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家长和学生两个视角看如何调动高校大学生征兵入伍积极性

2016-05-06齐建立

考试周刊 2016年22期
关键词:家长学生

齐建立

摘 要: 近年来,高校学生征兵难成为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本文以针对高校学生及家长的数据调研结果为基础,分析了父母对子女参军的支持度影响因素及高校学生本人参军入伍积极性影响因素,并从创新征兵宣传和完善政策驱动两个方面对促进大学生入伍的现实路径进行探析。

关键词: 家长 学生 大学生征兵

吸纳高校学子参军服役,对于提升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水平,锻造出一支能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现代化军队意义重大。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对于高校征兵工作非常重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将冬季征兵调整为夏秋季征兵,进而于2016年将征兵时间再提前两个月,并在体检标准上有所放宽。以北京高校参军大学生为例,在经济补助补偿、复学升学优待、就业优待等方面还享有一系列优惠政策。

但是从高校尤其是985、211等重点高校征集大学生参军仍然是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笔者作为高校征兵工作的基层工作人员,在与高校学生的实际交流中认识到学生家长对于学生参军入伍的巨大影响。为全面深入地了解高校学生及家长对于参军入伍的认识,以问题为导向,我们针对家长和学生分别设计了问卷开展调研工作,探讨影响高校学生参军入伍的影响因素,进而找到这一难题的突破口和现实解决路径。

一、调查基本情况与数据分析

在父母对子女参军的支持度调查中,共面向首都高校的学生家长发放问卷482份,回收451份,有效问卷435份。在面向学生的参军入伍意愿度调查中,共面向首都高校学生发放问卷495份,回收469份,有效问卷455份。另外,为了达到预期的调研目的,我们在两种问卷前面都附上了首都高校对于大学生入伍的优待政策介绍,请他们阅读后进行问卷填写。

(一)父母对子女参军的支持度影响因素。总体而言,父母对高校在读子女赴部队当兵总体积极性不高,持支持态度仅为14.4%,持不支持不反对态度的为21.5%,共占35.9%。居住于城镇的父母较居住于乡村的父母对于对子女参军的支持度低6.3%,不支持不反对的比例低3.9%,可见,居住于乡村的父母对于子女入伍支持度更高一些。家中有两个或两个子女以上家庭的父母对于子女入伍更加支持,比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支持子女参军的比率高7.2%。家中近亲属有职业军人的支持度更高一些,较家中近亲属无职业军人的支持度高6.2%。

在支持高校就读子女参军的积极因素中,认为“军队磨炼有利于孩子成长”占比最高,为45.2%,“去部队将来成为职业军人,发展好”占25.2%,“服兵役经济补助高”占22.7%,“退役后升学就业优待政策好”占17.8%,“军人受社会推崇”占12.7%,“自己有军人情怀,希望子女完成自己的梦想”的占比5.9%。

在反对高校就读子女参军的因素中,认为“部队生活艰苦,训练强度大难以适应”占比最高,为45.2%,“军人不符合自己对于子女的职业期望”占33.7%,“当兵服役两年,如果不能留在部队,感觉时间耽误了”占27.2%,“服兵役经济补助不够高,仍然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占24.3%,“退役后升学就业优待吸引力不足”占16.2%,“政策比较满意,但是担心政策变动或落实不到位”占15.7%。

此外,根据调研结果,我们发现,对于首都高校大学生当兵入伍优待政策第一次全面了解的占比高达87.2%,根本没听说过的占比为77.8%。

(二)高校学生本人参军入伍积极性影响因素。从总体而言,高校学生入伍积极性总体不高,“很想”和“比较想”的占比分别为7.8%、21.5%,“可以考虑”的占比为33.7%,持积极态度的共占63%;“根本不考虑”占比为21.3%,还有15.7%表示说不清楚。

从性别看,高校男生持积极态度的占比为73.2%,相较于女生的52.3%高出20.9%;从学校情况看,高职高专院校持积极态度比例为75.8%,普通本科院校为70.2%,高于211院校的52.4%。从家庭情况看,来自农村家庭的学生持积极态度的比例为72.5%,高于城镇家庭学生的55.3%。

在对入伍持积极态度的学生中,认为“军队磨炼有利于自身增强素质,快速成长”占比为35.2%,“退役后升学就业优待政策好”占32.8%,“希望成为职业军人,发展更好”占23.3%,“有军人情怀,没有当过兵是人生缺憾”为15.3%,“服兵役经济补助高”占14.7%,“军人受社会推崇”占10.7%,“临近毕业就业困难,延缓就业压力”为10.1%。

