条件,得到不同高效采集技术下的理论施工日效如图6所示。
图6中可以明显看出,随着震源组数的增加,施工效率也相应成倍增长,施工效率与震源组数近似成正比关系。可见,震源高效采集技术是通过增加震源数量来提高施工效率。
由于生产组织和装备技术的因素,实际生产过程中施工效率与理论效率仍有较大差异。生产组织方面,观测系统、设备配备、震源参数以及地表通过性等生产因素都会对施工效率产生影响;可通过提前勘察、模拟估算选择合适的高效采集技术,最大化地优化效率[3]。装备技术方面则会在无线通信、GPS导航以及仪器处理能力上制约施工效率。
图6 震源高效采集技术施工效率对比图
3 影响施工效率的装备技术因素
3.1无线通讯能力
无线通信能力包括传输带宽和通信距离。在震源高效采集中,震源与仪器之间通过无线电台建立通信,交互激发控制命令和设备状态。随着震源组数成倍增长,相应的带宽需求也成倍增长,施工范围也扩展至25~30km。如果无线通信的传输带宽过低或者通信距离过短,则高效采集不能有效运行,导致施工效率降低。
目前在野外施工中常用两类电台通讯方案提高无线通信能力: TDMA电台和UHF/VHF模拟电台。TDMA电台利用并发功能管理更多的震源组,而VHF/UHF模拟电台通过提高传输带宽轮询管理更多的震源组,从不同的角度解决了高效采集下传输带宽的问题;两种方案均可使用电台中继功能,从而提高通信距离;保障地震仪器与震源组之间的信息交互。
3.2GPS导航能力
高效采集利用GPS导航能力,收集每台震源的位置坐标,实时与测网炮点校准、修正震源位置,确保激发位置的准确。当GPS信号较弱或没有时,导航能力失去保障,无法确认炮点位置则高效采集将被迫中断,导致效率下降。
目前人们通过差分GPS技术提高导航能力。该技术可将定位精度提升至1内;并通过设置GPS参考站,利用参考站信号解决局部信号弱的问题。保障GPS导航、无桩号施工等功能,有效提高施工效率。
3.3仪器处理能力
震源高效采集中,地震仪器需要建立超级排列、连续采集、同时处理多炮数据,每天处理的数据量达到TB级。数据的接入、计算及存储均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因此,仪器的处理能力成为制约高效采集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IT技术的发展,计算资源显著提升;应用万兆网络、磁盘阵列扩展数据流量和容量;搭建并行主机系统,合理调配计算资源、并发处理采集任务,能够有效提高仪器处理能力;从而保障高效采集的稳定运行。
4 结束语
通过增加可控震源数量、合理控制震源间距、有效管理激发时序,人们实现了多种可控震源高效采集技术;在实际施工中,根据生产条件选择合适的高效采集技术,可以显著地提高施工效率,缩短采集周期。
随着通信、GPS和IT技术的发展,可控震源高效采集技术的施工效率仍有提升的空间。但在追求更高效率的同时,我们也应谨慎的关注数据品质。只有资料品质持续改善,高效采集技术才能得到更广阔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汪恩华,赵邦六,王喜双,等.中国石油可控震源高效地震采集技术应用与展望[J].中国石油勘探,2013,18(5): 24 -34.
[2]倪宇东,王井富,马涛,等.可控震源地震采集技术的进展[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1,46(3): 349-356.
[3]周大同,周恒,张慕刚,等.可控震源施工效率估算方法[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8,43(增刊2): 50-54.
[4]Rozemond H.J.Slip-sweep acquisition.SEG Technical Program Expanded Abstracts,1996,15: 64-67.
[5]Ian Jack,Brian T,Dave H,et.Independent simultaneous sweeping–a method to increase the productivity of land seismic crews.SEG Technical program expanded abstracts,2008,27: 2826-2830.
[6]Jack Bouska.Distance separated simultaneous sweeping for fast clean vibroseis acquisition.Geophysical prospecting,2010,58(1): 123-153.
Efficiency Analysis of High-productivity Vibroseis
ZHANG Jie1,ZHOU Tufa2,CHENG Hujun1,YAN Liang1
(1.INOVA Geophysical Equipment Ltd,Zhuozhou,Hebei 072751,China; 2.BGP International,Zhuozhou,Hebei 072751,China)
Abstract:To analyze the efficiency of High-productivity vibroseis in field operation,the realization mechanism of different high-productivity vibroseis modes is reviewed based on a single vibrator operation model.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the theoretical daily efficiency is presented,and the influence factors are discussed.The result can provide a valuable reference for selection of HPVS in field operation.
Key words:vibrator; seismic instrument; high-productivity vibroseis; efficiency analysis
(收稿日期:2015-03-18编辑:姜婷)
第一作者简介:张洁,男,1982年生,工程师,2007年毕业于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获得硕士学位。目前在英洛瓦物探装备有限责任公司从事仪器研发工作。E-mail: zhongJie@ inovageo.com
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新一代一体化全数字地震仪器”(项目编号: 2011ZX05019-002)
中图法分类号:P315.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077(2016)01-007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