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黑帮电影的暴力美学与死亡主题

2016-05-06孙学章

电影文学 2016年8期
关键词:暴力美学日本

[摘要]“暴力美学”是以后工业社会的多元化特点为土壤产生的,因地域文化背景差异而呈现出多元化的风格样式和精神内涵。这一美学概念将暴力作为审美焦点。而现代电影正是承载暴力美学的重要审美客体。在“菊与刀”的民族文化传统影响下,日本的黑帮电影中所表现出来的暴力美学与死亡主题,在众多的黑帮电影中显得更为特色鲜明而耐人寻味。文章从文化来源、表现形式和道德评价三个方面来简要分析日本黑帮电影中的暴力美学与死亡主题。

[关键词]黑帮电影;日本;暴力美学;死亡主题

“暴力美学”原指起源于美国,在日本、中国香港发展成熟的一种电影艺术趣味和形式。通俗地说,就是将暴力的动作场面仪式化。[1]顾名思义,这一美学概念将暴力作为审美焦点。而现代电影正是承载暴力美学的重要审美客体。暴力在其中,既是形式,也是内容。对于观众来说,电影中的暴力既能够带给他们快感体验,也为其提供了审视个体生存的一个独特角度。这是暴力美学存在的两个基础。

暴力美学这种审美形式在许多电影作品中都有所表现。它往往与死亡、杀戮、血腥和恐怖等关键词密不可分。电影创作者通过艺术化的手法,赋予这些黑色元素审美价值。由于“暴力美学”是以后工业社会的多元化特点为土壤产生的,自然而然地也因不同国家或地域的文化背景差异而呈现出多元化的风格样式和精神内涵。而在“菊与刀”的民族文化传统影响下,日本的黑帮电影中所表现出来的暴力美学与死亡主题,在众多的黑帮电影中显得更为特色鲜明而耐人寻味。文章从文化来源、表现形式和道德评价三个方面来简要分析日本黑帮电影中的暴力美学与死亡主题。

一、日本黑帮电影中暴力美学与死亡主题的文化来源

黑帮这种犯罪组织,由于其组织、运行以及处理方式的手段往往超越了法律范围而为世界上绝大多数政府所不容,历史上真正的黑帮也的确作恶多端、声名狼藉。但是黑帮又确实是现实生活中不可回避的一种社会现象,其存在是社会矛盾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的体现。日本是世界上唯一承认黑社会合法的国家,黑社会中的暴力、走私、毒品、性产业等内容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日本人的现实生活,因此反映这类内容的黑帮电影就成为日本电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黑帮(Yakuza)这个词来自于日本的一种类似于“黑杰克”(Black Jack)的赌博游戏——OichoKabu;不同的是,“黑杰克”的最大点数为21点,而OichoKabu这种纸牌游戏的最大点数是19点。8、9、3这三个数字之和是20,在Oicho-Kabu游戏中就是无用的或最小的点数,由此引申而来的黑帮(Yakuza)在字面上就是“对社会无用的废物”之意;或有另一种解释认为黑帮并不是对社会无用的人,而是无论如何都不适应这个社会的人,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日本的电影人很好地将个人感悟和审美诉求灌注到这类特殊人群中,用他们的砍伐杀戮、快意恩仇来呈现属于这个民族的暴力美学和死亡主题——这种暴力美学根源于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同时也是特定社会环境催生出来的一朵奇葩。

首先,日本文化“菊与刀”的双重性是日本电影暴力美学和死亡主题的文化根源。[2]“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代表着日本传统文化中坚忍不拔、奋斗不息的顽强上进的民族精神;“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其中隐含着尖锐、冷酷、残忍和血腥的意味。日本人在菊与刀的双重作用下展现出的是粗粝与温润、英勇与胆怯、自卑与自傲、忠诚与叛变的矛盾性格。在这种双重矛盾的文化性格影响下,人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沉郁而压抑,需要一个发泄的突破口借以排解。尤其是武士道文化的作用,使得日本人民对于死亡的认识显得与众不同,反映在电影这种艺术形式中,就形成了日本黑帮电影中独特的暴力美学和死亡主题。如,北野武的《极恶非道》中,死亡与暴力随处可见。片中,当黑帮斗争的战火燃烧到了池元组内部时,任人摆布的棋子大友成为第三个断指的人。因为他奉上级的命令清除掉了村濑组的势力之后,又被迫对自己的上级池元动手,以至于得罪了村濑组与池元组双方的人。最终无处可去的大友选择了被木村捅死。大规模的清洗开始后,这群黑帮成员彻底暴露出了他们无情无义、无恶不作的嘴脸,头目们不断欺骗与利用他人,在谈笑间就决定了下属的人头落地。

