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6-05-06郭小双
郭小双
创新教育正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已从对教育的功利追求深人到对生命质量的真切关怀。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的主要目标提出:“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这个时代对老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中高耗低效现象普遍存在,这已成为学校、家庭、社会关注的热点。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想从下面的几个方面谈谈自己肤浅的看法。
一、要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和谐、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专制、压抑的课堂氛围则会给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带来障碍。创新教育不是竞争性教育,而是合作性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合作为基础的不断优化教育环境的民主型教育。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平等民主的作风,以平等、宽容、友善、的心态对待学生,让学生的身心自由地表现和舒展开来。师生关系越民主,越平等,越和谐,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越强烈,作文创新教学的人文环境就越充足,越宽松。作文应该是学生自由表达的载体。在这样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学生作文才敢想敢写。
鼓励学生“敢”字当头,自由表达,包含两层意思:思想表达的自由和笔墨表达的自由。要鼓励学生对生活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要用成人思想的成熟和完备去要求学生,去框住学生的思考,从而使学生不敢真实地敞开心扉,只好用假话套话来敷衍。要指导学生根据表达的目标和需要自主选择最适宜的表达形式,真实地表现生活和表达情感。把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放在第一位,而文体则是第二位的。
二、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热爱生活
生活是取之不竭的源泉,文艺创作如此,学生作文也是如此。罗素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本身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这点上,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不要担心讲得太多,而是要引导他们多讲,随时讲。因为生活中的故事随时发生,生活中的感悟也随时发生。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先帮助他们观察生活,拥有生活,做生活的参与者,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抓住人物的特点或事的特征;然后指导他们感悟生活,善于发现平常小事所隐含的意义,亲身体验生活的真谛,发现生活中的美;更进一步用头脑思考生活,采用联想和想象,从而想出点意思来,悟出点道理来,品出点情趣来。
我们的传统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实践活动,而实际上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很大程度来源于生活积累,来源于社会实践活动,来源于开放的课堂教学建构。所以教师还要尽量让学生参与到课外、校外的活动中去。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各种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使其积累知识、丰富知识。
三、强化创新训练
这里就作文训练的过程,来说明如何培养创新能力。
1、拟题的新颖性。文题是作文的眼睛,能反映出创新能力的智慧光芒。拟题要从生活出发,给人以新奇感。如《我们的“贺老总”》《“洋铁桶”的故事》等。题目要以奇取胜,使人产生不读不快之感。如文中的“贺老总”,要写的是外貌像贺老总的贺老师,“洋铁桶”原来是一个外号叫“洋铁桶”的人。
2、选材的新颖性。买菜要拣新鲜的,因为新鲜菜营养丰富,而且有刺激食物的功能。选材也是这个道理,同一个主题或观点,如果用新鲜的材料表现或论述,人们读起来恐怕要惬意得多。一是以新取胜。二移花接木让老树发新芽。三逆向思维,突现新颖。
3、构思的创新性。“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构思立意起着决定文章优劣的重大作用。构思立意应有:①新的观点。②新的层级。③新的时代精神。④新的角度,运用多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立意。训练构思立意,让学生勤动脑筋,深入开掘,写出别人还没有写的题材和见解。
4、练习的多样性。做到四个结合:①课内与课外结合。②一题多练与一材多练结合。③书面作文和口头作文相结合。④一般性指导与技巧指导相结合,在学会基本的“套路”后,加强技巧训练,能在结构上创新。
总之,面对教学改革的新时代,我们要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到民族振兴的高度来认识,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