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救援

2016-05-06徐天宝高文静

北京文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巷道矿工钻孔

徐天宝+高文静

这是生命的胜利,更是国家意志的胜利——不放弃,不抛弃。在这场与死神赛跑、与命运较量的生死大救援中,全国各地的救援专家、救援队伍、救援装备,以及各种后勤保障力量,在第一时间迅速集结;经历了数不清的救援方案调整,经过了无数次希望和失望的煎熬, 终于创造了世界矿山救援史上的又一个奇迹。

2016年1月29日21点21分。山东省平邑县。

这是一个注定要载入世界矿难救援历史的时刻。

因矿难被埋36天的矿工赵治诚,从220米深的井下第一个成功升井,现场救援人员和媒体记者的欢呼声盖过了机器的轰鸣声,现场几乎所有的人都忍不住泪流满面。

随后,21点49分,22点21分,22时49分,第二、第三、第四名遇险矿工,也全部陆续安全升井。经早就候在现场的医生初步检查,4名矿工生命体征和精神状态基本稳定,被送往医院作进一步检查治疗。36天,创造了我国矿难救援的最长时间纪录,也是我国首次、世界第三例成功实现大口径钻孔救援。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救援指导组组长、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以下简称国家救援中心)副主任高广伟的话说,此次救援与美国、智利的大口径钻孔救援相比,情况更复杂,难度更大,风险更高,在我国矿山救援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不放弃,不抛弃。不惜代价,不计成本。因为对生命高于一切的敬畏与诠释,因为对生命至上的国家层面意义上的救援部署,在这场与死神赛跑、与命运较量的生死大救援中,全国各地的救援专家、救援队伍、救援装备,以及各种后勤保障力量,在第一时间迅速集结;经历了数不清的救援方案调整,经过了无数次希望和失望的煎熬, 终于创造了世界矿山救援史上的又一个奇迹。这是生命的胜利,更是国家意志的胜利。

1.第一天:“生命高于一切!”不是口号,而是命令。

2015年12月25日08时12分,中国地震台网发布消息:12月25日07时56分在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北纬35.5度,东经117.7度)发生4.0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随后,临沂市平邑县新闻中心官方微博通报:7时56分,平邑县保太镇玉荣商贸有限公司石膏矿,因邻近的废弃石膏矿采空区塌陷引发坍塌,4人自救升井,25人被困井下……

矿难的发生,使这个鲁南小镇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在随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平邑救援”甚至成为网络上的一个搜索热词。

一场与时间赛跑、与死神争夺的国家救援行动,迅速启动——

事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对救援工作高度重视。张高丽、马凯、杨晶、王勇等中央领导分别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制定科学方案,千方百计全力抢救被困人员,严防发生次生灾害,保持社会稳定。

在接到事故报告后,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党组书记、局长杨焕宁,立即安排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徐绍川率工作组赶赴现场,协调指导抢险救援工作。在救援攻坚的1月13日,杨焕宁赶赴平邑事故现场指导救援工作。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主任孙华山多次打电话了解情况,提出具体要求。以国家救援中心副主任高广伟为组长的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救援指导组的8名同志一直坚守在救援现场,全力协助地方政府开展救援工作。

在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省长郭树清、省委秘书长于晓明、副省长张务锋第一时间赶赴现场部署救援工作,明确要求“采取一切措施,想尽一切办法,最大限度地按照制定的方案抓紧组织抢救,千方百计把矿工兄弟救上来”。以山东省副省长张务锋为总指挥、临沂市长张术平为副总指挥的现场救援指挥部迅速成立,负责统一组织指挥救援工作。

灾情就是命令!全国各地的专业救援队伍第一时间迅速向山东省平邑县集结。

距离事故矿井不远的山东黄金集团归来庄矿救援人员,9时接到求助,10:08到达。

驻地在临沂的山东省地矿局第七地质大队救援人员,9时接到求助,10时许到达。

12时50分,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火速驰骋,山东能源临矿集团、枣矿集团的救护队几乎同时从济宁、枣庄赶到了事故现场,成为事故发生后第一批赶到的国家专业救护队伍。

兖矿集团救护大队12时20分接到国家救援中心的召请后,15时,兖矿集团救护大队总工程师宋先明即带领技术装备科5人,驾驶卫星通信车率先到达事故矿井,与国家局调度平台取得联系,将救援现场实时画面清晰、稳定地传输到国家局。

22时40分,兖矿集团副总经理、安监局长李佃平,副总工程师王振平,兖矿救护大队大队长张军义,以及兖矿集团东滩煤矿掘进队,共85人的救援队伍到达事故救援现场。为本次救援,兖矿集团共动用卫星通信车1辆、装备车1辆、指挥车3辆、矿山救护车3辆、其他车辆3辆,共11辆车,以及井下快速成套支护装备40件、破拆装备8套、生命探测仪1套、蛇眼探测仪1套、气体检测仪20台等装备。

以下是各路专业救援队伍接警与到达时间——

临矿集团救护队23名指战员,25日10∶25接警,12∶50到达。

枣矿集团救护队22名指战员,25日10∶39接警,12∶50到达。

淄矿集团救护队25名指战员,25日19∶30接警,23∶30到达。

龙矿集团救护队22名指战员,25日20∶40接警,26日凌晨3∶45到达。

新矿集团救援施工队92人,26日6∶00接警,9∶30到达。

肥矿集团救援施工队21名指战员,2016年1月2日10∶40接警,14∶30到达。

26日20时50分,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第二勘探队抵达救援现场。

27日凌晨2点,国家矿山应急救援淮南队52人,星夜兼程9个小时到达现场。

28日,山东省地矿局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救援队抵达现场。

30日,北京中煤大地公司救援队32人,到达救援现场。

……

与此同时,国家矿山救援开滦队、山西省煤炭地质局救援队、胜利油田救援队、三一重工救援队、奥德燃气救援队等社会各方救援力量,按照救援指挥部的要求,先后抵达救援现场。

同时,应国家救援中心的召请,来自国土资源部、中国安科院、中国建材集团和山东省内有关单位的水文、安全工程、地质、采矿、通风、机电等方面的专家30人和专程从德国赶来的两名钻探专家共同赶赴事故现场,保障国家矿山应急救援淮南队大口径钻机安全顺利作业。

据统计,事发当日,现场救援力量达500多人。随着救援的推进,现场救援人员最多时每天近千人,其中专业救援人员和机电专家480余人,山东省军区、武警山东总队官兵和公安、消防干警约300人,医护人员90余人,通信、电力等保障人员50余人。整个救援行动期间,救援指挥部累计调集360立方木料、1130米无缝钢管和波纹钢管、50万公升柴油、60多顶帐篷、近2000件棉大衣等物资,全方位搞好被困矿工幸存者和救援人员的工作和生活保障。

国家救援中心副主任高广伟介绍, 为保障救援工作顺利进行,救援指挥部累计从全国各地调集一流矿山救援设备600余台(套),设备水平为全国历次矿山事故救援最先进的。为使救援方案更加科学,现场救援指挥部又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宋振骐加入专家队伍。1月3日晚,宋振骐抵达事故现场即投入工作。1月4日上午,宋振骐到地面勘察情况,与其他专家共同研究修订相关救援方案。

2.为生命接力

灾害远比预想的严重。

当枣矿集团的救援车驶近事故矿井时,展现在救援队员眼前的是,拱起的道路、垮塌的围墙、开裂的房屋,大批群众纷纷躲避在空旷地带,而且愈靠近矿井,毁坏愈严重。车窗外景象触目惊心,车内一时鸦雀无声!

