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进行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2016-05-06冯筱娣

考试周刊 2016年22期

冯筱娣

摘 要: 当今社会,就业竞争日趋激烈。高等职业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满足社会需要”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与职业素质尤为重要。没有正确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教育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所追求、充满信心的人,才能主动接受职业道德教育,才会自觉养成职业生涯发展所必需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职业意识的教育和职业素养的培养都需要长期的积累沉淀,二者应该相互融合,才能更好地实现学生的职业目标,培养出更多基层第一线生产、服务、管理的高素养职业人才。

关键词: 职业意识教育 职业素养教育 就业培养

当今社会,就业竞争日趋激烈。一方面,每年都有大量大学生徘徊在就业大门之外,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在叹息“招不到合适的人选”。这种双方尴尬的窘境主要源于学校没有培养出适合企业需要的高素养职业人才。高等职业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满足社会需要”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按照社会市场的需要、企业的需求设置专业,培养基层第一线生产、服务、管理的高素养职业人才。可惜的是当前有许多高职院校存在学生的“素质”与“技能”脱节的困境。高职院校究竟如何培养具备良好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的学生,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市场需求,是高职院校应该深入探讨与着力解决的问题。

1.高校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的内涵

1.1职业意识的内涵

职业意识是人在职业问题上的心理活动,是职业人在一定的职业环境中所形成的职业认识、理解、情感与态度,是心理素质与思想素质的综合,是职业人对自己从事职业的一种自觉自主的认识,是构成职业思想的主体。职业意识是自我意识在职业选择领域的表现,是在职业定向与选择过程中对现状的认识和对未来职业的期待和愿望,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择业态度和择业方式。一般认为,职业意识由职业价值观、职业理想、职业定位、职业风险和职业调适五个要素构成。职业价值观是个人对职业的社会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标准,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导向和调节作用,是职业意识中最核心的部分。职业理想反映人们的追求和上进心,并为生活理想的实践提供方向和动力。职业定位是个体对自己现时价值的衡量和定位,主要体现在对地域、职位和择业标准的选择上。任何职业都是有风险的,尽管所有人都希望尽快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但其中必定会出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即“职业风险”。当个体在职业生涯中遇到各种问题时,会相应采取具体行动调适,这就是职业调适。高校学生正处于职业准备阶段,良好的职业意识是他们完成学业和毕业后就业的思想基础。

1.2高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

对职业素养涵义的理解,不同人有不同观点。有人把它等同于“职业素质”,认为是一个从业人员在职业行为中必须具备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身心素质的综合;有人认为职业素养就是“职场礼仪”,所以很多职业素养方面的书籍,讲的大多是职场礼仪知识;有人则把它具体为“职业技能”;有人认为职业素养偏重于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意识方面的隐形素养,等等。这几种认识和理解大都带有片面性,“素养”不同于“素质”,素质是静态的,“素养”则是动态的过程,是经过后天的教化和培养,以及长期的练习、锻炼所得。

职业素养,通常是指职业岗位对个体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个体在职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方式,即个体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道德操守、职业态度与兴趣、职业设计与创造的情感、规范、能力及其水平等。高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同样具有丰富内涵,指高校学生通过校企文化熏染、技能训练及自我陶冶和锻炼,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及其岗位需要所形成的技能知识、工作态度、职业精神及心理状态。职业技能可以通过短期学习、培训等获得,并在实践运用中逐渐熟练而成为专家。良好的职业素养有利于夯实高职学生的职业基础,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从而有利于提高就业能力。

2.当前高校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对学生职业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

首先,职业意识教育缺乏系统性,对职业意识教育认识不足,观念落后。一些职业院校没有把高职学生三个学年的职业意识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研究,往往只注重第三学年,尤其是毕业前的毕业生就业指导,而忽视前期对学生进行基本的职业知识教育,这样就会使职业指导工作苍白无力,有临时抱佛脚之嫌。

其次,职业教育重视“一个点”,忽视“一条路”。就业指导和职业指导是“一个点”和“一条路”的区别。就业指导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找到一份工作,以求完成毕业生就业率指标,这种做法带有目的性和功利性。职业指导侧重于指导学生如何设定职业目标和实现职业目标,是终身职业指导。有一些职业院校只重视就业指导这个点,相对忽视职业指导这条路。简而言之,则是没有把握好侧重点。

最后职业意识教育措施不力。职业意识教育缺乏全程化设计,没有将职业意识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只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职业意识的训练;只强调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教育,忽视了职业意识教育的基础作用,导致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模糊,毕业生的职业化程度不高。

