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企业践行发展理念之浙江行
2016-05-07
聚焦企业践行发展理念之浙江行
于印刷界而言,在经济走势与经营形势充满挑战的当下,如何对标“中国制造2025”强国战略,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完成产业转型与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无疑是一个亟待深入的大课题。正是带着这样的思索,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组建了由协会理事长、副理事长挂帅,秘书处成员为组员的调研小组,将按计划分赴浙江、上海、江苏、山东、北京等地,密集走访来自不同印刷领域的行业企业,以期通过样本企业得与失、成与败的解读,发掘有益探索,启迪产业未来。
2016年3月28日-31日,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理事长徐建国,副秘书长王建、李君,印刷机械分会秘书长宋宝志,理事长助理孙德意一行,在浙江省印刷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黄瀚军的陪同下,调研了杭州及温州地区的科雷、杭华、康尔达、正润、中科、炜冈等大印刷行业企业及中国丝网印刷行业协会会员宏华、工正、劲豹等喷墨及传统网印企业。
宏华数码:从数码印花“黄埔军校”到“时尚魔术师”
跟随宏华总经理金小团的脚步,我们来到了公司一楼的展示大厅,之所以用“大”来形容,不单单指空间,更在于其展品——墙上、地面,目力所及之处,不同材质、不同规格的纺织品映入眼帘,它们造型各异,色彩斑斓,可谓琳琅满目。这里,展示着生活的细节与品位,一件件堪称精美的工艺品,让目不暇接的我们不禁产生了恍惚,此处为何处?宛若走在时尚前沿的体验,在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传统”瞬间绽放的魅力之余,仍不禁感叹,印刷与时尚的距离原来如此之近。
图1 中国印工协理事长徐建国向宏华总经理金小团了解企业情况
感谢这场时尚秀的幕后导演,杭州宏华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它用自己研制的魔术棒“数码印花技术”,让我们体验了时尚家居的风情。
宏华数码是国内最早开展数码印花技术的企业,并于2000年,推出了自主研制的首台数码喷墨印花设备。据金小团介绍,公司目前正着力拓展两大板块业务:纺织数码喷印装备研发、生产和销售,以及打造基于互联网的纺织品大规模智能制造平台。其重点产品包括CAD/CAM/CIM系统、数码印花系统、喷墨直接制网系统、广告喷绘系统、地毯喷印整体解决方案等。长达20年的积累,宏华数码已将业务拓展至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市场贡献率接近50%。
在数字印花界,宏华数码被誉为“黄埔军校”,对此金小团颇为自豪。于内,在这个200来人的公司,研发人员占比超过40%;与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高校长期保持项目和人才流动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引进青年科学家主持项目研发,建立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一位与其合作的教授已入选院士。于外,组建数码印花培训中心,设立系统规范的数码印花培训课程;与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合作成立数码印花实训基地,向高校开放首批15家数码印花实训基地,培训了2000多人次高校学生和设计师;独家冠名赞助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评选优秀数码印花设计作品……作为国内数字印花领域的拓荒者,宏华数码身体力行,在事实上承担了产业引路人的角色。对于数字印花技术的推广,宏华数码可谓煞费苦心,甚至别出心裁地在其企业官网上挂出了数码印花体验馆,用生动的示意图,动态演示上浆、印花、蒸化、水洗的全过程。