对入伍不持积极态度的学生中,认为“部队生活艰苦,训练强度大难以适应”占比最高,为42.7%,“军人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望”占38.2%,“当兵服役两年,如果不能留在部队,感觉时间耽误了”占33.1%,“父母不支持”占25.2%,“服兵役经济补助不够高,仍然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占23.6%,“退役后升学就业优待吸引力不足”占22.7%,“政策比较满意,但是担心政策变动或落实不到位”占19.2%。

此外,根据调研结果,我们发现,高校学生对于首都高校大学生当兵入伍优待政策“第一次全面了解”的占比高达76.5%,“根本没听说过”的占比为27.8%。

二、促进大学生入伍的现实路径探析

由国防部征兵办公室、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联合召开的2015年全国大学生征兵工作网络视频会议认为,征兵工作仍然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政策吸引力不强,工作运行不够科学,教育引导不到位等许多矛盾问题,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打破惯性思维,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举措,努力开创大学生征兵工作新局面”。

笔者认为,按照此次会议精神,依据调研的数据结果,我们应当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创新征兵宣传,构建宣传体系。调研结果中,很多学生和家长对近年来北京市出台的征兵政策不甚了解。而且,政策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待学生和家长知晓的时候,已经过了最佳宣传期。因此,亟待创新征兵宣传手段,构建完整科学的宣传工作体系。一是要做到日常国防教育与征兵宣传相结合,改变过去的集中在夏秋一两个月进行集中宣传报道,改为利用国防教育月、特色国防文化节、军事爱好者社团活动、军训、军事理论课等机会,融入征兵宣传元素,宣传部队的育人特色优势,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树立利用所学知识报效国家的坚定信念,形成对投身国防事业的巨大热情,形成对军人职业和部队生活的热切向往。二是线上线下相结合,高校要通过召开宣讲会、常设性的征兵咨询台、发放征兵宣传手册等方式使征兵工作进课堂、进宿舍、进口袋,并结合学生喜闻乐见的微电影、微影音、原创动漫、原创歌曲MV等,通过学校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推送,使征兵宣传入脑入心。三是点线面结合,不仅要形成征兵宣传的高校全覆盖、辅导员全覆盖、学生全覆盖,而且要形成上级征兵主管部门—高校武装部—院系辅导员、班主任—学生的宣传线,以及针对有意愿的学生进行重点动员的点线面结合模式。四是探索有效的S2S(生带生)宣传模式。要组建以退伍大学生士兵为主体的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选树品学兼优的退役士兵为“征兵形象大使”,以学生身边人的身份现身说法,讲述精彩的士兵故事和多彩的军营生活,开展征兵宣传工作。

(二)完善政策驱动,形成动员合力。完善大学生征兵政策,一是与时俱进,持续完善。要保证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高校学生参军入伍的经济补偿标准持续提升,入伍大学生成长为职业军人的道路也应当适当拓宽,其他优待政策也要根据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不断完善。如退役后开展“互联网+”自主创业活动或者赴边疆艰苦地区工作的,应该给予更多政策扶持和奖励。二是要分类探索,精准驱动。征兵政策既要保证在全市范围内制定基本标准,又可以针对不同学校类型、不同性别、不同家庭的学生进行分类探索。如可以试行对农村家庭和独生子女家庭的大学生适当提高入伍经济补偿金额。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提高对于入伍大学生评奖评优及升学扶持的力度。三是,校地联动,形成合力。对于影响学生入伍的父母等近亲属,高校征兵工作部门往往力不从心,鞭长莫及。而学生家庭所在的社区、村委会等组织则可以协助高校完成动员工作。因此应当构建学校与地方的征兵联动机制,将此项工作成果作为考察基层组织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完善对于地方政府的相关奖励体系,促使地方把高校的事变成自己的事情做。地方政府也可以对有高校学生当兵的家庭给予社会保障优待政策,以形成学校与地方的强大合力。四是,加强监督,落实到位。政策措施,重在落实。各级征兵工作部门及高校各院系要进一步明确责任人,加强落实政策的严格责任制。要把全国、全北京市的原则性、方向性的规定量化细化,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和操作标准,不打折扣地将上级要求落实。要从上级单位、学校纪检监察、社会舆论等各个角度加强对高校征兵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确保高校征兵工作稳步向前推进,切实解决高校征兵难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史安平,等.高校征兵走向理性化[N].解放军报,2010-3-25,第006版.

[2]刘刚等.高校入伍大学生全程化培养探索[J].北京教育·德育,2015,04(709):51-52.

[3]刘素贞.大学生入伍的发展趋势及其德育价值探析[J].思想理论研究,2013,8:83.

[4]刘国耀,等.夏秋征兵进行时:校门连着营门[N].中国国防报,2013-6-24,第001版.

猜你喜欢

家长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做一名“粗糙的”家长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焦虑家长如何自救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家长请吃药Ⅱ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