其次,日本人独特的教育理念也对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产生影响。在日本,婴儿有足够的自由和快乐,但是等到孩子十岁的时候,就要开始学习“对名分的信义”。与此相对的,一旦成长为成年人,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就会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各种约束,他们的精神会高度紧张,承担着沉重的压力。尤其是在日本的经济发展几乎陷入停滞状态,某些个别行业甚至出现萧条景象时,承受巨大压力的民众在心理上需要寻找一个发泄的突破口来宣泄内心的困惑、惶恐和紧张压迫。此时,暴力电影的艺术趣味就恰恰反映了人的心理在扭曲状态下是如何通过违抗社会现有秩序、发泄私愤或攫取个人利益的。正因如此,只要影片中的暴力者没有突破人性的底线,观众大多可以认可甚至同情暴力者。

二、日本黑帮电影中暴力美学与死亡主题的表现形式

暴力美学在东西方电影中的表现形式和方法各不相同。中国特有的武侠文化、日本的武士道文化与美国的牛仔文化都是孕育这种形式美感的肥沃土壤,但是由于审查机制与民族性格的制约,中国在暴力美学上的开掘显然没有日本人执著。基于各自文化认知的不同,东方黑帮电影表现出对暴力的更高层面的推崇,真正把暴力演化为美学追求。尤其是日本黑帮电影,其对暴力的表现方式常常更为严肃,气氛更为沉重,情绪更为紧张压抑,表达的主题更为发人深省。

日本黑帮电影对嗜血的暴力美学追求尤为强烈,更注重在暴力之上的美感表达。谈到日本黑帮电影,不得不提到导演深作欣二。深作欣二出生于1930年,其电影创作风格深受黑泽明电影中的嗜血风格影响,被誉为“日本的暴力电影宗师”,几乎每部影片都会不同程度地涉及血腥杀戮。[3]他的《无仁义的战争》是日本黑帮电影的一部代表性经典作品。电影以广岛黑帮之间的权益更迭为大背景。拉开影片帷幕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后的巨大蘑菇云。影片以纪录片资料的形式为开端,既交代了叙事背景,也为影片的暴力书写埋下了伏笔。影片以二战老兵广野昭三为主人公,其中充斥了背叛、死亡与暴力。电影以广野昭三的命运沉浮与抗争,透视日本黑帮的生存状态。影片带有浓郁的纪实风格,其中充斥着无意义的暴力行为,一经推出立即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也成为后来所谓“暴力美学”电影的滥觞,有人甚至将其称为“The Godfatherin Hiroshima”(广岛的《教父》)。这部影片因得到广泛的关注,此后接连拍摄了四部续集,暴力始终是其诉诸的焦点,在促进了日本黑帮电影类型化的同时,也催生了日本电影风格独特的暴力美学。

日本黑帮电影对于暴力和死亡的态度十分严肃沉重。深作欣二在70岁高龄时拍摄的影片《大逃杀》,讲述的是在未来世界,为执行一项新的教育法案,某中学三年级的学生被遣送到一个荒凉小岛进行“杀戮游戏”的故事:42名学生被困孤岛,互相残杀,直到只剩下最后一名学生为止。该影片不只是一幅丑陋人性的讽刺画,更影射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的社会状况和处境,在无情的斗争杀戮中,拷问未来的抉择和出路。

以影片中突如其来的暴力场面和干净利落的死亡而闻名的北野武,在影片《大佬》中制造了筷子穿鼻、剖腹等血腥场面,给观众以强烈的感官刺激,而众人排成“死”字的画面,更是使整部影片气氛更加凝重,情感基调更为沉重压抑。在北野武的很多影片中,暴力不仅是为了渲染气氛,也不仅是将情节推向高潮的手段,暴力本身便是一种活的角色,是表现的核心,其背后蕴含着生与死的严肃命题。它彰显了北野武黑帮电影对于死亡主题的深入思考。