浸润数字印花领域多年,金小团感慨颇深,他总结,数字印花技术一路行来,既有可喜发展,如打印速度越来越接近传统印花,墨水等使用成本大幅下降,数码印花订单获得增长,又面临市场拓展艰难。据介绍,纺织品印刷的数字化起步于1999年,然而截止目前,全球市场平均占有率不到2%,发展最好的当属欧洲,占有率超过了30%。金小团坦言,推广缓慢与纺织品印染企业普遍规模小,不愿做大投入有关。此外,主流消费人群的消费观念也同样是个关键因素。
谈及消费观念,对消费经济颇有一番研究的徐建国理事长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可能不出三五年,中国特色的“大妈经济”会落幕,今后的消费主导权将交至80后中产阶级,而这个群体对价格不会那么敏感。徐理事长建议宏华数码,一定要瞄准这一代人,也要相信坚持就能有收获。
显然,要调动需求市场和消费市场的积极性,需要合适的商业模式,但同时又不能走上传统拼价格的老路。谋定而动的宏华人,再三考量后找到了一条出路:做平台。
数码印花具有精准喷印、海量花型、个性化定制、绿色环保的特点,无疑是服装业对接“互联网+”的有效路径。置身产业链中端的宏华数码,完全可以搭建一座桥梁——一端连接服装智能化生产工厂、家纺智能化生产工厂,窗帘、地毯智能化生产工厂,一端通过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或创客平台对接消费者、设计师。桥梁能否发挥作用,关键在于批量化的成本和个性化的产品。而数码印花能够以零成本实现纺织品印花的个性化生产,反过来,只要成本降低,市场就能接受,并由此作用于数码印花的发展。
“米印”正是宏华数码平台化战略的产物,由宏华数码与一所大学共建,面向消费终端。该网络平台每天可以向用户提供十多款免费设计图案,其设计库目前累计图案已超过6000多种,当然用户还可上传自己喜爱的设计或照片,申请个性化服务。在展示厅二楼,我们见到了一个超大屏的显示器,通过此界面,工作人员现场演示了选面料、择款式、定尺寸、下订单的全过程。就在去年,“米印”还与全国十佳设计师女神新装特邀设计师刘思聪合作推出了多款女装,获赞无数。据透露,公司正计划开发一套管理系统,用以连接前端接单平台与后端生产,让订单生产进度一目了然。
中国纺织工业正面临发达国家的高端制造和发展中国家低廉人力成本的双向挤压,能否发挥积淀了30年的优质大规模制造能力,关乎这个产业的命运。“在欧洲,相同生产规模的纺织印染企业,其用工数量不到中国的1/5。”金小团举例说明。通过“数字化装备+互联网”建立智能工厂,在他看来,是传统产业保持全球制造竞争力的途径,而这也正是身为纺织工业服务商的宏华数码的绝佳机会。
列入宏华数码“十三五”计划的两大重点项目均立足于此:一是研发自主可控的智能纺织喷印装备,打通从定制到批量生产的产业链条;二是与两家大型纺织印染集团合作建立智能工厂,形成产业化应用示范。
从“黄埔军校”到“时尚魔术师”,试水全新的商业模式,宏华数码展示的不只是一份专注,更是一份胆识和远见。
宏华数码名片
专业从事数码喷印技术与设备的研发、生产,于2000年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数码喷墨印花机。
拥有56项专利技术,其中VEGA系列高速数码印花系统荣获国际科技发明二等奖,在墨水研发、电机控制、喷头的技术应用、软件开发等核心技术方面,基本比肩国外先进水平。
荣获国家火炬计划项目,承担国家“863”计划研究项目及“十五”期间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有关部门指定其成立“国家数码喷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项目。
工正:不走寻常路
如果要问池泽华最喜欢哪个季节,我想他的回答应该是,春天。对工正人来说,每年的3年~5月正值生产旺季,大量的广告行业订单集中于此时。每逢这3个月,工正人便启动三班倒的满负荷生产模式。在工正厂区,我们看到的便是这样一番热火朝天:车间外,一辆辆货车等候在外;车间里,各道工序操作人员紧张有序地展开作业。工正董事长、总裁池泽华介绍道,这三个月旺季,工正收获的订单基本能占公司广告业务板块全年订单总量的一半。
而当常态的忙碌告一段落后,工正人还将迎来一喜:迁入面积达90,000平方米的新厂区,这个面积是目前厂区的10倍,那时,生产场地捉襟见肘的局面将得到根本改观。你不得不佩服池泽华的未雨绸缪,早在数年前,他就购入了尚未开发的该地皮,当时的价格是45万/平方米,而今这个价格已经涨了四倍多。
图2 工正总经理池泽华向中国印工协理事长徐建国介绍设备生产情况
