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语文兴趣教室的建设
2016-05-06李红芳
李红芳
【摘 要】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中国传统教育受到了极大冲击,教师们在教学手段上各尽所能,推陈出新,但在这种火热的积极姿态下,新的教学也面临着巨大的困境,很多实验性教学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教学效果。大多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比较片面和狭隘,将新课程改革局限于学生范畴,强调了学生的能动性,同时,也把教学重心移到了课外的思考和创新上,真正的第一课堂便流于形式,再加之教师本身依然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致使教育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停留于技巧层面。因而,在新课程环境下,着力发掘第一课堂的优势,营造一个开放性的兴趣课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关 键 词】 自由平等;唤醒创造;教育生活化;兴趣教室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建立理想的教学环境,使得教室尽可能地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地方,进而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激发其潜在的创造力。因而,现代化的学校就应该是让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而理想的教室,书本不应该是教学最重要的部分,学生还应该拥有必要的工具、游戏、实验、辩论和自由。因此,小学语文教育就应该利用新媒体技术、生活化的场景和自由快乐的教学氛围来填补课堂使得语文课堂紧跟时代发展,满足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带动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四维创新能力,进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新课程改革在主体多元的教改理念的引领下,摒弃“灌输”思维,着眼唤醒“火焰”。因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兴趣教室建设,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要素:相对的自由平等、新媒体技术的适当运用和生活化的教育情境。
一、教师应改变教学观念,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建立相对自由平等的教育空间
小学时期是培养孩子基础的时期,而小学语文课在其中又是重中之重。素质教育下的语文课堂还不能完全达成对学生全方位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改革后,对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有了极大的要求。尼尔说:“让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传统课堂对学生的行为强调了顺从、从众、利他等行为,教室有限的空间无法满足学生展示丰富独特的生命表现形式,尤其是在专制文化的教导下,学生生活过程变得模式化,使学生在校时感到孤独。在这样的固态教学模式下,教师疲于应付课堂知识,而学生则不可避免地被日渐束缚。
新课程改革重点着眼于转变“教与学”的关系,强调了“在引导下的发现”和“在发现中的引导”。因而,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就应该勇于打破传统观念,提升教室的文化容纳性。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相对平等自由的教育空间。让每一位学生根据个人意愿和节奏,选择适合个人兴趣和能力的活动,自由自在地学习和探索。通过合作、互教互学、鼓励等途径把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使教室成为一个多功能的生态空间。如我们可以在教室里设置一个能让学生个性放飞的作品展示角。这个展示角,让学生把自己满意的作文、钢笔字和毛笔字作品,以及对某一篇课文根据情境所做的绘画插图等,都拿出来展示。在这样的教室里,每一位学生的特长都能得到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彰显,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打破审美疲劳,适当运用新媒体技术,构建丰富的色彩世界
儿童天然地生活在精神中,每个孩子都会对色彩、音乐、绘画、书籍有极高的敏感度。真正的教育,不过是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只要给儿童感觉,他就能创造自己。所以,我们要给孩子准备一个自由的环境来配合儿童生命的发展阶段,尽可能地给孩子提供一个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打破他们的审美疲劳,让他们不断地处在一种色彩斑斓的、全新的环境当中,打通他们精神深处的秘密通道,让他们爱上学校,爱上教室,爱上学习。
曾有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的教室设置一般是桌椅整齐排列,学生排排坐,面对站在前方讲台上的教师。而相比之下,美国的课堂设置就更多样化,学生一般分成小组彼此面对面围坐一桌,每位学生都能清楚地看见位于前方的教师。显而易见,我们的教室格局过于死板,缺乏活力,虽然新课改后,教师都在尽力改变教室布置格局,但往往只是流于形式,尽管学生的座位和排列发生了物理意义上的变化,而其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化教学。师生关系就像演员和观众,演员天天板着同一副面孔,观众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审美疲劳。所以,教育要给教师松绑,还教学权给教师,让教师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
首先,教师应扩充课内的信息容量,有效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要给学生传授丰富而又广阔的知识,现在的小学生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及生活学习中都受到现代高科技的影响和熏陶,他们对教学的要求更高,过去传统的教师讲解、图片欣赏、技法练习等教学方式已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而且传统的教学方法速度慢、范围窄,限制了信息量的扩充。将新媒体新技术运用到教学中,可以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地传授语文知识和技能,更好地认识语文,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其次,教师可以借助新媒体给学生提供生动直观的示范,展现演示过程和方法。可以插入演示视频、幻灯片、实物投影、与课文对应的音乐作品等展现教学、演示过程和方法,表现力和感染力极强,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再次,教师可以改善教师布局,打破学生的审美疲劳。如教室的颜色不再是耀眼的白色,而是柔和的麦芽黄,以麦芽黄或象牙黄为主色调,有助于儿童稳定情绪。教室的天花板是天蓝色,墙壁的四面是白色,黑板是磁性的,讲台应是多功能的,学生的课桌椅应是能调整高低的。各种设备齐全,冬暖夏凉,让学生坐在这样的教室里,感到清新舒适。
三、创新教学思维,引入情境教学,促使语文教育进入生活化
孙瑞雪说:“孩子生活在万事万物中,但这些事物只是一种存在,不是孩子成长的根本,孩子成长的根本在于这些事物引发的内在感觉上升为内在的精神。”理想的教室应该有自己特色的班级目标、班级口号、班歌、班训等,这些是指引孩子们前行的航标灯。特色里浸润着文化,文化丰富着特色,教室成为孩子们的心灵家园。理想的教室是记录孩子们成长足迹的地方。心语本中,记录着孩子们成长的喜怒哀伤,记录着孩子们身上发生的点点滴滴;快乐的六一节、记录着孩子们的喜悦与分享;生日会、联谊会记录着孩子们由稚嫩走向成熟的变迁等。
所以,我们的兴趣教室,应该是学生自我展示的灵活场所,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课前讲故事、说见闻,班会中进行主题演讲,课堂教学中做小组合作交流、辩论、集体展示等。教室也应该是学生交心的快乐园地,教室要像家庭,人人互帮互助互惠,人人都是交际、合作、创新、实践的主人。教室还应该是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中心,在教室里,人人都是导师,个个都是受益者。成长的困难说说,生活的烦恼拉拉,学习中的聊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不分彼此,教学相长,享有家的温馨、友情的温暖。在教室里学习,就像在家里生活一样简单而多彩,这样,他们的创新力才能得到彻底激发。
总之,建设全新的兴趣生态教室,把快乐融进语文课堂,学生的自由空间将明显增大,其自主学习与探究的时间也会增多,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无疑能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立岗.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M].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
[2] 叶凤岚. 兴趣是最好的教育[M]. 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3.
[3] 郑永强. 小学语文的兴趣化教学[J]. 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中旬),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