三、日本黑帮电影中暴力美学与死亡主题的道德评价

黑帮电影因其自身携带的暴力色彩和灰暗基调,最初是饱受争议而不被主流评价系统所接受的。民众曾一度认为,黑帮电影中的暴力色彩会给青少年树立错误的道德评判标准,对社会带来不利影响。诚然,在大多数情况下,暴力行为是不具备合法性和合理性的,黑帮电影对此给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他们往往并不努力将暴力“合理化”,而是尽量将其“美化”,从而弱化观众对黑帮电影中关于暴力、死亡及其所带来的痛苦、恐怖等体验的消极感受。

此外,日本较早的黑帮电影里,还有着一种对于反抗主题以及传统行侠精神、家族制度的强调,发展到后期则更多的是在某种程度上悬置了在道德观与民族精神上的道德判断,转而突出地体现阴郁、沉闷、暴力血腥和压抑的精神主题。在电影《极恶非道》中,绝大多数的人都从赤裸裸的物欲出发来思考和行事,他们或阴险毒辣,或凶狠鲁莽,因而导演北野武也并没有对他们抱有同情之心,而刻意给他们安排“有情有义”的结局。绝大部分的人都没有对自己命运的掌控能力,剧中黑帮角色一个又一个地死去。最后勉强称得上得到善终的是大友组的技术型新人才“干部”石原,他连升三级,成为头目的跟班;而其他抛弃了传统仁义、只追求冤冤相报的人只能成为屠戮斗争中的牺牲品。

最后,“暴力美学”电影最突出的特点是强调暴力的表现形式,而非暴力的内容。这样便使电影在很大层面上脱离了日常生活,而获得了符号性和仪式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暴力电影的消极社会效应,而将观众导向对生命、人性欲望和死亡的认知中来。因此,日本的黑帮电影虽然在形式上对观众的接受能力是一种挑战,但它对暴力的态度却又是极为“克制”的,它既不表达对暴力的崇拜,也没有鲜明的道德立场。它仅仅展现暴力,其他则交给观众去判定。如,北野武在《花火》中对警察西佳敬的所作所为并没有给予道德上的评价,而观众却可以深深地理解这个老警察使用暴力的无奈。[4]影片中经常有大段的沉默,演员的台词也极少,这正是北野武刻意减少对剧中人物评价的手段。片中的人物对白也更具分量,其中一段堀部与西佳敬的海边对话堪称经典,观众可以充分体会到西佳敬的心境。

堀部:“我妈说,我应该去找点爱好,如茶道之类的,她想让我加入一个诗歌会。”

西佳敬:“这是她的主意?”

“我只知道工作。既然我住到海边,我应该试着去绘画,但我从来没有画出来过,我不知道从何开始,并且材料并不便宜。”(二人对视一眼)

“……别误会我,不是你的错。”

妻子的重病、儿子的夭折以及执行任务时或牺牲或残疾的同事,这一切都促使西佳敬从温和善良的警察变成以暴制暴的暴力分子。虽然北野武对西佳敬有着充分的同情,但对这样一个为世俗社会所不容的人,北野武也无法为其找到出路。影片结尾的枪声,是西佳敬自我的决断,也带给观众深深的震撼。北野武在这里隐去了导演对剧中人物的评价,而带给观众的却是无尽的反思。

由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暴力美学作为电影艺术的一种审美追求,在许多电影,特别是黑帮类型片中,都有所展现。日本黑帮电影的暴力美学和死亡主题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渊源,[5]它们与西方国家乃至亚洲其他国家的黑帮电影在表现方式上存在差异,具有自身独立的道德评价标准和价值体系。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4年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课题“中原经济区建设框架下河南高校外语教育研究”(项目批准编号:142400411033)。

[参考文献]

[1] 张蜀津.论“暴力美学”的本质与美学意味[J].当代电影,2010(10).

[2] 洪帆.从传统到现代——任侠黑帮电影中的日本文化精神[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2(05).

[3] 张炜.灵魂的冲撞——电影暴力美学的启示[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5(01).

[4] 康宁.蓝色温情下的暴力——评日本影片《花火》[J].世界电影,2007(04).

[5] 郝建.“暴力美学”的形式感营造及其心理机制和社会认识[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04).

[作者简介] 孙学章(1966—),男,河南驻马店人,硕士,黄河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日本文学及日语语言学。

猜你喜欢

暴力美学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黄金时代》日本版
美哭了的日本点心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日本访学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