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改中关于教师职称改革的探讨
2016-05-06李艳芬
李艳芬
摘 要: 高职教育生存与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当前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近年来对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当今教师评价体系重科研轻实践,文章以此为研究点,对此番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教改 教师职称改革
高职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师资队伍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刻不容缓。但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和高职教育改革当中,一些问题普遍存在,如教师职称评定,这关系到高职教师生态环境公平性和竞争性,因此需要进行探讨。
一、我国高职职称评定现状
1977年国家恢复职称评定,关于职称改革讨论没有间断,每个时期改革面临的问题迥异,历次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取得成效。目前,我国教师职称制度囊括四层级: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每一层级职责、地位、角色、权利与待遇等各方面呈级差分布。高职和普通高校的教师职称评定体系一脉相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高职职称制度弊端开始浮现并与现实情况产生矛盾。
二、高职职称评审现存问题
(一)职称评审机制缺乏针对性
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在实用性、针对性上均有侧重点,例如在生源、教学目标及方式、教材使用、课程设置、学生职业定位等方面,因此职称评审方针应有区别,但现行评审使用同一条件,主要体现在对科研水平的要求上,二者并没有采取不同评审条件。随着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教育环境的变化,高职教师职称评审机制水土不服开始逐步体现。
(二)侧重论文发表
以科研为核心是目前高职院校中争议最大的问题,不少教育领域的人士已经意识到这个现象存在的普遍性和严重性。经过长久发展,高职教师职称评审逐渐形成重科研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重业绩轻教学现象。教师把中心放到论文与科研中,轻视课堂甚至学生,忽略个人技能的提高,照本宣科。这是职称评定制度不完善带来的教育误解,这是评定标准分配不均带来的错误的利益追逐,是教育发展史上重要的缺失。
三、职称评审基本标准分析
(一)基本标准
在思想上,要拥护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忠诚教育,遵守师德规范。在知识水平上,要掌握教育教学基础理论知识,准确把握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吸收最新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并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在专业能力上,要具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及其他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具有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教学发展能力和育人能力。在业绩成果上,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主持并承担完成本专业科研项目;德育工作有成效;公开发表或出版本专业论文、论著。
(二)基本标准分析
从上述标准中我们可以得出明显结论,职称评审基本标准对于教师要求是综合化的,要求教师具备知识素养,具备学习能力,具备科研能力,具备道德情操,具备教育经验,具备教育成果,等等。在现实教师职称评审中,如教学教育能力等很多人文道德情操被忽略,而像论文发表这样的学术能力被过度放大。缺乏更详细量化的评审要求是造成这个现象其中的原因之一。相关教育改革部门应全力相互配合研讨制定新标准,把相对难以量化的要求通过适合举措表现出来,以免在评审过程中为求简便而有失公平。
四、关于职称评定实践能力方面的建议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教育既应该有高等教育特征又要突出实践性和职业性。但目前高职院校对教师评价体系基本照搬普通高校对教师教学行为进行评价,评价共同的内容,无法突出二者特点。重构更加合理的职称评价体系,增加教师实践型技能的权重。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考虑:
(一)社会能力与兼职
随着经济一体化发展,社会各界联系更密切。教师不提倡照本宣科,但实际社会专业知识缺乏让教师很难使课堂生动。教师工作之余到企、事业单位或生产服务一线从事课题研究或产品研发,为企业或社会提供技术服务。这种合作可以以脱产或不脱产形式进行。社会兼职参与能让教师丰富阅历人脉。在职称评定时可增加教师社会职务这块的权重。在政策上职称评审应对学历与技能兼备的教师给予鼓励。教育部早年已积极推进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出台方案督促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应全方位,大中小学也实施多年,但教师群中评价体系单一枯燥,分门别类不仔细,评价标准一把抓,各素质要求体现不均。教师实践能力的问题已提出多年,很多措施只是浮于字面,需要制定更人性化的标准督促实施。
(二)学生课堂评价
与高校相似,高职教师花费写论文的时间精力多于投入教学的,本末倒置,颠倒了教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本质。学生常反映,也许该老师学术能力强,但表达不生动甚至不清晰,传统古板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难以获取知识。学生普遍喜欢企业兼职教师,认为该类教师更能为他们带来实际专业知识,更符合社会和企业发展情况。
现普遍提倡生本教育,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课堂上如果不能以有效方式吸收知识,则是教育中的极大不利。高职教师如把精力过分集中于论文和学术而忽略学生知识目标、情感目标教育,则是违背宗旨的。
学生评价从未正式列入职称评审的条件当中,很多时候是象征性地归类于一些次要的评比条例中。教师是教学中的灵魂,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教学水平对学生有重要影响,因此,建立合理公平的学生评价制度,提高其在教师职称评比中的地位,会使教师深刻意识到教学的中心环节,而不再是追求个人的职称发展。
(三)职称名修改
现行高职院校教师职称与普通高校教师职称相似,主要以学术水平为评价基点,对于教师所应掌握专业技能操作水平与熟练程度并不能完全得到反映。这是职称改革的切入点,可引入平行职称概念,以学术和实践两类人才为主流基点,如讲师分为学术型教师和实践型讲师,副教授分为学术型副教授和实践型副教授,以此类推。在基础的学历和专业能力基础上分别个性化制定不同评审要求,同时注意两类型评审之间转换,以利于培养综合性教师人才。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在教育事业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着力并适当的高职改革尤其是高职教师职称改革,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体现教师队伍建设的公平性和竞争性,有助于形成高职教育百花齐放良好局面。必须在目前高职大环境下实事求是,摸索前进,探寻更合理的教师职称评价制度。
参考文献:
[1]叶芬梅.高校教师职称制度功能探讨:一个制度分析的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9).
[2]陈敏娜.我国职称改革的历史演进和现实问题探讨[J].华章,2013.
[3]扬富民.高职院校教师职称改革刍议[J].教育与职业,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