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都市电影对“本地人”观照的缺失
2016-05-06吴波
[摘要]国产都市电影对中国的全球化、城市化水平做出了及时生动的描摹,而且还丰富了中国电影类型,增加了气势恢宏的都市场景,满足了观众对于城市的设想。但是由于许多国内都市影片立足于全世界,没有明显的中国特征,商品消费文化和都市生活情境展示的全球化等,致使这些影片对于中国特色的景观和生活气息关注较少,形构和显影了中国都市电影对于社会现实的悬浮和虚与委蛇。
[关键词]跨文化;都市电影;本土化叙事
在光鲜亮丽的票房数据背后,都市电影与社会生活及观众之间的隔膜并未改善,影片主题和思想显得较为空洞。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影片对于国内文化关注度不够和本地叙事的缺乏,取而代之的是对深刻但不完全介入全球化进程的中国都市中全球性景观的大规模、密集呈现。
一、对全球的展现与对本土观照的缺失
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让世界显得越来越小,越来越近,更多的人也愿意加入全球化的趋势当中。人们现在生活的城市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空间,这些变化得益于旅行者、逃荒者、外来务工人员、移民、大学生等群体,这些不断流动着的人口构成了这个不断流动着的世界,并且能够给当地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等方方面面带来巨大影响。但是,并不是任何人都拥有相同的流动权利,假如后现代主义商品交换社会并没有改变阶层的本质,那么其仍然会在社会中出现不同的阶级,在消费社会区分阶级层次主要看其流动性,或者说是其能够自由流动的能力。
世界在不断融合的过程中必然会呈现一些不均衡的现象,有些人能够适应这个进程而变得成功,而有些人没有做好准备,却变得越来越向边缘发展。在中国城市里面存在着许多全球化的成功人士,另一些人则被定为本地人,而如今的城市生活由身处上层社会的全球化人士掌控,这个规则能够给精英人士一个良好的环境,对于不适应这种生活的本地人来说就很难幸福地生活了。从最近拍摄的一些都市电影来分析,电影将过多的镜头和关注给了那些适应全球化的“成功”人士,展现他们积极的生活状态和情感故事,但是对于“不成功”的本土人士却呈现忽视和关注较少的状态。
例如,在2012年上映的影片《纽约客@上海》就能够很鲜明地展现这个事实。即便影片将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上海,想要通过如今国内最具全球化的城市展现中国的进步,但是电影的男主角山姆却不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而是一个海外华人,他的生活和行为方式都极具美国特色,他一口流利的英语,根本不懂中文。从主人公的情感归宿也可以发现电影对于本地人关注不够,山姆最终没有选择本土人士助手芳芳作为他的妻子,而是同一位美国女士结合。山姆的抉择其实代表了一种文化思维,没有赶上全球化进程的本土人士不是电影创作者关心的人群,也不是全球化人士们的选择。山姆、美国人和其他适应全球化的人在上海这座城市幸福地生活着,他们拥有自己成功的事业和爱情,但是对于芳芳等本地人士来说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与上述电影类似,影片《我愿意》的男主人公是某跨国公司的董事长,女主人公微微则是著名设计公司艺术总经理,男配角也是从美国归来的金融奇才。影片《亲密敌人》的男女主角都是某跨国集团的高级管理者。影片《窈窕绅士》的女主人公是来自于香港并在内地开展自己事业的精英人才,女主角展现的纯正美国英语和着装、行为方式散发出的众多美国元素都在时刻告诉观众,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全球化精英。当然还有众多都市电影的主要角色设置都能够体现上述特征,这些人物一般具有海外背景或者行为方式都极其世界化,他们基本都是收入很高、名校毕业、大公司领导,日常穿着和行为方式上也是充满着国际气息。不仅如此,这些人的行动范围也是遍布全世界,《我愿意》中男主角的求婚现场设定在欧洲浪漫之都巴黎;电影版《北京爱情故事》的一个小故事里面,
