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课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2016-05-06坛建伟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6年20期
关键词:琵琶行诗三首杜甫

坛建伟

微信、微博、微电影、微实验等,如今已步入一个微时代,微课应运而生。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和学习方式,微课以形式之“微”、内容之“精”、效果之“妙”,改变了过去教师笔耕舌耘、单一的教学模式,尤其给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带来了福音。

一、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诗词语言精美,意境深邃,韵味悠长,情感丰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然而,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文化积淀、知识库存等有所欠缺,再加上常规教学循规蹈矩,模式僵化,毫无新意,而且轻视审美,重题轻文,古诗词学习带有严重的功利性色彩,这些都导致学生对古诗词的态度往往是淡漠的,不能很好地接受古诗词的文化审美和教育熏陶。

微课能把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创设一个更为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这样,直观形象与想象、联想相结合,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体味作品中所创造的意境,迅速而正确地把握文章的内涵。如,学习《归园田居》一课时,可以用微课展示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清新自然的村落,翠绿柔软的桑枝,摇曳生姿的榆柳,幽静深邃的小巷,袅袅而上的炊烟,富有生机的鸡鸣狗吠,诗中的动景和静景、远景和近景以流动的视频画面一一展现,淡雅舒缓的配乐表达出诗人宁静闲适的心境。同时,诗中清淡的格调,通过微课中画面和背景音乐搭配的朗诵,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让学生得到审美的享受,理解诗词的优美意境。

二、化整为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语文古诗词知识点繁杂,教师将之分解到每篇课文,结合课文选取典型知识制成微课,形成学习资源,让繁琐的学习简化为碎片式的学习。如,学习《杜甫诗三首》一课时,可以制作成《杜甫诗歌常见主题》《<杜甫诗三首?登高>的意象赏析》《<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 >的表现手法》等微课;讲《琵琶行》一课时,可以制成《<琵琶行>音乐描写之美》《<琵琶行>的情感变化》《<琵琶行>朗诵指导》等微课。这些微课可以课上共同学习,也可以在课下自主学习,还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比如,模仿着《登高》中讲的意象知识,让学生课上分析《蜀道难》的意象,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反复观看视频,逐步消化吸收,最终转化为自身素养的一部分。

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作一些适用于专项练习的微课,借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巩固与提高。多数高中古诗词课文要求学生熟读成诵,可以制作一些古诗词填空、古诗词联想背记的内容,也可以针对每篇古诗词专门制作一些重点词句的翻译练习。比如,《氓》一课中,重点词句较多,便可以提供一次或者更多的微课练习机会,以方便学生自主练习。这样通过一学一练、一课一得的学习方式,积累语文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拓展延伸,强化学生的探索意识

拓展延伸是教学的锦上添花,是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激趣”,开拓学生自学的新方向、新思路。所以,拓展延伸既要有深度,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要有吸引力,激发学生继续探索学习的动力。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微课的创意,让拓展延伸具有多元的可能。如,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就可以借助微课多角度设计拓展延伸。既可以从写作背景进行拓展延伸,通过对苏轼的《西江月》《初到黄州》《定风波》等的阅读,让学生了解苏轼在黄州的真实生活情形,从而真切地体会苏轼在黄州时的真性情;也可以进行词语解读的拓展延伸,探究“惊涛拍岸”和“惊涛裂岸”的不同,比较“樯橹”和“强虏”的差异,体会“初嫁”与“出嫁”的意味,体悟古诗词用词的精妙;还可以进行写作风格的拓宽延伸,与李清照的《声声慢》进行比较阅读,从意象、意境、情感、用词等角度体会豪放派与婉约派的区别。

猜你喜欢

琵琶行诗三首杜甫
吕楠作品
登高
诗三首
朋友
诗三首
绝句
从《琵琶行》浅谈知音情结
吴绪经水墨画
诗三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