采空区,是指地下矿山开采矿石后留下的空洞。近年来,我国各地都在强化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要求企业对危险采空区进行监测、回填,对采空区稳定性进行评价。据了解,平邑县为矿产资源大县,石膏矿是其经济支柱之一。过去几年,石膏开采让平邑县地下形成了79.2公顷的采空区,成为潜在的塌陷区。事发的玉荣石膏矿曾被列为地质灾害防范重点,2015年10月23日已停止采矿作业。事发时,29名矿工下井的目的是开展井下隐患的整改和巷道检修,没想到却遭遇意外。

新华社记者郭绪雷12月27日曾跟随救援人员下到矿井中。他说,井下巷道绝大部分已经变形,冒落的土石在巷道里形成了一个个小山坡,很多地方只能跪着、爬着向前挪;巷道顶部到处能看到明显的裂缝和摇摇欲坠的石块,行进过程中不时能听到岩石开裂和掉落的声音。由于空间狭小、救援人员操作极为困难。在一处冒落形成的坡顶,两名救援人员蜷缩在一个约1平方米的狭小空间里,对巷道顶部进行支护。

根据指挥部的安排,现场救援领导小组随即成立。

枣矿集团董事长刘成录任组长,临矿集团董事长张希诚任副组长。兖矿集团、枣矿集团、临矿集团、新矿集团、淄矿集团的副总经理,山东黄金集团有关公司的安全总监以及各个到场的煤矿救护队大队长为成员。在国家救援中心副主任高广伟、山东省安监局局长付伟、山东省煤监局王端武局长的指导协调下,组织井下现场救援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现场抢险、现场施工、技术、后勤保障、调度秘书、服务6个工作小组,24小时值守,根据井下救援情况,及时研究、调整、完善救援方案。

与事故矿井同在一个县的山东黄金归来庄矿业公司,距离事发矿井只有半个多小时的车程。25日9时,接到平邑县政府的救援请求后,总经理王书春立即带领相关部门管理人员和各专业技术骨干组成山东黄金集团救援队,于10时08分赶赴事故现场,成为最早赶赴事故现场的救援队伍。他们虽然不是专业救护队伍,但是一个具有20多年井下及露天生产经验的国有大型黄金矿山,有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他们提供的第一数据、第一手资料为救援指挥部提供了可靠的决策依据。到达现场后,在临沂市及平邑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兵分两路分赴4号井和6号井现场,充分发挥矿山技术专长,凭借工作经验,冒着生命危险,在第一时间组织人员深入井下探访,为生命搜救赢得了“黄金”时间;同时在第一时间将一系列大宗矿山专用物资送达现场,为各项救援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物资保障。

临矿集团救护队伍从济宁出动后,当时雾霾尚未退却,京沪高速临沂段还处于封闭状态。集团公司办公室及时与临沂市交管部门取得联系,为救护车辆顺利通过开启绿色通道,确保救援队伍能够快速行进。救护车队转入日东高速后,随车带队的救护大队总工程师郑培永与临沂市安监局局长匡立军取得了联系。救护车刚驶出平邑东出口就由当地政府派出的向导带领直奔事故救援现场。12时50分,救护队到达事故矿区1号井,成为第一支前来救援的矿山救援专业化队伍。

临矿集团救护队赶到4号井口时,先期到达的黄金公司救援人员已将提至地面的北部罐笼东西两个出口焊接了护板,用来挡矸和防坠。听把钩人员介绍,井下坍塌时曾听到井底有人呼救,当时因全面停电,绞车不能运行。现在下部井壁还在不断地垮落中,不时由井筒内部传来的阵阵碎石撞击罐道梁的哗啦啦的声音,形势十分紧急。郑培永当机立断,带领小队长刘启成和矿技术管理人员老梅带着30米长的救生索与钢钎乘北部罐笼入井搜救井底待救人员。规定的联络信号为铁锤敲击罐笼发出,通话使用对讲机。

罐笼徐徐下放了近50米时骤停,由于下部上升中的南部罐笼卡在了严重倾斜的井壁上。与地面联系后,返回井上,将探查情况汇报指挥部:井壁东帮出现大量裂隙,西帮局部破裂脱落,深度可达0.5米。4号井口东西两侧各有一条南北走向表裂宽度20厘米的大裂隙,井架东南部斜拉撑底脚螺栓拔出底座30厘米。指挥部研究采用单滚筒下放小吊桶的形式提升下部人员。救护队依然在4号井帮助黄金公司自罐笼内下放遥测探头,探明井筒与马头门的破坏程度,为救援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此时,负责五路探查的临矿集团株柏矿采掘小队也返回井上,报告说五路平巷4米以内已被冒落的大块膏体充严填实,根本无法通过。再派两个救护小队入列,古城矿抽调30名巷修工参战,会宝岭铁矿派机电专家携小吊桶增援。救护大队从兖州基地出动两个小队,在中队长燕廷军的带领下21:30到达4号井,与先期到达的刘启成小队会合。

充矿集团救护队在井下监测

此时,郑培永在指挥部汇报情况时获悉,枣矿集团救护队已在11路西将被困的6名矿工营救升井,该区域仍有一名矿工被埋待救。主动请缨参战经指挥部批准后,立即安排中队长燕廷军带一个小队与株柏煤矿采掘小队一同下井救援。23:30到达埋人地点,与矿上施救人员一起全力抢救,将被埋矿工安全救出,于26日0:15升井。因该处还有1名遇难人员,救护队提出再次下井救援,指挥部考虑到该处冒落区在救援地点后方,随时都有冒实切断后路的可能。为确保救援人员的安全,指挥部决定中止该区域救援行动,井上待命。

“巷道的情景太可怕了!”说起当时的抢险,临矿集团古城矿巷修工区支护工密兴明和王孝强现在还心有余悸。据介绍,他们刚下井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二三米高的长长巷道竟然是裸矿,找不到一根支撑物。由于坍塌面积较大,井下巷道受损严重,不少地方的顶板冒开,裂缝很宽,如同张开的血盆大口,犬牙交错,巷道大部分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冒顶。”

“我们曾统计过,井下在6小时内冒落达到21次,最大块的冒落岩石占地面积有1.2平方米。”淄矿救护大队长李刚业说。而枣矿侦察探险小队带来的侦察结果——“灾区巷道坍塌冒落严重,坍塌声频繁,进入危险性极大”,让现场救援指挥部气氛更加紧张起来。

更糟糕的事情还在后头。受坍塌影响,巷道顶部的高吊水,巷底岩下的存岩水,一旦泄漏或上涌,后果不堪设想。

救,井下条件恶劣,险象环生,很有可能危及救援队员生命!

停,井下25条生命在等待,井上贻误一分钟,他们就多一分危险!

危急时刻,首批赶到的枣矿集团救护队,再次主动承担起了第二次11路平巷岩石坍塌区侦察搜救任务。

“在井上,我已经把井下环境预估得够恶劣了,但是,当亲眼看到现场那种‘世界末日般的景象时,那种无助和绝望感会迅速充斥整个大脑。”枣矿集团救护队大队长刘金辉事后说。

刘金辉带领侦察人员再次从一号井进入井下,急行通过1100余米的11路平巷,爬过直径约400毫米的通风孔后,前面突然出现深300毫米的涌水。“如果岩层突然大量透水,将会对救援工作和搜救人员造成灾难性后果。”面对这一突然出现的紧急情况,刘金辉详细询问矿方人员,在得到矿井平时较为干燥,该涌水应该是砂岩水的答复后,他分析断定,砂岩水不会短时间大量涌出,果断带领队员继续前行。

在涉过涌水巷道,到达11路平巷岩石坍塌区后,眼前的景象让他们不寒而栗——视觉所及之处,从几公斤、数百公斤到数吨重的冒落岩石乱如石林,层层叠叠堆满了巷道底板,尖锐的棱角在矿灯的照射下反射出微弱阴冷的光;顶板上悬空的岩石更是犬牙交错、摇摇欲坠,像野兽露出獠牙的大口,随时都要撕咬、吞噬一切;在目光不及的黢黑巷道深处,地压冲击的“咯吱”声、顶板断裂的“咔嚓”声、岩石掉落的“轰隆”声不时传来,每一个声音,都在狠狠地撞击着侦察人员的心理防线!