梁家辉和刘嘉玲扮演的男女主角相约去希腊海岛超级别墅酒店“私会”,以纪念他们婚姻20周年。电影中,这些精英人士随意地穿行于世界的各个名胜古迹,对于他们来说世界的距离无比渺小,空间不再是束缚,跨越国家和海洋只不过是眨眼之间的事情。
除了主要角色“不待见”本地化人物外,影片中的场景和次要角色也会特别看重那些高鼻梁、蓝眼睛的外籍人士,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更加极端的是有的反映国内城市的影片直接选取其他国家电影的片段,让人感觉眼前的这座城市不是来自中国,而是属于美国或者欧洲的某个大都市。例如,在影片《一夜惊喜》里面,女主人公的生日聚会就让人搞不清楚这到底是在中国还是美国,经典的英文背景音乐,各种肤色的人都作为客人被邀请过来,他们都用流利的英文交流。
二、城市主体性的缺失
当前的中国都市题材电影对于本地叙事关注不够的现象还表现在许多电影都试图摆脱城市地域空间。去除城市所在的地区就是指抛弃电影所在区域人文特质和地区特色。具体到电影中体现出来的是所表现的没有明显地域特点的场景。
这些电影将大部分剧情场景设置在没有地域特点的空间,这些区域包括大城市中的高级写字楼、高端人士进出的高档公寓或别墅区、人头攒动的商业广场或购物街、极致奢华的高端酒店、激情澎湃的夜店、舞厅等,这些聚集了全球的流行化趋势的场所都是当前都市题材影片喜欢选取的场景。影片《北京爱情故事》的开端,观众随着男主人公驾驶的超级跑车在北京的夜晚飞驰,镜头对准了北京的购物广场和商业中心,缺少北京的人文景观。
国内都市类影片还经常会出现从高楼上往下俯视整个城市的夜晚镜头,黑暗的夜空使得城市中的光线异常鲜亮,道路上奔驰着的车辆灯光、高楼包裹着的五彩霓虹等场景都无法让人辨别身处的城市。在影片《我愿意》里面的两个极具代表性的镜头很能说明问题,可能是出于商业广告的考量,电影分别给了两个高档小区的名字特写镜头,发生在北京的故事里面却出现了福建的小区名称,可以说是电影创作者使用了蒙太奇的手法,但是也从侧面上说明了现在中国城市全球化和国际化发展的进程中出现了同质化的现象,各个城市之间相互学习、复制让区域的概念正在逐渐消除,人们生活在这座城市却无法分辨出自己到底身处何地。
三、对城市现实生活书写的缺失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以商品消费为主的社会运行方式成为主流,人们的这种生活状态也被广泛地融入都市题材电影之中。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等人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这种发展趋势用现代化的手段扩展可以说是经济活动,但是它并不只是经济活动那么简单,还包含很多社会、阶层和政治等因素。因此,全球化对于这个世界来说,是一个全面开展、复杂推进的过程,它不仅需要经济手段的驱动,还需要政治等因素的帮助。世界全球化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国家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并存,各个地区之间所处的地位也在随时改变,并且这种变化也在颠覆着人们的生活。
从某种层面来看,全球化进程的实际中心是在美国,它更多体现的是美国的利益和他们设定的规则,这样的准则由于强烈的个体意识受到大多数人的推崇,也因为商业手段的推动而迅速扩展,同时它结合了各种传播平台被人们广泛熟知并认可,并且它还在不断地向世界的各个角落延伸。从政治角度来讲,资本主义思想和意识传播其实就是以商品消费主义为媒介的,社会经济落后的地区受到资本主义入侵后会在各种商品规则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下迅速瓦解。
纵观多部都市题材电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都是花钱如流水的消费观念,豪华车辆、名牌服装、名牌包包和知名手表等都可以随意地刷卡购买。影片《窈窕绅士》里面来自农村的暴发户想方设法改变自己土里土气的形象,以获得追求超级名模的资本,踏上改变自己的道路。他找来了来自香港的公关公司来给自己进行全方位策划,公司也给他进行了由外向里的包装:不仅转变他的穿着风格,还改变了他使用的汽车品牌,戒烟,改变喝酒类型,口头语也从粗糙的乡村话变成了“谢谢”“你好”“请”等文明用语,并且还敦促他学习英语,进行绅士运动,听复古歌剧,看名人画展等,包含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终将他从一个乡土气息十足的土豪变成了彬彬有礼的绅士。从电影对于这个土豪的绅士养成过程的展示可以发现,这些培训和调教都是以西方的绅士为模板进行的,而传统文化对于个人修养的观点几乎没有涉及。在这样的影片刻画方式下,所有的城市生活都是一样的,那些在商品消费文化驱动下发展的大都市都是相同的发展模式。
