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作文写作的“角色化”引导
2016-05-06赵小宁
赵小宁
【摘 要】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但由于很多教师还受传统教学的禁锢,对学生的指导和引领仍然停留在按部就班的老旧套路上,使得学生不能正视写作意义,提不起写作文的兴趣,往往就是为了凑字数,绞尽脑汁也不得要领,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平常积累的素材少,作文的方法没掌握好,训练不得法等。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其中,“角色化”引导,是本人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取得的较大收获经验之一。
【关 键 词】 角色化;换位思考;激发兴趣;积累素材
要激发小学生写作文的兴趣,使其写出有情有感的作文,方法之一就是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去体验,去假想,去把自己的生活、感情和对应的名家作品所展示的生活、感情相对照、相联系,让优秀作品激发学生的潜在意识。
艺术大师斯坦斯拉夫斯基曾对莫斯科大剧院的艺术家们说:“当你一脚踏进剧院的大门时,就必须把家里的所有烦恼和不快统统抛至脑后。”他认为,只有艺术家们沉浸在戏剧中角色的情感世界里,才能表演和创造出非凡的艺术作品。对于学生,写作也是如此。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对具体形象逼真描绘的理解而进入作者的精神意蕴,品味文中主人公的主观情感,领略不同人物的不同人生和不同生活场景,从场景的闪烁之间,捕捉到作者寄寓于其中的绵长情思或深邃哲理。进而与自己平时蕴藏在大脑里的生活碎片资料相结合,在鉴赏的愉悦中,激活思维,写出自己急于倾诉的事件或情感。
下面笔者就以魏巍的《再见了,亲人》为例,介绍学生该如何进入角色对人物和事件进行描写。
《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本文是一篇浸透了中朝两国人民深厚感情的抒情文章,以情为线索贯穿全文。作者采用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现手法,描写出了一个依依惜别的感人场面。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理解课文,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思想教育。开篇就说:“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忘怀?”这一连串的设问,一开局就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盘托出,强烈而鲜明,将作者的留恋和不舍的情绪暴露无遗,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往往受到课本前言或者教师的诱导,通常只会把这种情感赋予在解放军身上,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而不会变通,导致在后来的类似作文写作中脑海里只有解放军而想不到别的。这时候,学生“角色”的进入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这种强烈的感情不仅仅可以用来描写解放军,也可以用来描写自己身边的亲人,值得尊敬的师长,也不仅仅可以用来描写“大娘”这一类母亲般的人物,也可以用来描写父亲般的人物。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去联想身边的实际情况,借题发挥。那么,应该想到什么人呢?谁最值得我们这样留恋呢?我所在的学校在农村,孩子们大多为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每年春节过完,都要外出打工,他们每年都要经历这样伤心而难忘的离别,教师因此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位“大娘”想象成为自己的父母亲,想一想他们在离开家(下转50页)(上接48页)乡的时候,自己内心里的波澜,让他们设身处地的将文中的解放军想象成是自己,将这感情对照起来。
人的情感是相通的,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回忆自己的父母,会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传递伟大的父爱、母爱?让学生在心里及精神上与父亲、母亲对话,重新认识父亲、母亲的外貌特征,他(她)是否皮肤粗糙,是否弯腰驼背,是否一步三回头;让学生回忆一次与父亲、母亲离别时的情景,回忆当时他的眼神,他的穿着,他的脚步,以及他微微流露出来的依恋和担忧。引导学生在回忆的过程中,他们就会把一个日常的,不显眼的,唠叨或是琐碎的父亲慢慢地具体起来,具体到一个细节,然后自然而然地条理清楚地整理在脑海里,而且情绪饱满。教师在这时就可以让其写有关父亲(或者母亲以及其他亲人)的作文。我想一定会有优秀的篇章。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如果对写作不能产生需要,那么就很难写好文章;相反,有了写作的需要,有了表达自己心中思想的欲望,就会产生一种内驱力,学生才会以满腔的热情去写好文章。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当各种角色,如他们是诗人,是大散文家,是小说家等等,让学生在体验扮演名人角色的愉悦中,自主写作。让学生与大作家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去做一首或更多的诗来,这时的学生肯定是兴奋的,肯定会跃跃欲试。当然,不想写诗的同学,也可以去写散文,写记叙文,写其他文体的文章。
总之,对于让学生进入角色的方法还有很多,需要广大教师们不断地去探索和发现。让学生进入角色,教师是引导者,教师会直接影响他们进入角色的程度。当然,我们绝不能千篇一律,仍然需要把时间、场合和题材等多种因素结合起来去做。
【参考文献】
[1] 马文波. 让学生进入“角色”去写作[J]. 甘肃教育,2008(21).
[2] 薛春.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模仿与“进入角色”[J].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
[3] 程月利. 转变教师角色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J]. 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