“那时,我仿佛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紧张得全身都在冒冷汗。” 枣矿集团救护队三中队队长姚海波回想起当时的惊险处境,依然心有余悸。面对不断传来的坍塌声,大队长刘金辉却出奇地冷静,凭借30余年的现场经验,他作出判断:距早上坍塌已8个小时,岩石应力能量已得到大量释放,短时间内不会发生大面积的巷道坍塌,但局部岩石坍塌、冒落随时可能发生,只要观察好顶部岩石,就能安全通过。

刘金辉当机立断,作出了“继续前行,随时观测顶板和两帮状况,人员间隔3~5米一字排开,快进快出”的侦察搜救方案,并由他亲自在队伍最前面带路,总工程师程良秀负责断后。

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巷道中,救援人员头上微弱的矿灯跳跃着生命的光芒坚定前行。“咔嚓!轰隆隆!”“小心!停止前进!”在队伍攀爬行进40米时,突然一块一吨多重的石头从顶板右侧塌落在侦察人员面前,扬起的灰尘挡住了视线,呛得队员一阵咳嗽。

“太危险了!”“迅速观察顶板,待顶板稳定后快速通过。”突如其来的险情,让侦察小队行进的脚步暂时停了下来。

“顶板暂时稳定,迅速通过。”刘金辉仔细观察后迅速命令……在极其艰难和危险的环境中,侦察人员多次成功躲避了冒顶、坍塌险情,前行至巷道大约200米处。突然,空气中传来一股淡淡的烟味,“这是烟草味,有人发出求救信号,里面一定有幸存矿工!”刘金辉激动地对队员喊道。

在继续爬行100米左右的距离时,侦察人员终于在巷道左侧发现一名趴在岩石上的幸存矿工。他看到救援人员后,激动地大声喊道:“你们终于来了,感谢政府!感谢共产党!感谢你们!”

“别激动,不要说话,保持体力,相信我们一定会把你救出去。”刘金辉一边安抚一边询问,“你们一共几个人,其他人在哪里?”从这名遇险矿工口中得知,前方还有几名被困人员,后方也有一名矿工被塌落的岩石压埋。队员们通过搜寻,在前方40米发现5名遇险矿工,其中2人轻伤,3人重伤,但没有找到被压埋的第7名矿工。再搜救前行至冒落区420米处,发现巷道已经被大块冒落岩石封堵,无法继续前行。通过呼喊、敲打等搜救手段,没有再发现其他遇险人员。

而此时,灾区巷道一直在冒落、变形,局部巷道断面越来越小,形势相当危急,必须立即组织救援。

17时25分,侦察小队升井,指挥部接到他们的侦察汇报后,立即安排枣矿救护大队总工程师程良秀带领所有救护队员和6名矿方人员,携带担架、医疗器械等救生工具,第三次下井实施救援。

在抵达遇险地点后,他们一边组织救援,一边组织人员大范围搜寻被压埋的第7名遇险矿工。终于在第一名遇险矿工所在位置里面,靠近巷道左帮铲车处的一狭小空间内发现了这名矿工。但,该矿工被一块1吨多重的岩石压住,救援队员所携带的轻便救援工具无法撬动岩石。形势危急,容不得迟疑。程良秀果断决定,由矿方人员对第7名遇险矿工实施营救,救护队员全力救援其他6名遇险矿工。

面对爬行都困难的漫长道路,把一个个身负重伤的矿工安全运送出去谈何容易!

“再大的困难,我们都要保证遇险矿工的安全。”他们6个人一组,将重伤人员固定在担架上,走向生命的出口。由于巷道铺满了大小不一的岩石,堆石极容易出现滑落、滚动,每一步他们都要踏实了、站稳了,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犹如行走在悬崖峭壁边上。在顶板冒落严重区域,队员们直不起身,他们或爬着、或跪着,或托着、或举着,互相鼓励着、提醒着艰难前行。哪怕脚崴肿了、腿划伤了、手磨破了,都始终把担架稳稳地抬在手里、扛在肩上、负在身上,就是不让负伤矿工受到二次伤害。

“道路非常难走,每一步都有滑倒的可能。特别是途中还有两个上下山,我们队员就算是摔倒了,也本能地在瞬间把手中担架极力向头顶举起,努力保证担架平稳。”“所有队员都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他们都是80后、90后的年轻人啊,却表现出了超越年龄的勇气和担当!”回顾着当时的情景,程良秀的眼中,闪耀着晶莹的泪花。

通过救护队员全力以赴的努力,19时30分,1号井入井罐笼栅栏缓缓打开,第一名幸存矿工安全升井,紧接着第二名、第三名……

至26日零时10分,先后有7名幸存矿工成功升井。救援行动初战告捷!

3.第二天:与死神赛跑

救援第二天,井下还有17名矿工。

石膏矿区从地表至井下巷道顶板的直线距离尽管只有220米,但有表土层、灰岩层、砂岩层和石膏层,地质结构复杂。此外,事发矿区在大面积坍塌发生后地层极不稳定,井下持续塌方,不断有水、泥浆、砂石等涌出,随时都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给搜救带来极大的困难。

这是临矿集团救援队的一篇救援日志——

12月26日。

8时:指挥部根据井下被困人员分布区域,安排井下两条线路修复垮塌巷道,打通被困人员生命线。一是通过提升上山打通通往4号井底的通道(2号线);二是通过5路平巷打通通往4号井底的通道(5号线)。

为加快施工进度,两条线巷道修复采取“六四制”,将参加施工的136人分为6个小组轮流施工,分为白夜两班进行。施工由临矿、兖矿、新矿集团负责,枣矿、临矿、兖矿、淄矿集团救护队分班负责监护和探查;龙矿集团救护队作为预备队,负责井上下灾情监控及下井巡查人员的监护,对5号井是否具备救援通道条件进行探查。

兖矿集团救护队总工程师宋先明介绍,按照指挥部救援方案,打通两条井下救援通道是最有可能实现快速救人的方式。然而,井下的恶劣情况出乎意料,巷道严重变形,不断发生坍塌和冒落,直径达3米的巨大顶板岩石压垮在地,大大小小的碎石填满了巷道。同时,由于担心引发更大规模塌方,井下不能实施爆破,大功率设备也难以投入使用,巷道清理、塌方体掘进等工作均只能手工完成。

由于空间狭小、救援人员操作极为困难。前面刚刚打好的支护,过不了多久又变形了,需要不停地修补。在冒落形成的坡顶,两名救援人员蜷缩在一个约1平方米的狭小空间里,对巷道顶部进行支护。顶板不时会有碎石松动,参与施工的职工必须处处小心,相隔不能太远,以便互相照应。在一处压力较大的区域,3个救援小组60人一晚上仅仅前进了几米。救援人员强行打通、修复支护的巷道遭到反复破坏,掘进缓慢。

为保证现场施工人员的材料供给,兖矿救护大队先后下井20余次,共计174人次,运送圆木40余根、道木35根、轨道12条,积极配合东滩矿掘进施工正常巷道疏通及支护,大家齐心协力,巷道正常掘进疏通96.4米,为救援通道疏通打下坚实基础。

多前进一米就多一分希望。参与救援的兖矿集团东滩矿34名施工人员中,有刘运芳这样50多岁的老师傅,也有90后新兵。救援初期,营头作业各类物资还未到位,连填充木楔也要自己锯;出发得紧急,不少职工没带棉袄,只穿了一条单裤干活,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

“我们头一天打好的50根木点柱,到第二天一看,全部被压塌了。出力我们不怕,就怕安全出问题,我们参与救援的这些兄弟,都得安安全全地回来啊。”救援施工的36天,东滩矿掘进二区副区长张传杰精神压力巨大,救援结束给工区汇报工作时,这位壮实的汉子忍不住潸然泪下。

“我们曾统计过,井下在6小时内冒落达到21次,最大块的冒落岩石占地面积有1.2平方米,岩石厚度有0.3米至0.4米。另外,顶板多处开裂,抢险救援的难度很大。”淄矿集团救护大队队长李刚业说。

淄矿集团救护队的主要任务是在井下1号线负责支护清理,确保救援队伍顺利搜救。由于井下运输系统全面瘫痪,所有的支护和救援材料,全部是由人工运到一线的。沿途全是碎岩,救护队边清理边垮塌,更可怕的是上部的老空积水,顶水作业时刻威胁着救护队的安全。“巷道倾角33度,上山距离220米,运输距离1000余米,最重的材料有160公斤。更令人郁闷的是,由于反复垮塌,一个地方的支护有时要重复三四次。”李刚业说。

“现在嗓子像冒烟一样,实在不行就吃点药,我们队员感冒的有好几个,但是没有人离开一线。”在事故救援现场,李刚业说。

由于井下救援1号线、2号线条件恶劣,进展缓慢。27日10时20分,救援指挥部考虑能否从1号线与2号线的联络巷打通,开辟一条新的救援通道。由于联络巷道内情况不清,必须有一支救援队伍进入侦察一下,指挥部才能确定进一步的救援方案。指挥部将该项任务安排给了龙矿集团救护大队。

大队长徐孟利接到任务后,对照图纸对现场情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该侦察区域虽不是坍塌的中心区域,但也是波及区域,现场不确定因素太多。下井时,徐孟利安排地面值班的12个人全部下井,有人提出:“用不上这么多人吧?”徐孟利严厉地说:“怎么用不上?一旦有问题,谁来救我们?”看样子,徐孟利已经作了最坏的打算。到达现场后,确实跟想象的不一样,从巷道口向里看,巷道全部冒落,冒落岩石堆积1.5米高,巷道的顶、帮仍不稳定,有些地方已经裂开了大口子,随时都有再次坍塌的危险!怎么办?