2.2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考报考人数下降,全国高考平均录取率逐年上升,高等教育从精英迈向大众化教育,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明显下降,学校的学习氛围不再像以往那样浓,学生不再以学习为自己的第一要务,而是学习目标不够明确,更缺乏远大的职业理想。部分学生在校不思进取,经常迟到、旷课,不将班主任的教育放在心上,无视校规,整天上网、聊天、玩游戏,尤其上课不再认真听讲,都是低头玩手机,学不到对他们真正有用的东西。走上工作岗位后,就出现适应不了单位严格的劳动纪律、缺乏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等现象。缺少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只讲工资待遇,稍有不如意就频频辞职跳槽。

职业素养由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共同构成。由麦克利兰的“素质冰山”模型可知,显性的职业素养只占职业素养的八分之一,包含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外在表现,这一小部分是人们看得见的外在表现;隐性的职业素养占职业素养的八分之七,包含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等内在表现,这一大部分却是人们看不见的。正是这隐性职业素养决定、支撑外在的显性职业素养。当前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恰恰相反,由于显性素质的培养易于通过教学过程提高,更容易看到成果,很多高职院校把大部分教育资源用于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养,但对于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起关键作用的隐性素养相对忽视,缺乏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即使各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越来越重视,也在通过多种培养途径进行实践探索,如增加课程的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的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的指导和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但学生隐性职业素养水平仍不容乐观。这主要是因为现有的粗放考核体系难以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全面考核,无法系统地将学生的日常行为与各项奖惩挂钩,导致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毫无约束。

3.增强学生职业意识,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措施

3.1加强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

3.1.1积极转变思想观念,走出职业意识教育的认识误区。

必须增强对职业意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一所职业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对职业意识的认识和态度,决定了该校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的方向与力度。要在学校形成职业意识教育全员化、职业化的共识与氛围,就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加强职业意识教育,以实现高质量就业为目标,充分认识职业意识教育的全程性、连续性和职前性,实现从就业指导向职业指导的转变。

3.1.2职业意识教育必须全程化、系统化。

职业意识的形成是长期沉淀的结果,职业意识教育必然是一种养成教育,必须将其作为系统工程在各个学年中全面推进,形成循序渐进的、系统的职业意识教育体系,并纳入教学计划中。同时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加大实践教学力度,不断让学生在实践中,用职业行为履行职业责任,用职业责任规范职业行为,从而使学生在思想上对未来职业有着直接而又深刻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随着感性认识的积淀和职业能力的提高,他们的职业意识就会实现飞跃,逐渐理性化,从而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职业角色。

3.1.3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对职业意识培养的积极作用。

第二课堂是学生张扬个性的“自我发展区”。学校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外活动、社会活动、团体活动、勤工俭学活动、主题班会和校园网络等形式,拓展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把职业认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师生、生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中逐步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真正成为自己未来的主宰。

3.2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

3.2.1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职业行为和习惯是职业素养的组成部分之一。“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好的习惯助人成功,坏的习惯使人受挫。许多坏习惯,小的会影响发展,大的可能导致人生失败。如何不让坏的习惯影响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就要平常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养成符合企业需求的职业化的行为习惯。

3.2.2培养良好的职场礼仪。

不管是求职面试礼仪、办公室礼仪还是商务交往礼仪,都是平常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的。所以,大学生要充分利用大学时光,锻炼和培养与同学、老师交往的礼仪,在社会实践中与同事和上级相处的礼仪,为将来走上岗位奠定基础。

3.2.3树立责任和合作意识。

责任和合作意识是职场中企业单位对员工的基本要求。责任,即要做到自己的事,自己负责,自己解决,保证及时实现工作目标;合作,即要有团队精神,懂得配合协作,共同完成企业单位的目标任务,达到合作共赢的局面。作为职业人,这两种意识关系到个人和企业单位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与否,关系其效率和效益的高低,也是为人做事最基本的要求。

3.3职业意识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应相互融合

职业意识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应该融合,没有正确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教育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所追求、充满信心的人,才能主动接受职业道德教育,才会自觉养成职业生涯发展所必需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职业意识的教育和职业素养的培养都需要长期的积累沉淀,二者应该相互融合,才能更好地实现就业目标,培养出更多能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谭卫华,陈沙麦,陈少平.大学生职业意识探析[J].福州学报,2001,(2).

[2]周以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意识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5(8).

[3]张希玲.论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和方法[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2008(3).

[4]平芸.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现代商贸工业,2007(1).

[5]董睿.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

[6]付晓容.浅谈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8(15):164-165.

[7]任雁敏.大学生职业素养重要性及培养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7):79-80.

[8]胡文静.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的三条途径[J].江西教育科研,2007(9):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