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如何增强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2016-05-06刘绍中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骰子弊端思维

刘绍中

【摘 要】 随着课改的深入,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悄悄发生变化。“满堂灌”的现象几乎不复存在,但又出现了另一种现象——“满堂问”。数学教学中,或多或少都离不开提问,提问是教师的重要教学手段。好的课堂提问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起到增进教学效果的作用。如何有效优化课堂提问,在当今以学生为主、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新课程改革中显得更为重要和突出。

【关 键 词】 课堂提问;有效性;初中数学

一、明确提问功能

1. 提问可以帮助老师了解学生是否已经学会了指定的任务,也可以通过提问来理解学生的种种错误,如果不向学生提问,就可能意识不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2. 提问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学,更确切地说,是使学生“处于思考状态”“精力集中”“或集中注意力”。有效提问可以激发全部学生的参与欲望,表达学生自己的想法。

3. 提问能够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瞬间的问题”,“这些问题要求学生理解,或真正弄懂,要求学生运用他们的批评思维技能”。课堂提问应具有发展智力的价值,应有利于学生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不同凡响的创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课堂提问存在的弊端

目前初中数学提问还存在很多弊端,有待教师们去进一步完善。弊端一:表面热闹,华而不实,一问一答,频繁回答。重数量,轻质量,盲目追求活跃的课堂气氛,对教材和学生研究不深,使提问停留在浅层的交流上。弊端二:提问只关注结果,忽视对规律的揭示,只关注结果是什么,很少引导学生探究过程。弊端三:提问离题遥远,脱离学生的“思维最近发展区”,启而不发。弊端四:提问之后,学生的思维还未形成,学生没有思考时间,教师便强加答案。弊端五:教师提问的目标不明确,知识零碎不系统,逻辑性不强,不能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弊端六:提问措辞不清,指向不明,学生难以理解。因此,课堂提问应该避免以上六大弊端。运用提问的技巧,提出有效问题,达到提高和优化的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策略

(一)课堂提问要有目的性

设计任何一个课堂提问都应有预期的目的,绝不能随心所欲,提问的题目应来源于教材的具体教学要求,既不能简单化,又不能走过场,更不能出现过高、偏怪的问题,否则就是对正常教学的淡化。

如在讲解“如何画平行四边形”这一问题时,可以设计提问(1)平行四边形有哪几种识别方法?教师可以从边、角、对角线三方面加以提问。并进一步提问(2)利用一些木条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木框,你认为应该怎么做,才比较迅速并说明理由。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两个问题之后,再提出问题(2)是否可以看成问题(1)的一种特例的应用?

这样既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而全面的掌握,又能把它们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预期目的。

(二)课堂提问要有思考性

思考性是提问的价值所在。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

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三根塑料吸管,长度分别为17厘米、11厘米、8厘米,然后在上课开始时作如下提问:问题(1),这三根塑料吸管能首尾顺次连成一个三角形吗?通过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这样的三根塑料吸管能连成一个三角形。问题(2),三根塑料吸管都剪去2厘米后,还能首尾顺次连成一个三角形吗?通过现场的实物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这样的三根塑料吸管不能连成一个三角形,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问题(3),最短边再剪去2厘米后呢?问题(4),怎样的三边才能首尾顺次连接成一个三角形呢?在上面三个问题的基础上,第四个问题学生就能很快地解决了。

这样在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所以,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思考性、渐进性,既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又要使学生能通过努力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才能鼓励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问题的解决中来。

(三)课堂提问要有生成性

应该说,有许多提问是可以预设的,这些问题的设计要到位,课堂进程往往围绕这些问题来展开。但也有许多问题是在课堂里动态生成的,因此,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课堂生成问题往往是在学生的回答中产生的。但是强调了问题的生成性,并不等于教师不要预设,而是强调更多的预设。在备课时应该预设学生学习活动过程,预计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可能生成的问题。我们要研究的是如何预设得不留痕迹,如何在教师高超的预设下,使学生感到自己的主动创造很多。优秀的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是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又生成问题的过程。

如在教学“游戏公平吗”一课时,有教师设计了以下的问题:问题(1),“任意抛掷一枚均匀的骰子,当骰子停止运动后,朝上一面的数字是1,小红获胜;朝上一面的数字是6,小明获胜”,这个游戏规则公平吗?问题(2),把规则改为“任意抛掷一枚均匀的骰子,当骰子停止运动后,朝上一面的数字是偶数,小红获胜;朝上一面的数字是奇数,小明获胜”,这个游戏规则公平吗?问题(3),把规则改为“任意抛掷一枚均匀的骰子,当骰子停止运动后,朝上一面的数字是6,小红得10分;否则小明得10分;谁先得到100分,谁就获胜”,这个游戏规则公平吗?