徐孟利对现场人员环视一周,指着4个人说:“来,你们跟我进去!其他人在外面待机!”对巷道口观察了一下,徐孟利第一个爬上冒落的岩石堆,进入了冒落区,其他人随后跟进。侦察人员根据分工,对现场的气体、巷道冒落情况、巷道尺寸等进行了测量,作好了详细记录,向内行进了大约60米的距离,巷道全部冒落,无法进入,人员返回,到达巷道口时一看,每个人的衣服都已湿透。

29日上午,由于井下大量出水,威胁到救援人员安全,根据指挥部命令,井下救援人员已经全部升井,救护队负责观测水位上升情况。10时左右,4号井井底车场已经被水淹没,水深1米左右,马上就要淹没中央水泵房,但中央泵房水泵并没有开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尽快开启泵房水泵,一旦水将水泵淹没,将彻底导致4号井无法排水,给整个救援带来困难。指挥部经过慎重考虑,将任务安排给总机动队龙矿集团救护大队。接到任务后,徐孟利亲自带领2名救护队员下井开泵。

休息就餐中的救护队员

由于井底车场已经被水淹没,井下情况不详,决定从管子道进入泵房开启水泵。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为保证下井人员安全,决定地面井口安排1人指挥,下井人员通过对讲机与地面保持联系。徐孟利带领3人到达泵房管子道后发现,从罐笼进入管子道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一是有大约半米左右的距离,下面就是几十米深的井筒,稍不小心就可能掉进去。二是管子道有道铁门,进入困难。怎么办?指挥部的任务必须完成,必须想办法进去,水位在继续上涨,时间刻不容缓。徐孟利第一个到达管子道口,对现场进行仔细观察,寻找着较为安全的进入通道,第一个进入了中央泵房。到达中央泵房后一看,真是惊出一身冷汗,中央泵房内已经全部是水,水面到水泵底座只有几厘米的距离了,再晚到一会儿,后果不堪设想。徐孟利与其他人员对现场电路、气体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确认无问题后,将水泵开启。水泵开启后,水面缓慢下降,险情得以排除。

危岩、积水、有害气体。在大自然面前,生命是如此脆弱,但对生命的执着探求却坚如磐石。

新矿集团安监局高慎忠副局长介绍,新矿救援队在后期抢险中,承担的是1号井井下5号线冒落巷道的修复。自1号井向4号井垮塌区被困人员方向抢修,到达5号线后才明白,这是一项异常艰巨的任务,巷道全部冒落塌方,施工段风流阻断,有害气体超限。必须先接风车排放一氧化碳,才能施工。后路运输条件也相当险恶,必须通过一段220米、30多度的斜坡,所有物料必须人力扛运,中途还有一处冒顶,大块矸石堵断巷道,条件异常复杂。迎头矸石排量大,全靠人力装岩,且不具备轨道运输条件,只能用小胶轮车人力推运排矸。在高2米、宽1米多的巷道内,采用多辆小胶轮车轮番接力排矸,矸石全部推运到斜坡上部的采空区内。全班队员赤膊上阵,一刻不停地往返奔跑,一声巨响,打断了这高速的节奏,紧张施工的队员们习惯性地判断为井下围岩冒顶,都警觉起来,准备撤出。这时一名救援队员说了“车胎爆了”,虚惊一场。一般情况下,井下小车轮能使用半年以上,但在抢险中,平均2~3个小班就得更换一次,现场救援工作量之大、劳动强度之高可见一斑。

1号井是抢险人员上下井的唯一通道,所以1号井的提升绞车对抢险及被困人员的安全尤为重要,可以说是抢险的生命通道。但1号井不经常使用,设备安全系数不高,在抢险进行到第六天时,提升设备出现异响。为确保救援万无一失,指挥部安排速购备用提升系统。但又一个难题摆在了面前,石膏矿提升系统用的是淘汰设备,很难匹配。在这关键时刻,新矿救援队勇于担当,充分利用多年来形成的煤矿设备供应网络,经多方联系及时确定了河北的厂家,当即安排专车,连夜启程,远赴河北,自费运送设备,不到两天,设备就运送到位,保证了生命通道的安全畅通。

不离不弃,坚守一线。现场全体救援人员用自己至诚的生命,谱写着救援的凯歌。

2016年元旦当天,在陪同山东省常务副省长孙伟看望慰问事故救援全体参战人员时,临沂市市委书记林峰海紧紧握住53岁的刘金辉的手,用力地摇晃着,深情地说:“老刘,临沂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

4.掘地三尺也要找到你

12月27日,救援进入第三天。

面对复杂的井下救援环境,救援指挥部一位专家感叹说,上天不容易,下地更难。

根据矿方提供的事故发生前人员作业地点等情况,现场救援指挥部研究分析,在井下-142米水平11路西平巷17号工作面有1名遇难矿工,还可能有3名失踪矿工,4号井井底车场周边可能有13名失踪矿工。为此,现场救援指挥部与国家安监总局救援指导组先后研究确定了5条救援通道。

第1条通道,组织救援队伍对-142米水平11路西平巷坍塌的巷道进行修复,搜寻该区域内的3名被困矿工和1名遇难矿工。第2条通道,从-142米水平向上到-59米水平修复坍塌巷道,搜救被困在4号井井底车场周边的13名矿工。第3条通道,利用4号井现有的提升设备,力争进入4号井井底车场搜救被困矿工。第4条通道,在4号井地面打通1号、2号、3号三个救生钻孔,搜寻13名被困矿工和1名遇难矿工。

高广伟说,由于救援过程中困难重重,当务之急是加紧排水和通风,为井下救援创造条件。结合井下被困人员反馈的信息与当前救援方式的变化,现场救援指挥部对救援方案进行了调整,增加了第5条救援通道。

12月28日14时左右,由于井下涌水量急剧增大,井下救援基地被淹,1号、2号救援通道被迫暂停施工。现场救援指挥部研究决定,增加第5条救援通道,组织救援施工队伍从1号井向-59米水平修复巷道,搜救被困在4号井井底车场周边的13名被困矿工和1名遇难矿工。

“矿井巷道坍塌现象非常严重,没有1条完整、通畅的巷道可用,且矿压大,随时有再次发生垮塌的危险,打通井下救援通道的难度极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救援指导组成员、山东煤矿安监局局长王端武对记者说。

由于4号井井筒下部垮塌严重,导致从4号井进入井下救援的3号通道严重堵塞,该通道作业暂时停止。原矿井设备设施大都已经损坏,电力供应、排水能力严重不足,给及时有效救援造成很大困难。据估算,上部采空区存有10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且水位高于救援施工作业地点和被困人员所在区域,积水随时可能溃入井下,直接威胁救援人员和被困人员的安全。

由于石膏矿区的地质条件太复杂,时不时出现漏水、塌陷等情况,地面人员已经很难直接进入井下搜救,开通救生孔等新的“生命通道”成为主要的救援方式。为开通更多的“生命通道”, 国家安监总局紧急调集4台国内乃至国际一流水平的高速高质量钻机,从26日晚6时陆续开始不间断从地面向井下钻探,力争尽早为被困矿工送去物资。

经过几十个小时的连续作业,28日6点多,4号井附近用于输送食品的1号钻孔被打通,救援人员开始向井下投送照明设备和食物等,并敲击钢管尝试联系被困者。钻孔通了,救援人员将手电筒、荧光棒和火腿肠绑在电缆上,下放到矿井中。让人失望的是,井下始终没有回应,放下去的物资也都原封不动被提了上来。

12月30日,救援第6天。

10时30分,救援现场,在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第二勘探队刚刚打通的直径178毫米的2号救援孔旁,一片欢呼声。

救援人员通过红外摄像头看到井下矿工招手,确定第二个救生孔附近有4名幸存矿工,现场为之沸腾。这4名幸存矿工由于多日缺水少食,身体非常虚弱,急需生存物资。救援人员通过小口径的2号救生孔给他们输送了食物并保持联系,4人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转向平稳。

担任救援现场总指挥的山东省副省长张务锋紧紧握住省煤田地质局局长刘焕立的手:“谢谢你们!谢谢煤田二队!谢谢煤田地质局!谢谢你们这支队伍!”

