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课标Ⅰ卷人文地理命题特点及复习指要
2016-05-06张金树
张金树
恢复全国统一命题已经成为今后高考改革的一大趋势,与分省自主命题对比,全国卷的信息支撑、设问角度、答案组织等方面有较大的变化。本文对国家课标Ⅰ卷人文地理试题进行初步统计研究,提出人文地理的复习策略,从而为回归全国卷的省份提供研究思路和备考建议。
一、选择题统计分析
如表一和表二,从考点分布和考点呈现方式进行统计分析可知,四年来选择题的命题呈现以下几大特点:
1.围绕主干知识考查,不求考点的覆盖面,没有明显的考点变化趋势,不回避知识点的重复考察,主要以人口、交通、农业等为核心考点。
2.考查范围以《必修1》、《必修2》两个模块为主,其中《必修2》所占分值不稳定,总体比《必修1》分值低。
3.区域地理不单独考查,会融合《必修2》作为试题载体之一。
4.图表较多,以常规图为主,统计类图表出现频率较高,甚至需要适当的计算或推算。
5.试题取材多样化,总体难度适中,个别计算类的难度较大。
二、综合题统计分析
如表三和表四,从考点分布和考察区域及考点分值模块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可知,四年来高考综合题命题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两道综合题中有一题必考人文地理相关知识及能力,每道题设3-4问,22或24分,没有固定。
2.人文地理以世界地理为主,属于小尺度或中尺度区域即大比例尺区域,区域明确给出,区域辨认不再成为考查指标。
3.综合题以一个“地理主题”作为主线,围绕现象、分布、原因、利弊、影响、措施等设问,并以逻辑思维为设计链条对该主题进行渐进和深层次的挖掘,考查对地理问题的探究,体现能力、立意和四大考核目标和要求。
4.思辨性的题目成为必考题,突出《考试大纲》中“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这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5.结合地理热点并通过“新材料、新情境”命制试题,图像信息简洁,体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课改理念,考查学生对解决实际地理问题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三、高考真题分析
以2015年全国Ⅰ卷的综合题36题为例(题略),该题以“现象原因-产业原因-产业影响-产业探究”作为问题链,围绕“卤虫”这一主题并通过新情境考查学生的四项基本综合能力,设问呈现小切口的探究,侧重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四、一轮复习策略
1.研读课标和考纲,加强主干知识复习,构建知识体系与能力要求。可从以下四点着手:
(1)构建知识体系,以课标或考试大纲的核心知识为主干知识,以考纲中的考点(表五的三级目录)为主干知识的细化。
(2)构建能力要求以课标中的“能力条件和能力要求”为依据(表五的二级目录),结合考纲的四项能力进行能力转化。
(3)主干知识体系之间通过可持续发展作为主线连接起来。
(4)知识能力转化为试题设问的行为动词:分析、简述、阐释等。
表五 《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与《课程标准》的层次要求比对
要特别注意的是,《考试大纲》是以核心知识和知识的细化为主要特征的,而《课程标准》则是以“能力条件+能力要求+核心知识”为主要特征的,两者应相辅相成、有机融合。
2.精选试题,提高复习的有效度,避免过度和无效复习,教学中结合案例,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和探究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3.改造非全国1卷的高考题和质检题,以适应全国卷的题型和设问要求。
4.注意典型区域的选择,更要注意非典型区域的选择。
5.建立知识模型,更要引导学生结合题目信息灵活运用知识模型,学会破模,可在复习中通过情景变换或设问变化进行训练,逐渐形成科学的地理素养。
6.一些学生缺乏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因此在地理复习中要不断强化学生和老师的问题意识,以适应全国卷的设问要求。
参考文献:
[1]孟寒冬.2009年-2011年新课标文综卷人文地理试题的“能力立意”分析.教育硕士论文,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