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IMT与脑梗死复发相关性研究

2016-05-06牟红梅王利勇赵磊王志浩李爱华

现代仪器与医疗 2016年2期
关键词:复发相关性脑梗死

牟红梅 王利勇 赵磊 王志浩 李爱华 李灿霞

[摘 要]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位置、积分等指标与脑梗死复发的相关性。方法:对53例初发性脑梗死患者,55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数目以及部位,同时测量血管壁的厚度、斑块的大小以及厚度,并计算出斑块积分。结果:复发组患者左侧及右侧颈总动脉分叉处(carotid bifurcation,BIF)斑块发生率分别为32.69%、36.54%,初发组患者左侧及右侧BIF斑块发生率分别为14.29%、17.14%,差异有显著性(P<0.05);复发组患者软斑以及溃疡斑发生率分别为36.54%、51.92%,初发组患者软斑以及溃疡斑发生率分别为17.14%、28.57%,差异有显著性(P<0.05);复发组颈总动脉IMT、颈内动脉IMT、颈动脉分叉部IMT分别为(1.11±0.25)mm、(0.89±0.23)mm、(1.24±0.27)mm,初发组颈总动脉IMT、颈内动脉IMT、颈动脉分叉部IMT分别为(0.95±0.17)mm、(0.75±0.15)mm、(0.90±0.14)mm,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颈动脉不稳定性粥样斑块是导致复发性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通过对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能够有效预测脑梗死复发。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脑梗死;复发;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200(2016)02-016-03

DOI:10.11876/mimt201602006

动脉粥样硬化属于全身性血管疾病。其中,颈动脉是人体表浅大动脉,临床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原因[1]。但是,关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复发性脑梗死患者中起到的作用,目前相关研究尚较少。因此,笔者对我院2010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彩色多普勒检测结果,分析不同类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初发性脑梗死及复发性脑梗死相关性。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纳入脑梗死患者108例,均为我院2010年1月—2015年1月收治脑梗死病例。其中,复发性脑梗死患者55例,年龄42~76岁,平均年龄(56.4±10.9)岁;初发性脑梗死患者53例,年龄40~75岁,平均年龄(56.2±11.1)岁。

1.2 诊断标准

脑梗死临床诊断参考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脑梗死相关临床标准,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为脑梗死;复发性脑梗死临床诊断: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在初次脑梗死发病后1个月以上再次加重;或出现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以及体征;或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存在新病灶。

1.3 排除标准

年龄≥80岁;心源性脑栓塞者;出血性脑血管病者;脑卒中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

1.4 检查方法

采用GE公司SYSTEM FIVE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探头频率为10MHz。检查时患者取头后仰卧位,颈后垫薄枕,嘱患者头偏向对侧,超声探头沿着颈动脉走向,从下至上进行连续纵、横切面扫查双侧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CCA)、颈总动脉分叉处(Carotid bifurcation,BIF)以及颈内动脉起始段(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观察血管形态、结构、管腔内有无粥样斑块形成以及斑块发生部位,测量动脉壁厚度,并将探头旋转90°左横切扫查。观察管腔内血流空间分布及方位、管壁细微硬化斑、溃疡壁龛以及低回声斑块或血栓, 确定狭窄或阻塞部位。

1.5 观察指标

1)颈动脉粥样斑块数目:斑块为超声检查下能够见到局限性回声结构突出管腔,厚度≥1.3mm;2)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部位以及形态:硬斑、软斑以及溃疡斑;3)颈动脉粥样斑块积分:将患者同侧颈动脉各个孤立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大厚度相加为该侧颈动脉斑块积分,每例双侧动脉斑块积分之和为斑块总积分;4)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 media thick-ness,IMT):管腔内膜交界面至中膜与外膜交界面之间垂直距离。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包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数目比较

复发组74.55%(41/55)存在颈动脉斑块,共有斑块52个;初发组56.60%(30/53)存在颈动脉斑块,共有斑块35个,差异有显著性(χ2=3.858,P<0.05)。

2.2 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部位比较

复发组患者左侧及右侧BIF斑块发生率分别为32.69%、36.54%,初发组患者左侧及右侧BIF斑块发生率分别为14.29%、17.14%,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2.3 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态比较

复发组患者软斑以及溃疡斑发生率分别为36.54%、51.92%,初发组患者软斑以及溃疡斑发生率分别为17.14%、28.57%,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2。