就在大家满怀信心地推进救援进度的时候,新的危险情况又出现了!由于井下积水水位上升,被困人员带着通信设备转移到其他区域,无法继续通过2号救生孔接收物资。救援人员马上又确定了7号钻孔的位置,并于2016年1月8日11时左右打到预定位置与被困人员取得联系,7号钻孔接替2号钻孔成为新的物资“生命线”。很快,生命信息探测系统传回的实时画面显示,被困人员通过7号钻孔取走了地面投放的物资,并按照地面指示对周围环境进行了检视。

“救援钻探其实就是钻探打靶,最关键的是要控制孔斜。” 第二勘探队煤层气公司经理、钻探高级工程师商敬秋介绍说,“根据计算,钻孔孔斜只要达到1°,220米处的终孔位置就会偏离开孔投影点3.5米以上,而井下运输巷道宽度仅3米,这就意味着钻孔孔斜只要达到1°,钻孔就无法与巷道贯通。”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第二勘探队是27日凌晨1点抵达救援现场的。救援人员抵达现场后,开始卸车、组装设备,到凌晨3时完成钻探全部准备工作,只待指挥部确定井位即开始施工。

第二勘探队接到的命令是施工2号救援孔。根据现场地质情况和钻孔必须准确贯通巷道的要求,第二勘探队制定了不加压、吊着打、勤测井的方案,钻进速度自然不如旁边的1号孔。于是,现场不时出现质疑甚至指责的声音。

救人时间第一,这个道理第二勘探队队员怎么可能不知道。但他们更明白,在复杂的地质情况下,只有坚持科学施工,才会一孔中的,真正抢出时间,给被困矿工以生的希望。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第二勘探队队员默默承受着指责,压力肩上扛,委屈心里憋,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施工方案。

现场复杂的地质情况,为第二勘探队出了一道又一道难题。商敬秋说,这里地层偏软、破碎、倾角达20°左右,中间还有大小不等的溶洞,这都是易形成孔斜的因素。破碎、溶洞还会使钻机漏风无法返屑,造成卡钻事故。

考验还不止这些。钻进到40米、80米时,又遇到了含水溶洞。其中,80米处的溶洞高压地下水像脱缰的野马,从井口一直喷过13米高的桅杆才落下。看到钻遇含水溶洞,第二勘探队技术人员立即决定停钻止水。他们采取黏土堵、套管加橡胶圈封相结合的工艺,止水后继续钻进。

钻进至200米左右时,考虑到石膏矿体松软,钻孔还要下放生命探测仪和食物等,第二勘探队再次停钻进行洗井作业,以保证救援孔通畅。12月30日凌晨5时,救援队员突然发现气体泄漏,操钻人员预计已接近巷道顶板,随即采取关气自由钻进的方式,几分钟后钻头成功落到巷道底板。

“就算我们进行了洗井作业,第一次投入生命探测仪时仍然出现了被堵现象。”项目经理杨家锋说,已连续工作十七八个小时的救援队员强忍疲劳,再次进行了透孔作业。

2号孔成功之后,第二勘探队再接再厉,又于2016年1月3日成功完成了6号孔的施工。

在第二勘探队施工完2号和6号孔后,指挥部决定将第二勘探队以商敬秋为主的技术人员吸收为救援指挥部专家组成员。在他们的指导下,在井下相对较高、坍塌较轻的地方成功贯通了7号孔,避免了被困矿工获取生命给养时在井下来回蹚泥水。在5号大口径救生孔钻进170米埋钻后,又是商敬秋提出了解决方案,经过两个昼夜的持续努力,被卡钻头顺利提出钻孔。

救援人员透过生命信息钻孔探测系统与4名幸存者取得了联系后,发现4号井井壁发生坍塌,井筒上部灰岩水沿坍塌物裂隙溃入井下,严重影响到幸存人员的生命安全。为迅速消除这一隐患,救援指挥部决定在4号井坍塌面上部进行双液注浆,截住溃入井下的上层灰岩水。这一艰巨的任务交给了防治水经验丰富的肥矿集团救援队伍。

1月2日,接到平邑事故救援指挥部指令后,肥矿集团立即安排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桑红星带队赶赴救援。抵达现场后,顾不上休息,他们在第一时间与救援指挥部召开紧急专业会议,研究制定注浆施工方案,决定向4号井灌注双液浆,调配控制好双液浆凝固时间,阻止井壁淋水渗入井下,保证井下被困人员的活动空间。与此同时,火速征调在新泰施工的施工人员及设备,连夜向平邑集结。

1月3日凌晨6点钟,16名专业施工人员及两台NBB250-6注浆泵、一台一次搅拌机、一台二次搅拌机、电板、启动箱、注浆管路、井底混合器等注浆设备提前到达救援现场。一整夜未合眼的施工人员没有休整,立即进行了设备的组装、调试。桑红星率领救援团队会同北京中煤矿山工程有限公司研究员冯旭海,现场进行了水泥-水玻璃凝胶配比实验,确定了注浆参数和注浆工艺。

1月3日下午4点钟,二搅池砌筑完毕,水池、水玻璃储浆池铺设好,注浆泵、搅拌机、绞车一次性调试成功。晚上8点钟,成功试出4号井筒坍塌物的顶界面在井深135米处。

1月4日凌晨5点钟,天还未亮,还在疲惫中的施工人员穿上冰冷的工作服,又紧张地投入到工作中。7点钟,所有的注浆管路一次性成功下放到4号井井深135米。中午12点45分开始进行双液注浆。截止到晚上8点钟,共注入水泥66吨,水玻璃64吨,浆液累计106方,圆满完成了注浆工作。

注浆工作完成后,通过4号井渗入井下的数量明显减少,井筒水位呈上升趋势,双液注浆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

4号井发现4名生存矿工后,指挥部立即确定两套施救方案。一个方案是,从1号井沿5号线修复冒落巷道,通往4号井救生;二是从4号井打钻救人。受领任务后,新矿集团孙村矿掘进矿长高岩、掘进副总刘传明带领身经百战的掘进工火速赶往5号线。

“最难就在5号线。”孙村矿调度室主任徐西清向记者介绍说,“从图纸上看,大概有300米的距离,但实际需修复的巷道远超300米。放眼望去,巷道几乎全部冒落、不成型,而且还有两条上下山。”

为了加快进度,他们把全部人员分成三班,从早7点到晚11点,轮换作业。由于井下运输系统全面瘫痪,所有的支护和救援材料,全部是肩扛手抬运送,对于大的支护用木柱遇到30多度的上山,只好用绳子一点一点往上拉。

当修复一个交叉巷道拐弯处时,眼尖的巷修老班长方敬田,突然发现左向巷道有冒顶危险,说时迟那时快,他一嗓子把刚刚进去作业的几名矿工喊了回来,人员刚出来,就听到“轰隆”一声,四五米高的巷道瞬间坍塌下来,所有人惊出了一身冷汗。

“不要紧,好人平安!”不知谁说了这么句话,才把紧张的气氛缓解下来。为了早日救出4名被困矿工,他们又打起精神,继续向前开通,并成功绕过了坍塌巷道。当开进到六七十米左右时,突然发现前方大量涌水,情况十分危急。方敬田马上命令大家迅速撤离。升井后,他们向指挥部作了详细汇报,指挥部采纳了他们的意见,决定实施第二套方案:钻井救人!