都市影片更多的是展现在全球化过程中人们所过着的安逸生活以及这个城市精彩的方面,但是繁荣的背后却遮盖了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者说这些影片在刻意地回避这些问题。实际上电影中的城市是一个脱离了现实的都市,原本占这个城市绝大多数的本地人士由于没有更多地体现全球化而被摄像机忽视。真实的中国城市,各个城市之间的发展是非常不平衡的,那些国家重点发展的城市或者地理位置优越的城市发展迅速,没有区位或者其他优势的地区就相对落后,导致各个城市之间的差别还是非常大的,就连一个城市之内贫富差距和区位差距也是非常大的。就像社会学家史密斯谈到的那样,城市人波动的数据看似是冰冷的数字,但是却蕴含了许许多多人的悲欢离合,很多人因此而大富大贵,过上了上流社会富足的生活,很多人却整天在绝望和痛苦之中挣扎,城市里面有很多人生活在高档的社区和公寓,到高级场所消费,但是还有更多的人生活在棚户区和贫民聚居区之中。更加应该关注的是,处在贫民区的人们往往生活在高级场所人们的阴影之中。
在这样的城市现实面前,都市题材电影不能只是单单展示城市美好、光鲜的一面,还应该更多地关注处在城市另一头的人们的生活状态,更加全面地记录中国的全球化进程和现代化发展过程。
四、结语
国内都市题材影片更多地展示了中国融入世界和发展自己过程中闪亮的一面,但是这种展示显得过于片面,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于城市生活的向往和想象。这些都市影片中展现的城市一般都是来自于电影创作者的理想,不管是立足于全球化的精英,还是空间场所的去地域化,或者是商品消费主义的盛行,这些都是近似于真实的理想生活方式。受到全球化经济及思想的挤压,代表中国本土文化和生活的个体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这些都在电影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电影中经济和意识都处于劣势的本地人身处极其繁华和奢靡的全球化场所显得那么不协调。产生这种现象的关键因素之一是资本的助推。资本是资本主义扩散的利器,在它的影响下自然电影中会有意无意地注入更多的全球化元素,电影的思路和叙事方法也必然会将这些资本的思维方式融入其中,因此那些跟全球化不相符的非资本景观就很难在电影里呈现了。此外,电影制作人本身也比较缺乏对于都市生活全方位的体验和决心,致使这些作品缺乏对于本土化的观照。法国著名学者米歇尔·德·塞尔托将观看城市的角度分为两类,一类是“观察者”,一类是“步行者”,“观察者”站在城市的最高处俯视整座城市,这个时候城市就像一幅画展现在人的眼前,纷繁复杂的城市全都被简单和平面化处理了,换句话说,这样的处理方式就是对于现实生活的虚化。对于后者来说,他深入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体验这个城市的每一处生活,这才是一个电影创作者或者艺术家应该扮演的角色、应该具备的视角,只有这样才能拍摄出反映城市现状的经典影片。
[基金项目] 本文系陕西咸阳师范学院2010年校级教育科研项目“结构主义理论视野下的唐寅诗歌研究”(项目编号:10XSYK325)。
[参考文献]
[1] 聂伟.当代都市电影与民间欲望漂流:王小帅论[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
[2] 王群.面对现代文明的思考──新时期都市电影创作探讨[J].当代电影,1999(05).
[3] 李道新.都市功能的转换与电影生态的变迁——以北京影业为中心的历史、文化研究[J].文艺研究,2008(03).
[4] 许迪声.个体与集体:中国都市电影创作元素分析[J].当代电影,2009(12).
[5] 楚卫华.叙事的创造与受众的接受——论中国都市电影的叙事特质[J].唐都学刊,2004(02).
[作者简介] 吴波(1979—),女,辽宁铁岭人,硕士,咸阳师范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