2.4 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积分比较

复发组颈动脉粥样斑块积分为(1.91±0.73)分,初发组颈动脉粥样斑块积分为(1.42±0.57)分,差异有显著性(t=3.342,P<0.05)。

2.5 两组患者颈动脉IMT比较

复发组颈总动脉IMT、颈内动脉IMT、颈动脉分叉部IMT均明显高于初发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3。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为引发心、脑血管疾病主要病理学基础[2]。脑部血液70%~80%是由颈内动脉供应,其余由椎动脉供应[3-4]。有研究表明,发生脑血管意外患者中,超过75%存在颅外颈动脉疾病[5]。研究已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存在明显正相关[6]。

关于脑梗死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文献颇多[7-10]。本研究着重分析复发性脑梗死彩超表现,研究对复发性脑梗死与初发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对比发现复发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高于初发组,并且复发组很多患者不只存在1个斑块。从斑块形态上来看,复发组软斑以及溃疡斑明显高于初发组,而初发组以硬斑多见。软斑及溃疡斑中含有较多脂质,在受到动脉壁应力以及高速血流冲击后容易发生破裂。脂质与胶质能够激活血小板,启动凝血反应形成动脉内血栓或斑块脱落,导致脑梗死[11]。有研究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见于左侧[12]。本研究发现左侧和右侧BIF是粥样硬化发生斑块集中部位。原因主要是BIF管腔血流较为缓慢,容易产生湍流,而脂质更易发生沉积,因此属于斑块好发部位。对比复发性脑梗死与初发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IMT,能够发现复发组颈总动脉IMT、颈内动脉IMT以及颈动脉分叉部IMT均明显高于初发组(P<0.05)。该结果表明,颈动脉IMT能够作为预测复发性脑梗死一个重要指标,对于颈动脉IMT明显上升患者,应警惕脑梗死复发[13-15]。

综上所述,颈动脉不稳定性粥样斑块是导致复发性脑梗死发生危险因素,通过对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能够有效预测脑梗死复发。

参 考 文 献

[1] 任海艳,林黎明,彭芳,等.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改变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稳定性关系[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4,27(5):372-373.

[2] 曾素琴,吕仁发,熊宁,等.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关系的探讨[C].//第八届全军保健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75-76.

[3] 梁文宝.脑供血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前术后的头颅CT灌注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9.DOI:10.7666/d.y1970103.

[4] 孔超.经DSA观察25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D].银川:宁夏医科大学,2012.

[5] 葛美,庞成,王璐,等.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糖、血脂的关系[C].//2006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论文集.2006:371-373.

[6] 申丽红,梁小乐,高旭光,等.急性脑梗死患者微栓子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性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6(3):237-239.

[7] 肖晋晓.彩色多普勒检查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价值[C].//全国医学影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160-161.

[8] 张亚萍.彩超评价脑梗死患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价值[C].//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12:773-774.

[9] Tang D, Kamm RD, Yang C, et al. Image-based modeling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and assessment of atherosclerotic plaque progression and vulnerability: data, modeling, validation, uncertainty and predictions[J]. J Biomech, 2014, 47(4):834-846.

[10] Loizou C, Petroudi S, Pantziaris M, et al. An integrated system for the segmentation of atherosclerotic carotid plaque ultrasound video[J]. IEEE Trans Ultrason Ferroelectr Freq Control, 2014, 61(1):86-101.

[11] 胡月华.抗炎和促炎因子失衡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作用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11.

[12] Teng ZZ , He J , Sadat U, et al. How does juxtaluminal calcium affect critical mechanical conditions in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 An exploratory study[J]. IEEE Trans Biomed Eng, 2014, 61(1):35-40.

[13] Rabinstein AA, Weigand S, Atkinson JL, et al. Patterns of cerebral infarction in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J]. Stroke, 2005, 36(5):992-997.

[14] Nieuwstadt HA, Speelman L, Breeuwer M, et al. The influence of inaccuracies in carotid MRI segmentation on atherosclerotic plaque stress computations[J]. J Biomech Eng, 2014, 136(2):021015.

[15] 肖章红,丁立东,柯开富,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脑梗死患者病情及其复发的影响[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5,(4):269-272,280.

猜你喜欢

复发相关性脑梗死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治疗老年肥胖患者结肠癌的疗效及复发情况观察
69例再发脑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小儿支气管哮喘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性分析
脑梗死与高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研究(2)
脑梗死与高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研究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后并发痴呆70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