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会而不对”现象

2016-05-07陈科

读写算·教研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题型审题现象

陈科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005-01

在学生日常的学习、考试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明明是自己会做的题目,却不知什么原因做错了。而当时自己却浑然不知,事后别人稍加提示便恍然大悟,后悔不迭,我们称这种现象为“会而不对”。通常情况下,学生和老师均把“会而不对”的原因归咎为粗心大意,下次只要细心就能避免。可事实上,在后续的练习、考试中“会而不对”现象仍然屡见不鲜,成为阻碍学生进步的一个不可治愈的“顽疾”。“会而不对”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缺乏良好的解题习惯。良好的解题习惯应涵盖:认真审题、仔细分析、规范书写、题后反思等几个环节。如果上述环节中的一环出了问题,都可能造成“会而不对”现象的发生。

(2)缺乏深入的思考。学会思考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当然也是避免“会而不对”现象的关键。如果在平时的学习中,能把每块知识、每道题目,认真反复的琢磨几遍,好好想一想其中的来龙去脉,而不是似懂非懂的“浮在”表面。知识若没有经过深入思考,在时间和心情均紧张的情况下,顾此失彼、思路单一在所难免。

(3)缺乏严谨的思维过程。为什么有的学生在做题时,会把关键的步骤省略?一方面,是不讲道理的“想当然”,认为本来就是这样的,没必要写;另一方面,不是不想写,而是根本没想到这关键的一步,自然写不出来。无论是哪一方面,归根结底,说明学生的逻辑链出了问题。因为数学是讲逻辑的,写出的每一步都要“讲理”,没有前一步的“因”,就不会有后一步的“果”。如果不分前因后果,乱写一气,自然会出现问题。当然,也不排除极个别偷懒、明知故犯的情况。

从前面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会而不对“现象普遍存在,甚至有的学生出现了非常严重的状况。如果不及时改正,将会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在哪里“用药”以利于帮助学生治愈“顽疾”?在笔者看来应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良好习惯的养成在于平时。做题时,不妨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认真审题。慢读题、读懂题,难以理解的题目要读上几遍,直至读懂为主,切忌在没有读懂题目的情况下就匆忙动手解题。

(2)想清楚解题思路。在正式书写之前,首先要想清楚解题思路。这好比是建房子,在买材料之前,首先要画好图纸。思路想清楚了,才好一步步的解下云。题目中的条件如何用?怎样搭建已知条件与所求目标之间的桥梁?若这些都没想清楚,脑子里一片混乱,要写也只能是乱写了。

(3)认真规范的书写。避免计算出错的一个好方法,就是看清上一步,再写下一步。如果步步都是这样写出来的,是不需要再回头检查的。作答时,想清楚写出这一步的“因”,自然就会有下一步的“果”,所以也不会出现“跳步”现象。

(4)题后必反思。题目做过之后,应习惯性的“回头望望”,想一想:各种方法之间有什么区别?哪种方法更具有一般性?题目中容易出错的地方在哪里?等等。通过回顾,整理出整个问题的经历过程,做到层次分明,以达到画“龙”点“睛”的目的。

2、教学生学会思考。对于解题教学,首先解决的应是“教”学生解题。不是只让学生解题,而是教学生“学解题”。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然后才是自己独立地去解题。

那么,“学”是什么?学思考!尤其对那些不善于解题的学生,更要学思考。

怎样学思考?学解决问题的思考策略:首先,理解题意。要弄清楚“问题是什么(求什么或求证什么)”、有哪些已知的条件、其中蕴含的意思是什么。而要想做到理解其中的含义,就需要分析出每句话、每个名词、每个式子,以及每个符号、上标、下标的含义,直到整个问题的含义。接下来,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构建一个解题的基本框架,然后实话计划,并且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修正解题思路。最后,进行回顾反思。会做的题目,要反思方法;不会做的题目,要反思原因。比如,什么原因导致自己无法解决?是题目没读懂?条件不会用?方法选择得不合理?运算出错算不下去?等等。

教学中,教师要多问几个“为什么”。经常想一想,学生离开教师该怎么办?教师讲得再好,可能还是教师的,怎样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当然,不是让教师不要讲,问题是怎么讲?讲什么?不仅要讲过程,更要讲原理。多让学生感到自然,没有强加于他,尽可能(当然不是全部)使学生觉得,教师能想得到的,我也能想得到,使学生真正理解。

3、突出“思想方法”少套“题型”。“思想”和“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灵魂”,如果能灵活地使用它们解题,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最高境界。“题型”不等同于“思想”和“方法”,它是针对某一问题的固定“套路”.比如,在解题教学时,只告诉学生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却不与学生讨沦其中的原因,则变成了“题型”教学.因为教会这种解法,学生用它却只能解决这一个问题.

反之,在解题教学中,如果每做一步都能与学生共同讨论“为什么这么做”、“怎么想到这么做”,并从中提炼出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进而形成一般方法,则是突出“思想、方法”的教学.而一旦掌握了“思想方法”,就能用它来解决所有问题.

由于目前考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导致在某些课堂教学中,误将“题型”当作了“思想”和“方法”教给了学生,把学生“囚禁”在固定的框架内,以至于他们只能做固定模式的题目,稍有变化则无从下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发展.

4、多“总结反思”少“模仿记忆”。数学学习需要一定程度的“模仿、记忆”,但却不能完全依靠它.“模仿、记忆”只能解决熟悉的、单一的、简单的问题,而一旦遇到了具有创新性、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则会“相形见绌”.那么,如何总结反思?

第一,针对审题的反思.想想题目的目标是什么?题目中给了哪些条件?有隐藏条件吗?第二,对解题思维过程的反思.已知条件都用在哪里?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什么?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第三,对多种解法评价的反思.还有其他解法吗?哪种解法更好?哪种方法具有一般性?第四,对题目本身及解法本身存在规律的反思.此题目属常见问题吗?其解法是通解通法吗?它能解决类似的问题吗?第五,对题目变化的反思.问题还能演变成哪些题目?变化后还会解吗?等等.

“总结反思”是学习数学的一种好习惯,它能去伪存真,能让我们积累更多的经验,有更多的解题途径,并能在各种途径中作出合理的选择,少走弯路。

猜你喜欢

题型审题现象
离散型随机变量常考题型及解法
巧妙构造函数 破解三类题型
“三招”学会审题
一次函数中的常见题型
七分审题三分做
认真审题 避免出错
猜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