教师让学生解决上面3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后,又要求学生着重解决下面的新问题。问题(4),有22颗小石子,游戏双方轮流拿石子,每人每次只准拿1颗或2颗,规定其中一方先拿,拿到最后一颗石子者输。这个游戏对双方公平吗?请你与同学一起玩这个游戏,并想一想:有没有必胜的策略,使后拿者一定取胜。经过充分而热烈的讨论后,学生得出了以下的方法:由于两人一定能够拿到3颗石子,所以,后拿者拿的石子数只要与先拿者的和是3,先拿者就一定要拿最后一颗石子了,所以,先拿者必输。

接下来,教师有意识地尝试将“设计问题”这一工作交给学生自己去做。问题(5)请你对问题4的游戏规则进行修改,使游戏变得公平。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主设计问题,还有的通过合作交流完成,回答如下。生1:通过抛掷的骰子,决定拿石子的顺序,当骰子停止运动后,朝上一面的数字是奇数时,第一人先取;朝上一面的数字是偶数时,第二人先取。这样,游戏就公平了。生2:每一次抛掷之前,也可以通过抛掷硬币的方法来决定谁先谁后,这样游戏就公平了。这样的问题进一步增强了学生探索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潜能。

在教学中,课堂中动态生成的内容,教师要根据现实情况灵活处理、灵活发问,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对数学教学活动进行监控,才能更好地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创造力引导到数学学习中来。

(四)课堂提问要有发散性

发散性提问就是思维的出发点与问题之间呈多点、多方向联接,由一点向多点、多面扩散。现代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教师若能在授课中提出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纵横联想所学知识,以沟通不同部分的教学知识和方法,这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是大有好处的。这类提问难度较大,必须考虑并较准确地把握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一题多解、题目引申推广等都属于这一类型。

(五)课堂提问要有思考时间

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总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等待足够长的时间,不要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同学来回答,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定思考时间。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也应等待足够的时间,再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或者再提另外的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有一定的时间来说明、补充或者修改他们的回答,从而使他们的回答更加系统、完善,而不至于打断他们的思路。

(六)课堂提问要有情境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能创建一个良好的数学情境。当设计一个教学情境时,应注意要做到小而具体,新颖有趣,有适当的难度和开放度,有启发性,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上。如在初中数学教材因式分解的教学中,根据学过(下转55页)(上接53页)的平方差公式,教师把易错的地方讲解清楚,利用整式乘法的平方差公式逆用,转变成因式分解的平方差公式,就不会发生知识性错误。教师通过这样去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使学生的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激活状态并主动参与思维活动。

(七)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数学课堂上教师不能专门针对个别或部分学生,提问时要面向全体,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的教师喜欢采用向一横排或一竖排学生提问的方式,这种方式忽略了很大部分学生,这样既不利于教师的教学,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思维活动,要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准备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好的提问不应置大多数学生于不顾,教师提问的机会要平均分配给每一位学生,好让全体学生共同思考。不能仅局限于少数尖子学生。教师应根据学情,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如题目较容易,可让一后进生来答,使其在答对后,具有“征服感”,产生向上进取之心。如题目较难,应先请好学生回答,为后进生回答设置契机,给他们较长的思考时间,完备自己的答案,避免其因答不出或答错而产生“受挫”心理,丧失信心,这样以优带差,形成帮、带、促的良好风气,使学生携手共进。

总之,善教者必善问,善问是一种艺术,只有善问,课堂气氛才会活跃,学生的思维才能被激活。正如钱梦龙先生所说:“问题提得好,好像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学生的思想的浪花。”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个问题,这样问,学生懵住了,而那样问,学生就会豁然开朗。原因就在于提问,能否科学的设计出新颖、巧妙、击中重点、触及难点、激发思考的问题,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曾有位教育家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之一的具体学情设置课堂提问,使提问符合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认知规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 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2] 李洋. 讲究提问策略 提高教学效率[J]. 文学教育,2015(20).

[3] 袁华明. 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J]. 理科考试研究,2013(20).

猜你喜欢

骰子弊端思维
张银珍:拓展性课外阅读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研究
跟踪导练(四)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研究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探讨企业物资管理存在的弊端及应对策略
骰子不见了
巧猜骰子
测测你的空间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