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从敬畏到享受
2016-05-06粟凯东
粟凯东
语文教材的深度阅读的实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主动参与语言文字的阅读过程,从“文本表面”进入到“文本底层”,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深层感悟,探究文本的精髓,让学生完成创造性的意义建构,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得到精神的享受。阅读的深度是学生主动体验获得,这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需要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逐步累积升华而成。
一、构建版块阅读模式——让经典在敬畏中重现辉煌
四川现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是以阅读教学为主的教材。在阅读部分注重分析鉴赏,注重知识点的传授。习惯意义上,我们的这种以阅读为主导的语文教学,可以称为学课文,而不是学语文。真正的学语文,我们认为,应该是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结合传统思想,深入挖掘文本的文化因子;应该是用阅读来引领学生提升识见。我们会提醒学生,去读屈原的孤愤,读司马迁的坚忍,读莎士比亚的浪漫,读巴尔扎克的渊博,读钱钟书的睿智,读周国平的深刻,读史铁生的顽强,读时文的新颖……让它们来丰富我们的精神,深刻我们的识见,高贵我们的灵魂、滋养我们的生命。正是基于这种理解,我们将选文重新进行了分类。我们以必修教材为例,设定了以下版块:“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寻找英雄”、“善意面对残酷人生 理性寻找生命补丁——问责人性”“登东皋以舒啸 临清泉而赋诗——坚守本心”。
这里我们仅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寻找英雄”这个板块为例。
在阅读前,我们对必修教材作了初步的整理和分类,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归纳,在归纳中整理,让学生真正从文本中读出选文里超越时空,亘古不变的文化的东西。
二、拓展板块阅读空间——让经典在时文中升华
“教材只是个例子”,我们的语文阅读,需要以教材为例子,举一反三。充分链接教材中的观点,用以解决现实问题,才是我们阅读的真正目标。而鲜活生动的时文,正可以充当试验者的角色。在网络漫天的情况下,每个人都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都可以对某个问题作出审视。作为中学生,我们正好利用自己在教材中领悟到的东西去辨别,去分析,去选择。
在“寻找英雄”这个主题中,我们安排了两则阅读,试图让学生真正构建起属于自己的思想文化意识。
(一)『清代段玉裁』鳥父也。从隹。厷聲。羽弓切。古音在六部。(雄,小鸟之父。字形采用“隹”作边旁,“厷”是声旁。)
“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的说法,是动物和植物精华的人格化。“英雄”本义的人格化,暗含了人类从野蛮的自然中分离出来,同时又没有被社会权力异化的特殊状态。英雄借助于身体的自然能量和勇气抵抗外力的伤害,并保护了身体能量较低的同类,他们能够在紧急状态中迈出第一步,并且具有自我牺牲精神。
(二)时文阅读:《中国古典“英雄”概念的起源》(刘志伟)《中国人的血性哪里去了》(傅伯勇)《中国人的血性哪里去了》(孙毅安)
第一则阅读追溯了英雄的缘故来历,第二则阅读则从理论的角度再次定义了英雄,将学生心目中的理解拔高,真正做到知其所以然。《中国人的血性哪里去了》则是昆明事件后的时文,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之中,自然会反思人类现在的举动,自然而然的会受到“英雄”的感召,从而激发出自己那种舍我其谁的壮举。
三、固化版块阅读写作——让经典在表达中变成享受
俄国作家鲁巴金说过:“阅读,就是在别人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学生在阅读文本后,精神获得愉悦,思想之门与智慧之窗大开,会引发对相关生活的广泛联想,会产生表达自我见解的强烈冲动,会表现出提笔写作的强烈兴趣……
衡量阅读效果的最佳方式,就是让学生自愿把心中所想,心中所思倾吐出来。看着自己的思想变成文字无疑是最佳的享受方式之一。我们在实际操作中,设定了两个步骤来完成。
其一,人物速写。要求学生将自己的领悟,熔铸到一个具体的人物身上,用简洁的文字以片段的样式展示。
其二,借助经典为文。可以自由使用教材的结构,行文思路,进行自我的写作。
深度阅读,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材的利用率,可以让学生在文本中读出思想的力量,在写作中写出个性的精彩,在生活中活出理性的思辨,我们应该尽一切可能让阅读成为构建学生完满的精神世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品质的一把利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