5.要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1998年,一部美国电影《拯救大兵瑞恩》让全世界的人潸然泪下。

影片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诺曼底登陆后,瑞恩一家在前线参战的4名儿子中,除了隶属101空降师的小儿子二等兵詹姆斯·瑞恩仍下落不明外,其他3个儿子都在两周内陆续在各地战死。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上将得知此事后,出于人道主义考虑,为了不让这位不幸的母亲再承受丧子之痛,决定派一支特别小分队,将她仅存的儿子安全地救出战区。特令前线组织一支8人敢死小队,在枪林弹雨中找出生死未卜的二等兵詹姆斯·瑞恩,并将其平安送回后方。

电影之所以感人,因为大家看到了对生命的无上敬畏。或许有人会疑问,为了救一个人,而不惜牺牲许多人的生命,是否值得?是否代价太大了?答案只有一个,这是国家文化精神的要求,是国家对公民的庄严承诺。

生命无价。平邑矿难的四名井下被困矿工,也一样让全国人民揪紧了心。

电影中的生死救援来自艺术家的虚构,但是山东平邑矿难的救援却是真实的考验。

救人,救人,救人!不惜代价,不计成本。

但是用大口径钻井救人,此前世界上只有两个成功的例子。

2002年7月25日,美国魁溪煤矿发生水灾事故,9名矿工被困在井下80多米处。9天后,救援人员通过大口径钻孔成功将被困矿工救出。此次救援的难题在于保持井下气压与水压的相对平衡,施工救援通道基本顺利。

2010年8月5日,智利圣何塞铜矿发生塌方事故,33名矿工陷于700米深的地下。69天后,33名被困矿工通过大口径钻孔获救。由于铜矿地处沙漠,地下岩石坚硬、无水,为施工钻孔提供了有利条件。

山东平邑救援能否又一次创造奇迹?

1月13日下午,在钻井救人的攻坚阶段,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郭树清,陪同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杨焕宁再次赶到事故现场,详细了解救援进展情况,勉励工作人员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再接再厉,加快工作进度。郭树清、杨焕宁分别与井下被困矿工通了电话,询问他们的身体状况,鼓励他们坚定信心,积极配合救援。郭树清还代表省委、省政府看望慰问了部分被困矿工家属。

杜兵建是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大队特勘队的专家,也是事故救援现场钻井专家组组长。他说,这次在仍然变化运动的地层上钻孔,在原理上是行不通的,是不可能的任务,但是救援团队克服种种困难,要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杜兵建介绍,此次使用的大直径救生钻孔设备,具有运动灵活、操作简便、占地面积小的特点,其最大提升力为90.7吨,钻井深度可以达到1500米以上,是国内深孔钻探领域的顶尖设备。4号大直径救生钻孔的引导孔(小钻孔)直径为261毫米,大钻孔直径为720毫米。救援时间如此之久,是因为井上大直径钻孔遇到很多问题,救援通道施工要经过碎石层、含水层、泥浆层、砂岩层以及裂缝和溶洞等,巷道打到地下220米的过程中充斥着各种变数。地层条件本身就很复杂,再加上采空区坍塌造成巷道变形,情况一直不稳定。在这种变形地质体上打出一个完整的大直径钻孔,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杨涛是北京中煤大地公司救援队队长。他们12月29日接到调度指令,12月30日中午就赶到了救援现场,从国外进口的T200钻机及配套的设备,装运了几大车。

“我们借鉴破碎岩层施工经验,首先用旋挖钻机破碎表面地层,然后利用大直径潜孔锤反循环钻井工艺进行施工。这是我们首次使用该工艺进行施工。我们发现,运用该工艺进行挖掘,速度是原来运用的工艺的5倍。”杨涛说。

“接到救援指令后,我们公司立刻组织精干力量,调配装备物资,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现场,展开施救。”胜利油田黄河钻井总公司首席专家李延伟说,“1月5日以来,我们每天都参与现场方案的讨论,多次圆满完成解卡、固井、洗井等施工任务。”

承担打通5号救生钻孔任务的是国家矿山应急救援淮南队,也是国家矿山应急救援七支队伍之一。12月26日下午3点半,救援队接到国家救援中心的指令后,星夜兼程,历经9个小时,27日凌晨2点到达平邑矿难现场。救援人员没有休息,便立即拟定初步救援计划。

该队配备了国际最先进的德国宝峨RBT-90型钻机。一工区副队长张德福告诉记者:“这台大型钻机是2013年从德国购买的。2015年3月,该队曾经针对这台钻机的使用,对相关人员进行了培训,后来由于资金问题,一直没有开展演练。”这也给此次钻孔施工带来很多困难,但是这支顽强的救援队没有屈服,每天工作12小时,其间有七八名队员感冒,但是没有一个人在困难面前退缩。为了用好这一先进装备,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特意请来了4名德国工程师。

为确保5号钻孔顺利施工,国家安监总局三次从国家矿山救援开滦队调来了与德国钻机配套的空压机、泡沫浆、大直径潜孔钻等,做到了一用一备。德国专家了解到钻孔地层构造后,认为只用潜孔锤钻进有困难,向宝峨公司提出了建议。该公司天津办事处及时送来了两套大型施挖钻机,钻进了表土50米。三一重工公司在第一时间从北京送来了两台大型吊车,全天候开展上钻杆及其他吊装服务。

淮南队的勘探处副处长丁同福是这次大口径钻孔施工的前线指挥员,他告诉记者:“整个施工可谓前有狼,后有虎。遇到影响5号钻孔救援的因素主要有五个方面,包括复杂地层难题、钻井工艺变换、井径管径控制、孔斜及孔底落点控制、其他非常规操作等等,每一项都万分棘手。”

“狼”是指钻孔成孔难、护壁难;“虎”是指附近的浅部采空区还有10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顶”在钻孔的上部。在虎狼之间,救援人员不但要处理好诸多突如其来的难题,还得和时间赛跑。地层难题是群“狼”之首。矿区地质结构异常复杂,灰岩层中还夹杂不少溶洞,且含水。砂岩层一遇到水就垮塌,且一垮就是好几米。石膏层岩体也极为松散,孔内塌方不但给钻进带来难度,稍有不慎也可能影响井下被困矿工的生命安全。

刚开始打的2号小口径投食孔没过多久就被淤塞,何况要从钻孔里把人救出来?勘探处一工区机修工张健介绍:“时常刚打几米孔,放下探头一看,下面都是空的。泥渣往下簌簌掉落就像下雨一样。我们都被吓一大跳,从没见过垮孔有这么夸张的。”他打了个比方,就像一个酒瓶,打钻之始只有瓶口那么粗,往下由于垮塌,“钻孔”就有瓶肚子那么粗了。

开孔的前54米,救援人员使用的是旋挖钻机,连续5天的紧张施工,未遇到较大难题。紧接着,RBT-90大口径救生钻机进场。“这套大口径救生钻机,使用大尺寸潜孔锤施工,这样的施工工艺‘吃硬不吃软,岂料施工中偏偏遇到的松软岩层较多,软硬互层较多,施工艰难程度远远超出想象。”一工区党支部书记李友俊回忆时不禁感慨万千。

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在场所有专家包括技术人员就怕听到有垮孔、卡钻、埋钻的消息。

但是,钻孔打到170米的时候,令人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埋钻!

“从54米到170米,大口径钻机施工只用了30个小时。如果按这个进度计算,再过一天的时间就能提人了。但是我们准备上提钻具的时候,发现孔内出现垮塌,钻具被渣物埋了约20米,提不上来。”张德福说,当时大家心里都是“咯噔”一下,心情马上变得更为沉重。

现场气氛紧张。德国专家甚至都开始耸肩,认为此次大口径钻孔救援与世界前两次救援相比,“难度实在太大了”,如此一来,救援成功的概率进一步缩小。

时间不等人,救援指挥部要求立即进行排渣作业。于是,下油管带胶管进行压风排渣。同时,下一路小钻杆压水,负责扰动钻渣,前后花了4天时间。其中工艺频繁更换,施工人员不能出现丝毫差错。之后施工人员上提钻具后测量孔深,发现孔内出现淤塞,原先已经打到170米深,此时只剩150多米。为了处理孔内沉淀,救援队又花去了3天多时间。

从170米往下,也就是最后40多米,钻进的难度更大,往往一提钻具,孔壁就垮了。但是,好在救援队有了一定的处理经验,再加上平时扎实的基本功,最后40多米钻孔还是有惊无险地完成了。

“到最后,向4名被困矿工输送食物的生命通道已经差不多被堵实了。4人所处的空间也因垮塌、水位上升等在不断地缩小。情况这么急,你们居然把孔打成了,真是难为你们了。”在准备向指挥部移交钻孔的时候,一名专家过来拍拍李友俊的肩膀。共同参与救援的德国专家被他们感动了:“生命是无价的,你们是好样的。”

1月22日,大雪纷飞。

平邑迎来40多年来最冷的一天。

谁都没有想到,由于受种种条件的限制,从发现这4名幸存者,到成功将他们救出,前后相距整整30天!高广伟说,虽然事前已经预计到了救援会非常困难,但实际难度依然超出了想象。

