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具的运用

2016-05-07吴世昕

读写算·教研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学具小棒正方体

吴世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249-01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直观教学,合理使用学具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学具的操作者是学生,可以人人动手,人人参与,主动的接受学习。在教学中运用好学具,不仅有助于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解决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有效地调控教学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利用学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由于学生对操作实践活动有浓厚的兴趣,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思考、探索的环境,让学生动手操作学具,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使他们从动手的过程中获取新知,发展思维,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其对学习数学、爱好数学的兴趣。这样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不仅使课堂教学气氛活跃,还能提高课堂40分钟教学的效益和质量。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边的关系时,上课前,让学生制作了不同厘米长的小棒;上课时,分小组让学生用这些小棒搭三角形,并分为能搭成三角形和不能搭成三角形两大类,记录每次3根小棒的厘米数,同时思考能搭成三角形的3根小棒的长短关系;操作结束,通过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积极组织引导、师生探讨总结,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然后鼓励学生质疑活动,论证不能搭成三角形3根小棒的长短关系。这样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牢固灵活地掌握了知识,又帮助学生掌握学了学习方法和规律,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二、灵活使用教学具,创设教学情境

新课标数学教材不仅包含了大量的信息窗、图画,而且为充分使用学具操作提供了依据。所以,教学中我就特别注意设计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给每位同学提供了用学具展示自我的机会。

如:学习比较大小时,通过“看谁摆得对”、“我说你摆”等方式,我先让学生用手中的实物卡片或数字符号等摆出“6<7”、“7>6”,学生能在“<”、“>”的左右两边先摆出相应数目的卡片,中间摆上“<”或“>”符号,再通过“我说你猜”,让一个学生说出两个数字,另一个学生举起“<”或“>”符号,既让学生学会了新知,又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激发。再比如学习加减法时,我让学生根据数学信息,用喜欢的学具摆出相对应数量,然后再把两堆东西合起来(加),从一堆中拿走一部分(减)体验加减法的含义。这样,不仅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养成爱动手,勤探索的好习惯。

所以,教学中我非常注意创设情境,让教师手中的教具和学生手中的学具一起动起来。

三、通过直观演示,解决教学中的难点

小学数学中,有些形体概念比较抽象,仅凭教师表述,学生难以接受理解,有些教师只好让学生死记硬背。如果利用学具直观教学,会给学生一个清晰的印象,会使抽象的形体概念变得直观、形象、具体,从而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

例如:在讲“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时,拿长方体教具观察,然后说说现实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让学生分组,将课前准备好的长方体拿出来,从三个方面观察(面、棱、顶点)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相对的棱长度怎样、几个顶点,并观察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各小组报告观察结果: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相等;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相等;有8个顶点。教师问:“长方体中有没有每个面不都是长方形的?”教师顺便把准备好的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摆在学生面前,学生对这种特殊的长方体又加深了认识,学得非常快乐。接着教师拿出正方体教具,让学生观察并与长方体进行区别。

通过观察,学生认识到它们都有6个面,相对面都相等;都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都有8个顶点。不同的是长方体每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而正形体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由此引出正方体的概念。为了将问题引向深入,教师拿出一个长方体的活动教具,让学生观察是什么图形。学生肯定是长方体后,教师把长方体切下一块变成正方体,问:“这个图形是长方体吗?”让学生观察发现,现在6个面都是正方形了,并且其它都符合正方体的所有特征。因此说:“不是长方体,是正方体。”,至此,学生比较牢固地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概念。

四、运用学具操作,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不应该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应是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认知过程的探索者。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动脑、动手、动口,自主地探究知识,形成由猜想—探究—发现这一规律。运用这一规律,让学生利用学具进行操作,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的探究过程更合理,发现问题更准确。

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找出长方形的边长特点时,这样设计:手指着长方形纸片的四条边问学生“老师说长方形的这四条边都是相等的,你们同意吗?”

生说:“不同意。”

适时引导:“为什么?你们能用什么方法去验证一下呢?请同学们利用你手边的学具去证明一下这个结论?”

学生开始积极主动地去动手操作探究,有的学生用直尺量的方法,发现上下两条长边是10厘米,左右两条短边是9厘米,得到长方形的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也相等;有的是用学具袋里的长木条,先比出一条长边有多长,做出记号,再去看另一条边是不是也这样长的方法发现长方形的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也相等;有的是把长方形纸片对折,看到两条长边完全重合,说明两条长边相等,再换个方向对折,又发现两条短边也相等……

整个过程,教师只作相机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我探究、自我发现中获得新知。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探求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即有利于增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给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促进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猜你喜欢

学具小棒正方体
给正方体涂色
多少个小正方体
寻找规律巧算根数
数小正方体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一起数小棒
拼正方体
巧移小棒
利用学具构造一道几何反例图形
小学数学学具在课堂实践活动中的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