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尤药也,善读之以医愚

2016-05-07周婵娟

关键词:良药书籍记忆

周婵娟

在学校教育中,读书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它对促进人的发展,提升人的境界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里所说的读书,并不是专指教科书或课内辅导书的阅读,而是引领学生在浩如烟海的人类文明成果中畅游。

有的人视读书为消遣,出于自我本能的喜好和感官的愉悦,随手翻翻流行小说、时尚杂志、心灵鸡汤、励志成功学等等,固然可以说是开卷有益,但他没有把读书和生命追求建立联系,只是把读书与世俗生活建立联系;有的人视读书为升学高考、谋生致富的“敲门砖”,头悬梁、锥刺股来取功名富贵,将读书与人生的追求建立联系,目的达成之前手不释卷,心愿得偿之后弃如敝屣。有的人视读书为济世救人之道,是为利人,而非利己,“以天下为己任”,有明确的人生追求和理想目标。所以说“书尤药也,善读可以医愚”是很有道理的,可以治愈自己,也可以改变社会,至于世俗灵魂之病,医治人类蒙昧之精神。

对理想目标的追求不同,对人生幸福的理解不同,对书的选择自然也就不同,作为“良药”,并非所有书都可以作为读书教育的“药材”。当老师的要引导学生细读经典,让他们在人一生阅读的黄金时代,在心底最纯净、情感最丰富、求知欲最旺盛、精力最充沛、记忆力最强大的青少年时期,推荐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营养价值最丰富、可供人终生咀嚼回味的书籍,让这些书为青少年打好阅读的底子、审美的底子和人格的底子。

当然,所谓经典并非专指中国古代的“经书典籍”,而是经历史长河淘洗,至今仍生机勃勃的书籍。青少年现在不爱读经典,他们更爱读畅销书、流行书、浅显易懂的书、马上有用的书,是受网络文化和商业文化的蛊惑。如果说书籍是精神的食粮,济世的良药,那么在时间面前,大多数化为粪土,极少数才变作经典。

读书要学会有记忆地去读,就是说要有意识去记忆,而不是只鳞片爪的无意记忆。中国教育重视“背书”“默书”,把熟读、熟记、复述、背诵书籍的内容视为读书的基本功。读一百本书、一千本书,记不住观点内容,说不清脉络细节,还不如把一本书熟读一百遍、一千遍为好。记忆是阅读品质的基础,但只是记住内容又落入死记硬背的窠臼,更高的要求是能唤醒读者自身的情感认同,自己的情感与书中之情若合一契,书中之情又反作用于自身之情,形成一种灵魂的“共鸣”,使人丰盈充沛,胸怀阔大,境界提升。

读书要有情,“情”要酝酿调动;读书要有思,“思”靠质疑提问。“尽信书不如无书”说的就是质疑提问的重要性。老师教学生读书,往往以自己的“疑”替代学生的“疑”,以自己的“问题”替代学生的“问题”,很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属于他自己的真实问题。学生质疑精神和提问能力就会受到压抑,思考的主动性就会降低,读书的价值和意义就会大打折扣,“情”不动,“思”不行,如熬药之不“瘟”,药效难以发挥,遑论救死扶伤。所以,读书要在质疑中培养“见识”,有见识必须有知识,有知识却未必有见识。有见识的人能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概括提炼出的深刻透辟的观点、主张。因此,教师要立足课堂教学,培养有研究色彩的探究式阅读,鼓励学生进行分类、比较、概括等读书思维活动,通过阅读经典而形成自己阅读社会、阅读人生的观点。

欲求高效,欲求良药,就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时不能读什么书都处在休闲、懒散、随意的状态。韩愈说:“手披目视,口咏其言,心惟其义。”就是提倡调动手、眼、口、耳、心等诸多器官来读书。“手披”,本是“翻阅”之意,强调动笔读书。要学会在读书中提要钩玄,勾画出核心观点和结构脉络;要学会阅读中记录感受、疑问和由此激发的灵感。集中注意力,把目光和心思贯注到字句上,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目游而心驰骋,思考揣摩,既入乎其内探源寻妙,又出乎其外,与其他文章、书籍或现实生活作比较。

在现实的学习中,家长、老师、学生有一个共同困惑:如何平衡课内、课外的关系,如何处理时间紧张与阅读需求量大的关系。有人认为:读书必须有整块时间。一些学校专门开设读书课、搞读书活动,每周专门开设几堂“阅读课”,腾出整块时间给学生。其实,阅读本从容、持久的事情,不能以做大事、搞运动的态度对待。尤其现在,普通人的时间都是零碎的,学生在沉重的课业负担下,也很难有大块时间来搞阅读。那么怎么“挤”时间,才是阅读的关键。古人读书讲究“枕上、厕上、马上”,对我们仍然有借鉴意义,这对学生阅读习惯,进一步来说,对他们学习习惯的培养,都有很大的好处。

在课堂教学中,不论必修课还是选修课,教师由课内生发而至课外、以指导大量课外阅读为育人途径,这已经成为共识。选书、研书、培养习惯等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恰如良药之“炮制”,书如良药,善读而医愚。

猜你喜欢

良药书籍记忆
Chinese books find an audience overseas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好习惯是良药
妙趣横生的伦敦书籍长椅
曹文轩主编的书籍
神医的良药
书籍与少年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