而在这期间,当地遭遇了近40年来同期最低温天气,荒野刺骨的寒风让人瑟瑟发抖。救援现场甚至达到了零下20度的当地低温极值,寒风让人站不稳脚步,雪花如冰雹般狠狠“砸”落,在室外穿着厚厚的棉衣,只站5分钟就冻透了。救援用的钻杆、套管就像冰块一样,冰凉冰凉的,根本拿不住。所有的救援人员虽然脸都冻得发紫,耳朵冻得一碰就掉皮,都不敢碰,但他们没有一个喊苦喊累,顶着寒风,踏着积雪,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守护着生命。

6.让人揪心的0.8米

2016年1月24日,山东省两会召开。细心的记者发现,作为驻鲁全国代表、山东省第十二届人大代表、山东省临沂市市长张术平因现场指挥平邑县石膏矿坍塌事故救援,缺席了24日上午的人代会开幕式。

4名被困矿工原计划于1月23日升井,但鉴于钻井救人施工的情况复杂,救援计划一再被推迟。

1月23日中午12:36,5号大口径救生孔终于被打到了地下217.8米的预定位置,这也是救援现场第一个打到这个位置的大口径救生孔。因为地质复杂,救生孔并没有直接与被困矿工所在的巷道贯通。

救生孔和巷道之间的距离还有0.8米。这是多么让人揪心的0.8米啊!

5号救生孔的施工方,国家矿山救援队淮南队工区书记李友俊说,难度超过想象,工作三十多年,从没遇到这么困难的情况。矿区的地质条件太复杂,经常出现漏水、塌陷、钻头被埋的情况。多种因素造成了钻头进度缓慢。4号、5号大口径救生孔同时开始施工,只要有一个打通。就有50%的希望。在尝试多种救援方式后,救援的希望寄托到了5号孔上。但打通5号孔的过程,并不顺利。

据山东黄金救援队归来庄矿的杨光介绍,在5号钻孔出现卡钻等多种情况下,黄金救援队及时配合淮南救援队,做好安装2套15kw渣浆泵的工作,为下放5号大口径710mm套管,利用公司2套高精度的全站仪,准确测出垂直度,连续加班,配合淮南队一次性成功下放162米套管。

在5号钻孔偏斜、井下人员用最原始的钎子手工掘进困难、失去信心、指挥部一筹莫展的情况下,归来庄矿公司领导刘立全积极建议利用7号生命输送通道实施下放2套风镐,让井下生存人员进行自救并缩短施工时间的建议。经指挥部同意后,立即自公司运送高压风管300米,6立方空压机一台及购买配套相关物资,组织15名精干人员,加班加点,冒着零下12度的严寒,一鼓作气,利用两天的时间,多次试用、调整,在地表试用成功。然后制作风镐安装及拆卸视频录制到手机上,并下放到井下供井下人员学习。

1月26日21时至27日5时,利用8个小时的时间,在吊车的配合下,风镐安全下放至井下作业面,4名矿工试用后效果非常好。

1月27日11时8分,指挥部批准开始供风,井下矿工开始施工,有了机械设备的支持,井下矿工的体力消耗大大降低,信心十足,不间断地施工,至16时6分,井下矿工及时汇报,已经打通一个小孔,并从孔内出水。井上井下备受鼓舞,大大提高了救人速度。

与惯用的井下救援巷道掘进方式不同,平邑矿难由于地质情况复杂,改用井上救援的方式,通过钻井打孔救人。因后续塌方时有发生,钻井打孔中的固井环节变得至关重要。

1月5日中午,胜利油田黄河钻井总公司组成的胜利油田救援队接到任务,要求为钻至54米、直径1.25米的5号救援井实施首次固井。救援人员勇于创新,在没有套管附件的情况下,完成光管固井。施工中,无论清水洗井还是泥浆固井,稍有不慎,都会危及井下被困矿工生命。作为胜利油田黄河钻井总公司首席固井专家,李延伟和同事们对施工方案反复论证,精心操作,确保万无一失。

1月17日,5号井钻进至170多米,开始实施关键的二次固井。在没有扶正器的情况下,为确保安全平稳固井,固井人员在后方提前完成相关配方的凝固试验,确定最佳加药配方。同时采用低排量精准施工,尽可能消除套管侧斜等不利影响,确保施工安全平稳。在打井遇到卡钻的情况下,李延伟提出清洗解卡方案,并组织泵车展开连续施工,成功解除卡钻故障,为早日完钻扫清了障碍。

受现场条件所限,救援人员的食宿全部自行安排,现场也没有钻前设备,所有任务均为单兵作战。救援期间,由于地层情况复杂,除了固井施工,胜利救援人员根据指挥部指令,昼夜盯在现场,随时配合实施洗井、解卡等施工。大家累了,就在帐篷里休息会儿,有的干脆就在驾驶室中打个盹,确保随叫随到。天气寒冷再加上连续高强度施工,许多人患上了感冒,操作手张敬杰一度高烧到39℃。他在诊所打了退烧针,又匆匆赶到现场,直至完成施工任务。

救援管道的焊接也是救援任务的关键一环。1月15日,临沂奥德集团接到指挥部通知,希望能组织专业救援队,焊接特种管道,参与平邑矿难救援。

接到任务后,奥德集团第一时间组织人员赶赴矿难现场进行调研,在查看现场情况、确定救援方案后,立即组成专业救援队伍.集团工程部副部长张洪坤临危受命,赶赴现场,担任现场救援队长,救援队共7组36人,分为4个现场施工组和3个后方施工组。

时间就是生命,1月15日当天,各小组就投入了紧张的救援施工中。为了缩短救援时间,各小组24小时不间断施工,饿了在工地上吃,困了在工地上睡,四九的寒风吹打着他们的脸,零下10多度的气温冻得人手脚麻木,但他们没有任何抱怨,只想早日把被困矿工救出来。

按照救援指挥部计划,大口径救生孔打通后,在救生孔中安装管道进行固井工作,将被困人员用罐笼从管道中救出。因为管道直径为60cm,长度为230米,要把这样长度的管道连接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它对口精度要求非常严格。救援小组克服困难,使用氩弧焊,分段焊接,将误差降到最低,保质保量,确保救援工作顺利进行。

当将170米的特管按照分段焊接的方式下入救生孔内,国内专家对集团的精度焊接技术表示赞叹,拥有多年救援经验的两名德国钻探专家也情不自禁地竖起了大拇指,称赞道:“NO.1”“perfect”。

在地面大口径钻孔紧张施工的同时,负责井下水位监测的救援人员一刻也不敢放松。

接受记者采访时,临矿集团救护队总工程师郑培永,一直跟记者强调井下排水的重要意义。在整个营救过程中,井下的排水系统与供电系统一直在加强和完善中。总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尽量将井下涌水排至地面,减缓采空区积水上淹的速度,为营救被困矿工换取时间和空间。

井下救援作业之初,就面临着矿井涌水量不断增大,而排水系统能力相对滞后的局面。虽然采取了积极的扩排措施,包括对4号井、3号井井壁破碎导致含水层涌水进行双液浆封堵后,又在4号井安装两台每小时排水80立方的潜水泵疏水,仍出现了采空区下部积水不断上淹的不利现象。然而,威胁井下施工人员的最大安全隐患,还是已关闭矿井老空区积存的几百万立方、180米高差的高吊水。

地下坍塌事故发生后,经连续不间断观测,其潜水位一直在下降着。考虑到其井下通道将愈流愈通畅,随时皆有溃泻的可能。井下救援一开始,救援技术组就考虑到这一点。在可行的1号井井口施工了强排工程,安装了3台稳车,准备了两台每小时500立方的潜水吊泵。

当集水区上部地表连续出现塌陷,井下作业人员受溃水威胁剧增时,指挥部在全面评价安全性后,1月3日下午终止了井下的救援施工,只维持井下向地面和采空区排水。

自救援行动开始以来,在制定每项救援预案时,井下现场救援组对其反复论证,对各种不利因素都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预见了各种可能出现的不利局面,商定了相应的管控措施。发布的各项技术预案具有科学性、前瞻性,救援行动实施中有效、有序,没有出现意外事件和次生事故。救援人员严格执行井下现场救援组的指令,不间断地对井底车场以下的水位进行观测,对井下现有的两级排水随时进行能力匹配,最大限度地利用1号井现有的排水能力,尽力减缓井下涌水累积对采空区的上淹速度,为大直径钻孔井下救人赢取更多时间和空间。