不过池泽华也有苦恼的事情。“在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方面,温州远比不上北京、上海,引进来的人很多都待不住”,不得已,工正选址在南京组建了研发公司,而那里很快发展成为工正新技术、新产品的重要研发基地。自1997年成立、1999年发力数码喷绘以来,工正在四大业务领域:广告、陶瓷、纺织、图文输出开疆拓土,凭借享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款数码喷印设备,声名大振于业界,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近4亿元。
对于图文输出领域服务方式的“改变”,工正曾立下汗马功劳。据介绍,该领域面向的终端客户相当一部分为房地产商,原先晒蓝图服务居于主导,直到工正的客户开始使用工正数码喷绘设备,在上海市场开展黑白图、彩线图输出服务,最终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尽管品类齐全,工正却在产品定位上“区别对待”。比如,在竞争激烈、良莠不齐的广告喷绘领域,工正将产品定位为中端,靠走量维持稳定的市场占有率。池泽华说,2001年,一台广告喷绘设备的毛利可达七八万元,买一台桑塔纳绰绰有余,但现在,好一些的可能才到1万元。这个领域以前有很多夫妻店,效益好的时候,设备投资1个月就收回来了,但现在至少需要一年,整个行业都在经历洗牌,低端市场大多做不下去了。已经感觉到国内广告市场下滑走势的工正,开始加大对国际市场的开拓力度,在印度、泰国、越南、俄罗斯、巴西等国家铺开业务。“泰国和印尼的情况相似,路边喷绘广告很多,尤其是竞选广告,因此在地方选举的那几个月,我们的产品卖得最好。”又如,在后进入的、竞争相对平缓的陶瓷数码喷印领域,工正的产品定位则相对高端,其自主开发、组装的设备平均一台约200万元。
针对不同细分市场采用不同的产品定价策略,同时坚持技术原创与创新,这或许就是工正的商道所在。
徐建国理事长点评
温州一定会成为新一轮中国经济崛起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点,这里的民营经济让我们看到了无限活力和巨大能量。
劲豹:站在客户角度做产品
2万元起家,却做到国内销量、单价第一,40%产品出口,如此靓丽成绩单的制造者正是丝网印刷机制造界的NO.1——劲豹。70后出身的劲豹总经理方新通看上去文气,实则有着“要把产品做到最好”的霸气。“我们分析日系、欧系设备的优势,为我所用。”围绕丝网印刷产业链,劲豹开发了与印前、印刷、印后相关的多种产品,有的填补国内空白,甚至全球空白,如大幅面设备,并与相关领域企业携手开展项目攻关,比如用喷墨做局部上光,与大胶印机配套,等等。
图3 劲豹总经理方新通带领调研组参观工厂
是什么让劲豹创造力如此旺盛?方新通告诉了我们答案,“站在客户角度做产品”。其近期推出并热卖的一款产品自动贴窗机的“创作”灵感正是由客户所触动。“我们的初衷是为客户节省人力,操作人员不需要再一张张地放纸刷胶。”这款集三类机型特点于一身的产品一经问世,便取得了很好的反响。交谈中,我们听到这样一个插曲,在不久前的一个展会上,一个美国客户专程前往劲豹展台,在看到这款自动贴窗机样机后激动不已,连声说道“终于找到了”。迫切需要这款设备的美国客户还提出,希望一个礼拜能出货,并许诺价格多少由劲豹说了算。
技无止,心无界。方新通自豪地说,这些年,劲豹把赚的钱全部投到了工厂。他也感叹,劲豹是从血战中走出来的。如果跟着同行,早就做死了,企业要想活得好,有后劲,就必须站在客户角度做产品。事实上,恶性竞争还会带来一个恶果,标准化建设的缺失。曾有一段时间,方新通为国产丝网机的不耐用而苦恼,最后找到一个关键点:变速器磨损厉害,为此他不惜以高出往常数倍的采购价从台湾寻找供货源,这个决定让生产成本一下子增加了好几百万,劲豹内部也出现了质疑的声音,但他没有犹豫。高成本换来的回报是,劲豹的设备即便用20年,“心脏”也不会出现磨损。很多大客户见证了劲豹设备的耐用性,纷纷主动找上门来。
对品质的坚守,让劲豹冲出重围,闯下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广阔天空。
徐建国理事长点评
企业家与老板有区别,对企业家而言,赚钱不是最高目标,他们有自己的理念,关注客户想要什么,站在用户的立场上设计产品、提供服务。
不要过分追求国产化,有些小部件像轴承、弹簧、阀门、密封件等,虽然货值不高易被忽视,却关系产品整体质量水平和使用寿命,必要的全球采购对产品质量的提升有所裨益。
