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016-05-07魏芳芳
魏芳芳
【摘 要】
我这篇文章谈学生学习语文的原动力问题。阅读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语文学科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学习语文的第一道活水之源。但是学生如何爱上阅读呢?有句老话“亲其师,信其道”,爱上语文老师才能爱上以阅读为基础的语文课,那么语文老师是学生爱上语文的第二道活水源头。
一、阅读很重要,语文老师很重要
文字的抽象性和生活的形象性完美结合,在大脑中进行化合作用之后,感受、判断、推理在大脑中按部就班,加上个人的生活个性,就生成了个人化的解读,如果将这种个人化的解读再诉诸文字,又可能被另一些人阅读,也可以成为另一些人思维的途径与工具,大量的阅读,不断的思考与整合,使得思维无限丰富,让想象无限伸展,人类的智慧就这样被传承和发展。所以有哲学家这样说,文学艺术的发展往往成为社会革命的先导,就好像欧洲的文艺复兴带动了欧洲的产业革命一样。所以阅读很重要。
孩子们不爱读书,不爱思考——我们抱怨着。可是,现实就是那样的不浪漫,甚至残酷——这是个读图时代——视觉冲击的直观性,让我们的孩子早早丧失了阅读的习惯,甚至阅读的能力;静态和动态的图片,直接给出了既定思维模式和思维结果,这又让孩子没有了自己思考的空间,从而丧失了沉静思考的品质与习惯,甚至没有了想象的可能性,就更别谈什么能力了。
我记得罗曼罗兰在描写约翰·克里斯朵夫爱上音乐的过程的时候,有这样的描述,美丽的音乐经由耳朵进入心灵,于是音符变成无数的精灵带着小约翰的想象飞翔,于是他愉快得忘记了所有的不堪,他在音乐中找到了自己需要的栖息地,便爱上了这艺术的精灵。这是一种难得的美妙遇合,音乐一种轻缓愉悦的方式“入侵”了约翰克里斯朵夫的心灵,愉快得感受让他不自觉地爱上音乐。而我第一次知道这段奇妙的经历并非来自阅读,那是一位老师在一篇演讲中,动人地演绎了这一段奇妙的际遇,我才有了去阅读的冲动,才能真正领略到原汁原味的精神愉悦,于是我知道了有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可以使人不同凡响,可以忘却生死去实现精神世界的圆满。这位老师的演讲难道不是一种语文老师的驱动力吗?这就是驱动我去阅读的外力。其实,小约翰和我的感受都受到一种外力的作用,小约翰受到的外力是音乐引发的想象,我受到的外力是语言带来的联想,但同样都是以形象的方式让我们爱上了一种抽象的精神活动。这种外力和古代私塾先生戒尺其实是有着相同本质的东西,只是这种外力比戒尺来的美好,来得容易接受。这样说来,我们语文教师难道不就是这样一种外力的施加者吗?阅读兴趣在读图时代被排挤,但没有被扼杀,只是我们没有积极争取它的地位罢了,我们作为阅读的依赖者,也是阅读的传承者,语文老师是不是应该从影视导演的手里夺回我们自己的阵地,应该把我们的学生从那种一览无余、毫无遐想空间的思维空地上带回开满想象花朵的阅读园地里来呢?所以语文老师很重要。
二 、“秀”很重要,“真”更重要
一说到作秀,再和教学相联系不禁令人作呕。那为何我还要说“秀”很重要呢?因为我说的“秀”是老师的表现力,那是一种爆发力,是一种善于运用话语语言、表情语言甚至肢体语言再现文学作品、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强大的表达能力,而这一切都是一种成于内而行于外的厚积薄发,但是这种“爆发”的形式也有赖于一种类似表演的演绎,所以姑且称之为“秀”。语文教师由于个性静噪不同,而取舍万殊,他们的“表演”或激情四射,或内敛深沉,风格不一而足,却都有一种摄人心魄的力量。这样的“秀”老师不能以突出突出自我为目的,而要以作品为中心,懂得自己不过是学生与作品接触的介质,是学生从物质世界走向精神世界的桥梁,当然学生在爱上文学的时候也会记住这位老师,因为是老师启发了他,让他爱上文学,爱上语文考到高分。
什么样的力量可以打动学生呢?仅仅只是“秀”可以吗?我认为也是不够的,因为这种力量都是装不出来的,更不是声嘶力竭吆喝着得来的,而是来自岁月的沉淀,来自深度阅读的锤炼出的真情,这样才能动人,才能有打动学生的力量。或许我们对文本精彩的演绎,个性化诠释,就是让学生爱上文学的契机,也许就是一次又一次尽情至性的个人体悟就能让学生爱上书本,爱上阅读,爱上文学,也爱上“语文”。
高一课本中有一篇文章,是梁实秋先生记梁启超先生的一次演讲,一首十六字的小诗:“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被梁任公演绎得起承转合,荡气回肠,当时就给年轻的梁实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印象至深,以至于梁实秋先生在20年后,自己渡河时看到黄沙滚滚,而清晰回忆起任公演讲时的情景,此情此景与彼时情怀交汇在一起,古今多少英雄随水而逝,体悟到先生彼时心境与自己此时心绪如此相合,教人如何不泪垂啊!这便是阅读经验的确证,那是一种怎样的欣喜与难得的契合,岂是“英雄所见略同”“与吾心有戚戚焉”等语言能形容的激动,就算是我等庸才遇到这样难得的风云际会,也不能不笔下走马,洋洋万言,一吐为快的。可惜梁任公的表现力在中国文学史上实在是无几人能敌,他的演讲引发了多少青年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这是无法统计的了,但是从梁实秋先生这篇文章看来,梁先生是受其影响而成为文豪的。梁启超讲学时的捶胸顿足、俯仰叹息甚至找耳挠腮都是随情而发,准确地表现了自己的情感和书中的情感,才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这种来自真情的“秀”,就算是“秀”,情之所至的“秀”,也是十分可爱可敬的。因为这是一种来自于阅读的沉淀更是来自心灵的爆发力。
语文教师也许应该是精神与现实结合的碾子,语文教师的个人魅力是无可辩驳的制胜法宝,一个有真性情的语文老师也许是让学生爱上语文的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真实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工具,所谓“人文性与工具性”不就统一了吗。所以“秀”很重要,“真”更重要。
真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