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形式,激活课堂
2016-05-06孙丽
孙丽
穷则思变,变则通。语文学习中,学生一直存在一个问题:做题时,明明知道教师讲的答题步骤是什么,但结果却是答题不完整,缺少分析。这一问题在诗歌鉴赏上尤为严重,每次考前都讲,考试完了还讲,可是效果却不佳。于是在班上不同层次找了几个学生了解情况,大家不约而同地反映:知道要按步骤答题,也知道要分析,可就是不知道如何分析,如何具体去写,讲的时候,又懒得听老师怎么分析的,慢慢地,就不会分析了。了解了这一情况后,决定改变策略,创新形式,变整节课讲解为分散默写。
一天,讲完了《越中览古》之后,让学生分析,可是学生说得乱七八糟,跟没讲过一样。看来真得实施新策略了,于是就给明天的默写增加了个默写的新任务:赏析《越中览古》这首诗。这时,教室里一阵骚动,“怎么办,我不会啊,明天可怎么写啊?再给我们讲一遍吧!”“对呀,讲吧!”为了让大家更好地过关,就再次把赏析类的做题步骤结合着诗歌又给大家讲一遍,没想到,有了压力,这一遍学生听得特别认真,竟然还有学生提出了几个有疑问的地方。第二天,默写如期进行。趁着大家背书的过程,快速地把诗歌鉴赏批改完了,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分析仍然不太好,只有极少数学生分析得很完善。于是,就安排了一个做得最好的和5个做得最差的,让他们重新修改自己的答案,在第二天课前写在黑板上。课上,先让学生小组讨论这些答案并评分,在此基础上先找代表起来评分并点评优缺点,再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的答案,说说自己组织答案时存在的问题,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终极评分,分析答案并修改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展示答案的学生能在一步一步的分析评价中,不断地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修改完善。给他人评分的学生,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稍有分析不到位的地方就扣分。给答案评分的环节,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引起了学生对于答题步骤和诗句分析的重视。就这样,一天做题,一天评分,学生已经习惯了每节课从一道诗歌鉴赏题开始,而且大家做得都特别认真,都希望自己的答案能够成为全班学习的典范。在学生组织的答案基本成型后,可以组织一次诗歌鉴赏大赛。一共四道题,赏析句子类、炼字类、分析手法类、描绘画面类各一题。每题5分钟准备时间,每班派一个代表展示答案,其他学生可以补充完善,最后由全体师生共同评分并修改完善,得分最高的班获胜,得分最低的班需在第二天把此题答案和步骤重新整理完善。通过这次竞赛,学生对于诗歌鉴赏的重视程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完整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也提高了很多。
为什么之前讲步骤、讲分析学生不愿意听呢?因为没有需求,完全是教师一厢情愿地讲,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尽管教师把大堆大堆的知识传送给了学生,但并不能唤起学生内心的求知渴望和热情,因而教师再怎么讲都是一种灌输,教师可能灌了很多,但是学生接受的少之又少。一节课,如果没有学生自觉自愿独立的探索,没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精神,无论教师多么高明,也无法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当把题目作为一种课前检测时,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压力,这种压力促使学生产生要学习的愿望,产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这时候,学生就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了。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主动思考,学生学习的潜力也就会被激发出来,就会形成“多维互动”的教学氛围。尤其是竞赛这一形式,由于每个人的成果都会影响到班集体的最终得分,因而在集体荣誉感的影响下,大家的积极性都特别高,诗歌鉴赏题也做得特别好,甚至比参考答案都要完美。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锻炼能力的舞台,教师只有在教学活动中创新形式,营造浓厚的积极主动学习的氛围,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