有的领域,共享的机会其实可以有很多,比如客户资源共享、采购信息共享,甚至科研合作等等,抱团发展、共享机会是企业优势互补、由弱变强的有效途径。
从一定意义上讲,经济环境趋紧,会促使用户企业采用自动化的产品,这对制造业来说其实是很好的机会。制造业今后最缺的是“知识+技能”人才。随着高端制造业发展,白领、蓝领的界线在一定程度上将是模糊的。
中科:从不担心被仿制
“中科能走到今天,要感谢客户对我们的高要求”,中科董事长余培宽中气十足的开场白吊足了我们的胃口,也让我们顿生好奇,高要求背后的故事。
虽然成立仅有14年,中科却在天地盖纸盒成型机的研制、推广路上深耕了十多年。余培宽曾率领中科人历时3年半,在引进美、意、德、日等国同类产品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市场特点,自主研发智能全自动天地盖纸盒成型机,成功填补国内空白。产品先后列入浙江省新产品试制、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瑞安市重大科技计划项目。余培宽向我们解释了 “天地盖”的含义:纸盒的盖为“天”,底为“地”,故称为“天地盖”。全自动天地盖纸盒成型机的确切名称是“纸制硬盒”从印前制作、印刷、表面整饰工序及模切后开始的机械化纸盒成型设备,包括贴角、上胶、定位贴合、自动引取、成型折入等工序。
据余培宽介绍,天地盖生产企业现在有上百家,他很自豪对这个行业有贡献。“在温州,新产品生命周期不超过1年,中科必须坚持创新。仿我第一代,我出第二代,一定要有自信。” 余培宽说,1个产品能在中国立足6年,中科算是为数不多之一。令他欣慰的是,不少来自电子IT包装,鞋盒包装、化妆品包装等领域的高端客户都选择了中科,这也让中科有了更多的动力。
图4 中科董事长余培宽向中国印工协理事长徐建国介绍车间情况
得益于电子产品的高速发展,中科作为配套的包装盒生产企业也发展迅速。高端客户往往会有个性化的需求,比如苹果,电子类包装盒大多是做满版上胶,但苹果要求中科做局部上胶,为了环保,同时又不失美观。又如一位烟包客户,要求中科研发一款智能化的专用制盒设备,达到规定制盒数量。据悉该设备现已研制成功,尚未正式问世。对于客户的高要求,余培宽甘之如饴,他把“专精强久”四个字作为中科的做事原则。“中科是服务型企业,销售不是第一位,技术才是。”
召开小型座谈会
2016年3月31日下午,在结束浙江行杭州地区、温州地区共9家企业的实地调研之后,温州市印刷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陈平勋热心组织了一个小型座谈会,召集十多家温州印机制造界的代表性企业与调研小组面对面座谈,畅谈企业自主创新历程与自我升级路径,求解企业在做强过程中遇到的困惑。
座谈会现场,与代表企业的对话,让我们再次深刻感受温州制造的创新精神与活力。这十多家参会企业都是各自所在领域的佼佼者,既有大腕也有新锐,既有一代创业也有二代传承,浙江炜冈、浙江华岳、温州鑫光、浙江劲豹、温州中科、瑞安华威、浙江国威、温州正润、温州天铭、温州豪隆、温州正博、温州科强、瑞安科隆、温州信光、温州鸿盛等出席了本次座谈会。
他们以温州制造的能级提升为荣,为温州制造整体形象的转变贡献努力。“实事求是地讲,早些年,温州制造被一些低质低价的行为拉低了档次,名声不是很好,但现在,越来越多的温州企业重视自主知识产权建设,在引进吸收、自主研发、自主创新的道路上取得累累硕果,进而赢得了市场的认同乃至走向世界”,在交流中,这个观点达成了共识。改走高端路线的温州制造不再是低质低价的代名词,而温州企业家敏锐的市场嗅觉、说做就做的实干精神、不计成本的创新投入,以及忘我工作的敬业精神,更是温州制造的精神支柱。
因此,他们能发出这样的声音,“尽管行业不景气,但我们的产品供不应求”。当然,他们也有成长的烦恼,比如人才的问题,无序竞争的问题,他们思虑的是,如何让真正做品牌的企业能够无后顾之忧地发展,而不是劣币驱逐良币。
徐建国理事长对今天的温州制造业评价很高,他认为,温州制造业很有希望成为“中国制造业具有竞争力的制造基地”。“十多年前,我到温州、东莞看了以后,感到缺乏技术能力。我们有的企业与跨国公司合作,而后者与我们的战略目标不一致。温州民营企业集中,有的企业比如炜冈,产品是自己开发设计的,这个基础是人家难以复制的。”他对温州制造业的期望是,既要坚守更要创新。
最后,引用一位参加座谈会的企业代表的话作结:产业本没有冬天,但若无创新,冬天就会降临;做精,才能做久。掷地有声的话语依然回荡在我的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