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议论文事实论证失分现象初探
2016-05-06吴献立
吴献立
议论文是高考语文对写作考查的重点,据以往的备考经验,高考较成功的作文绝大多数都是议论文,而例证法操作简单方便,因而成为议论文写作最常用的论证方法。然而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并不能正确运用事例而经常陷入写作误区,致使作文成绩受到很大影响。学生事例论证主要问题是“材料匮乏,内容干瘪”,然而具体表现又各不相同。
一、误区之一:用例繁琐冗长,以叙代议
议论文中的事例是作为论据使用的,叙述方式与记叙文中的不同:记叙文里的叙事必须完整具体,而议论文中的事例论据则应简明扼要。因此,议论文中的事例论据应该用概述法或截取法叙述。
可许多学生不知道如何概述、如何截取例证中最直接的和议论文中心论点紧密联系的部分,常常将整个事例照抄照搬,使得事例叙述过详过细。甚至在叙述时尽情发挥,将记叙要素一个不落地写进议论文中。例如:
“老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它一生的年龄可达七十岁。但要活那么长的寿命,它在四十岁时,必须做出困难却重要的决定!当老鹰活到四十岁时,它的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效地抓住猎物。它的啄变得又长又弯,几乎碰到胸膛。 它的翅膀变得十分沉重,因为它的羽毛长得又浓又厚,使得飞翔十分吃力!它只有两种选择:一是等死,二是历经一个十分痛苦的蜕变过程:一百五十天漫长的磨练。它必须很努力地飞到山顶,在悬崖上筑巢,停留在那里,不得飞翔。老鹰首先用它的喙击打岩石,直到喙完全脱落,随后静静地等候新的喙长出来。然后,它要再用新长出的喙,把指甲一根一根的拔出来。当新的指甲长出来后,它们便再把羽毛一根一根地拔掉。五个月以后,新的羽毛长出来了,老鹰开始飞翔,重新再过神鹰一般的三十年岁月!
在我们的生命中,有时候我们也必须做出困难的决定,开始一个更新的过程。我们必须把旧的习惯、旧的束缚抛弃,使得我们可以重新飞翔。只有我们愿意放下旧的包袱,愿意学习新的事物,我们才有机会发挥我们的潜能,开创一个崭新的未来。”
这种繁琐冗长的叙述语言不仅冲淡了文章议论的中心,而且混淆了文体特征,犯了以叙代议的毛病,造成了文体特征不明确,有“四不像”之嫌。
二、误区之二:选材不典型,论证浅薄
学生举例多是身边人、身边事或是影视片娱乐新闻中的人物,此类事例缺乏思想深度和理论高度,没有典型意义和代表性。例如:
“那么,如何在生活中化解这些痛苦,享受快乐呢?
我曾经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只要遇到不顺心的事,不是四处抱怨,就是自暴自弃。中考完后,因为低下的分数,我曾又气又怨,几天不说话。我对未来丧失了信心,认为没有考上重点高中,就没有出头之日了。直到我进了现在的学校,融入了学习,才发现未来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灰暗。这里的老师一样认真负责,这里的同学一样友善热情,唯一不同的是你自己是否带着悲观的有色镜头来看他们。新的学校、新的生活对于你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起点,无论是不是什么重点,最后的结果都只能靠你自己打拼!只要自己努力勤奋,收获时绝不会差!痛苦就这样被我自己化解了,我享受到了快乐。”
这篇作文感情较为真挚,立意显明,但缺乏典型的论据,材料不充实,没有充实的论证。这种事例过于肤浅,接下去无论怎样分析也难使自己作文的立意达到一定的深度。
三、误区之三:用例生拉死拽,硬“贴标签”
许多学生运用例证时,缺乏围绕中心选材的意识。他们常常在作文时随心所欲,只要是自己熟知的材料,只要材料比较新颖,不管文章中心需不需要,不管贴切不贴切,拿过来就用,这样的文章只能给人一种“胡搅蛮缠”的感觉。例如:
“在一座深山里,有个孤独的人。一天他来到山崖下,仰头望去,似乎上面有块十分肥沃的土地等待开垦。于是他费了好大的功夫,才沿着岩石,攀上了崖顶。果然不出所料,那里的土地很肥沃,并且自然生长着许多果树,他将身上携带的绳索系在崖顶一棵树上,带了些果子沿着绳子爬下了山崖。第二天,他沿着绳索上山崖。第三天,他又沿着绳索又上了山崖。第四天,第五天,第二年,第三年,他每天都沿着他原先系好的绳索爬上爬下。然而,有一天,那棵树断了,他正爬到半崖,便从崖上掉下摔死了。其实,崖上并非只有那一棵树。
我想说的并不是墨守陈规就一定会导致失败,但在一定程度上,一成不变潜伏着许多危险的因素。与其为改变这样危险的状态而痛苦、哭泣,不如欣然面对挫折,接受改变,也许你推开的那扇门才是你真正期待的生活。
多一点坦然,多一点改变的勇气,才能多一点力推开那扇虚掩的门。”
这篇作文,提出了在遭遇挫折时不应一味痛苦而应该寻求改变、实现自我超越的观点,立意方面有可取之处。但观点表述不够明确,结构安排不合理,主体部分以叙代议,没有充实的论证。选材不恰当,所举的故事及后面的议论偏离话题,导致文章成为“标签式”的议论文,主旨不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