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少教多学,多层导学”教学策略研究
2016-05-06吴赐梅
吴赐梅
摘 要: 学习方式变革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数学学习是指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学生应当主动学习,成为探索知识的构建者。“少教多学,多层导学”这一教学理念,主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少教多学 多层导学 教学策略
新课程最核心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高效课堂,就是要转变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观念,倡导倡导“少教多学,多层导学”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学有所得,教有所获)。
一、少教多学
“少教多学”所谓“少教”不是数量的减少,而是要求教师在较短时间内教给学生精要、好懂、有用的知识,在学生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点拨;“多学”是指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尽可能多一些时间思考、探索、发现。一言概之,“少教多学”就是要通过教师有意设计的“不教”,留给学生自己思考的时间和动手的空间,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得问题的答案,在思考与实践中不断总结学习经验,体验顿悟的喜悦,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指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提高教学效率,实现课堂效益最大化。
“少教多学”其核心就是坚定地相信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理论上讲,“少教多学”教学模式研究,科学规范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结构,为学生提供较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这一教学模式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真正通过改变教学方式提高小学教学质量。
二、分层导学
“分层导学”有两层含义:一是分层,二是导学。教师首先要通过调查和观察,采取测试、座谈等方法,根据班级内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水平、特长爱好及社会环境,将学生按照心理特点分层次,一般将每班学生隐性分成三层次:A层(学优生),这一层次的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生学习能力强;B层(中等生),基础和智力一般,学习比较自觉,但具有可发掘潜力;C层(学困生),智力或非智力因素相对较差,能力较弱,接受能力较弱不强。以上的分层并非是固定不变的,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随着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可以随时调整。在对学生主体分层后,以“异层同组”的方式安排学生的座位,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充分发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为每个学生创造整体发展的机会。给学生分层要经常调整,避免“标签效应”。分层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是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教师有针对性地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作业、分层指导学生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分层教学既要注重同一班级学生的共同特征,又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坚持以“生”定教,在课堂上兼顾每一位学生。
“导学”顾名思义就是引导学生学习,即在教师的引导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导学主要体现在课堂导学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上。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知识的抽象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一对矛盾,数学中的概念、公式、定律等都是抽象概括的结果,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学习难点。教师要善于归纳概括,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师注意从思维的方法、过程及广度和深度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并注意把握“导”的时机,掌握“导”的方法,才能达到优化数学教学的目的。此外,新课程倡导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使他们逐步由“学会”到“会学”,不断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三、“少教多学,多层导学”教学策略
教师课堂教学要既要少教多学又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必须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建构“少教多学,多层导学”课堂教学模式。
“少教多学,多层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的基础上,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系统化设计,这个模式是由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构成。课前教师要通过观察、检测、交流等形式,对学生的原有知识、能力及情感等方面经验有基础性的了解,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根据各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制定共同目标和相应的教学目标。譬如,以一年级上册《长短》为例:教学的共同目标是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经历比较事物长短的过程。A层相应的学习目标是掌握多种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学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与同伴进行有序合作交流的能力;B层学习目标是通过操作学会比较物体长短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能力,激发学生与同伴合作的意识;C层学习目标是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经历比较事物长短的过程,学会最简单的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激发学生与同伴合作的意识。
课堂教学主要由五个环节组成:出示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和自学要求,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学,教师巡视发现学生自学中的问题;学生汇报自学结果(学困生优先),教师组织学生指导纠正、讨论;学生完成当堂作业,教师当堂辅导。具体是先由教师创设情境、引出课题,有效的情境创设能唤醒学生已有学习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后,要指导学生自学,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独立看书或动手操作,要求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的时间内,自学相关内容,完成检测性的练习。安排自学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10~15分钟左右,要让学生充分地、独立地先学,并完成必要的思考题。思考题直接关系到学生自学的效果,不宜太多,不能大而空,要明确具体,富有启发性,便于学生理解新知识,并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自学指导中常有思考题,可选用。教师要巡视,搜集学生有哪些错误,并及时分类。
检测自学结果一般采用提问、板演、书面练习等手段,一般以板演为主,尽可能让学困生板演练习,最大限度地暴露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学生板演后要进行更正,首先要请学困生先更正,若没有发现、改正的错误,再依次让中等生、学优生更正,这样有利于促使每个学生都紧张地思维,学生更正时教师要耐心等待,不轻易表态,尽可能让大家畅所欲言,必要时让大家争论,讨论时要提倡“分层互动”模式,通过小组合作,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数学活动的乐趣。讨论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如没有问题,可以不讨论。
学生自学、检测例题后,就进入“教”的环节,教师的“教”应该是在学生学了以后,针对发现的问题而进行的,主要是解决学生自学中碰到的疑难问题,教师讲的内容应该是全班同学易混、易错、易漏点或是学生想不深、想不透、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寻找出规律,知其所以然,但凡学生自己看书能懂或者经过讨论能懂就不教。教师要把教学用在刀刃上,用在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上,真正实现少教多学。
课堂训练是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练习把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在练习中能及时暴露学生对新知识理解应用的不足。课堂作业设计要有代表性,分为必做题、选做题,教师还要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一些综合题或探索性问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课堂作业的时间不少于15分钟,必须在下课之前完成作业。课堂辅导则以分为主,合为辅,兼顾A、C优差两头,对C层次的学生课后尽可能进行面对面的辅导,努力为“差生”当堂达标创造条件。有些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由于时间关系,可以课外辅导。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它是儿童首次接触“面”的概念,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引导,课堂上多为学生提供自动手操作、自学自悟的机会,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以合作学习的方式验证研究结果,通过强化练习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总之,“少教多学,多层导学”教学策略,就是把学习建立在每个学生原有的基础上,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学有所得,真正实现课堂公平。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