27日,救援进行到第三天时,深夜井下救援监测人员汇报,积水明显上涨,险情迭生。为探明积水来源及危害程度,保证井下几百名抢险人员和被困矿工的安全,指挥部命令立即取水化验、查明水文情况。取完水样后,已是凌晨两点,当地的环保局已经下班,但是井下人员的安全马虎不得。在救援现场的新矿集团董事长张文,果断地拨通了新泰市市长的电话,请求市政府出面协调。新矿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刘同彬连夜赶赴百里之外的新泰环保局,在新泰市政府的协调、配合下,对水样进行了化验,并第一时间将检验结果传回了救援指挥部。化验结果,让所有人的心都放下了,但是又有谁知道,救援指挥部的领导们已经连续两天两夜没有合眼了。

在救援现场,还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就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媒体记者,他们与救援人员一样坚守在救援一线。

从1月23日开始,随着被困矿工就要升井的消息传出,救援现场就集合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大批媒体记者。随着救援行动的推进,一次次地失望,一次次地又燃起希望。

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记者们既要了解最新的救援进展,又担心打扰救援人员的行动。尤其持续几个午夜的漫长等待,救援人员与媒体记者都有快崩溃的感觉。27日深夜,又一次传出就要升井的消息。包括新华社记者陈灏在内的一大批记者,又星夜赶来,等待奇迹的到来。

在刺骨的寒风中,记者与救援人员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7.漆黑的巷道上方传来了打钻的声音

坍塌发生时,矿工赵志印正在井下钻孔。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他说,突然一阵狂风,把他挤到巷道壁上动弹不得,耳朵也听不见声音;巷道底部开始摇晃,顶部开始掉石头。出路被堵住,赵志印只能找一处相对安全的地方躲了起来,等待救援。

48岁的管国启是井下铲车工。他说,事先一点动静都没有,突然之间开始冒顶,石头就像下雨一样落了下来,巷道里的灯一下子全灭了。管国启立即下车开始往安全巷道跑,他的头部和右腿被石头砸中,造成右腿骨、鼻梁骨和上颌骨骨折。

赵志印等人无疑是幸运的,生命危急关头,率先赶到救援现场的枣矿集团、临矿集团两支矿山救护队队员,冒着巷道继续坍塌的危险,开辟出仅容一人通行的狭窄空间,爬行过去将他们7名被困人员抬出地面。

但是36岁的铲车司机华明喜却没有这么幸运,他和被困的4名矿工要在井下历经36天的煎熬,才能重回地面。

当时华明喜等矿工正在作业,先是有风,然后听到“嗡隆嗡隆”的声音,他们也不知道什么情况,就跑了。当时心里都觉得很害怕,以为是狂风,觉得心里“扑通扑通”的挺吓人。跑了半天的华明喜最后与另外3名工友被困在一段50多米的巷道里,两头都被塌落的石块堵死。华明喜手中,除了矿灯,只有下井时带的几个馒头。一般一人带四个,他们就一天一个分着吃,饿了也得坚持,井下藏身的地方高有五米多,宽三米多。

几天过去,馒头吃完了,几个人只能喝岩壁上渗出来的水。潮湿的巷道里漆黑一片,身边不时传来石块泥土掉落的声音,虽然他们彼此相互鼓励,还是越来越感到害怕。然而就在此时,巷道上方传来了打钻的声音。华明喜想,有人来救自己了,就往那边跑。

他们看到了一个直径不到20厘米小口径钻孔,有个探头放了下来,说:“我们是武警救援队,来救你们的。你们放心,我们是一定会把你们救上去的。你不用害怕。说说你们需要什么东西吧。”他们就说要食物,要矿灯,因为底下的灯没电了。有希望了,有人救他们就不害怕了,心里就踏实点儿了,压力感也轻了。

虽然有了食物,但是获救却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容易,由于地质情况过于复杂,救生孔的施工极为艰难。等待救援的日子里,井下特别安静,时间仿佛过得特别慢,华明喜觉得异常煎熬。时间久了还以为外面已经过年了。

在等待的日子里,被困矿工们已经没有话题,对死神的恐惧无时不在侵扰着他们。每次吃完饭,4个人就一起紧挨着躺着,节省体力。

救援远远没有他们盼望的那样顺利,而井下的环境却在一天天恶化。几天后,受到地质变化影响,投食孔突然无法正常输送食物,救援人员不得不又耗费3天时间打了另一个投食孔。紧接着,更为致命的困难出现,已经顺利推进到170米的大口径救生孔突然遭遇严重塌方,被迫暂停。

此时,他们已经被困二十多天,虽然地面救援人员每隔几小时就与他们通一次话,但绝望的情绪还是渐渐弥漫在狭窄的巷道里。

而在井上,为做好被困矿工的饮食供应、医疗保障、心理干预等工作,现场救援指挥部决定建立24小时值守制度,安排专人分班次在2号钻孔口值守;成立医护组,由医护专家配备营养液、食品和相关药品。同时,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根据各方面专家的会诊结果,及时调整救援方案。根据水文地质专家的会诊结果,为确保井下救援人员的安全,暂停矿井北部5个排水钻孔的施工;地质专家提出,3号大口径钻孔潜孔锤施工时的振动幅度很大,可能造成已经扭曲变形的4号井井筒继续垮塌,影响2号钻孔的稳定,故暂停该钻孔施工。

华明喜他们所在的巷道高2米、宽3米,地层有变形,而且滴水,井下一直在坍塌。到了第20天,进展缓慢,他们以为井上救援放弃了,与井上通话时号啕大哭。

他们问救援人员:“还在救吗?要是没救了,就和我们直说吧。”他们甚至让救援人员给家人捎话——如果出不来了,别想他们。

地面救援人员为了稳定井下被困者的情绪,拍了救援现场的照片,存在一部手机里,输送到井下,以稳定他们的情绪。

日子一天天过去,在渴望与绝望交替的焦灼里,华明喜和工友们承受着痛苦的煎熬,而地面传送的救援进展则支撑着他们继续等待。终于,他们听到钻机声音越来越近,就像到了隔壁。

由于矿井绘图不够准确,钻孔距离巷道还有0.8米的岩石。这段距离,需要靠他们四人用地面送下来的工具自己打通。0.8米,在地面上只是一步之遥。可是在220米深的矿井下面,却是横亘在矿工面前的一堵生死“墙”!

整整一天多的时间,4个人一刻也没有放下手中的凿子和风镐。华明喜说,这是自己的生命通道,不管多么累,为了4个人的生命,必须得干。令人兴奋的是,他们只挖了一天多,这面岩石墙就挖通了。

而在井上的救援现场,气温已经降到零下18度。

救援行动的艰难和一波三折,使所有的人都始终悬着一颗心。

1月23日晚上11点,在现场值了一天班的兖矿集团救护大队总工程师宋先明回到驻地,正准备休息一会儿,这时候救援指挥部打来电话,让他马上返回现场。原来,井下的矿工在作业挖通岩墙时,施工不当,井下产生大量粉尘与烟雾,导致他们呼吸不畅。井下空间密闭,通风不畅,随时有生命危险,矿工情绪再次低落。

作为国内煤矿开采的通防专家,宋先明三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井下通风研究,是国内矿山救护领域唯一的研究员。接到指挥部电话后,他匆匆赶到现场,与总指挥张务锋副省长、现场救援组长刘成录等人紧急磋商,决定一是向井下输送通风软管,向井下压风,送去新鲜空气。同时在井口安装抽风机,抽排井下烟雾。

此时已近午夜,现场找不到抽风机,宋先明马上驱车和当地救援人员一起到附近的单位寻找。连续跑了几个地方,不是功率太小,就是型号不对。最后在一家饭店找到一台大功率抽风机。当抽风机安装完毕开始抽排井下烟雾时,井下矿工的情绪慢慢恢复,现场的救援人员才长长地松了一口气。这时已是凌晨3点半。

当救援指挥部最后确定使用救生绳索把矿工提升上来时,指挥部做了一个视频储存在手机里,然后通过投食钻孔传给他们,教被困矿工如何把吊带绑在腿上、腰上,以及升井时手抓在什么地方,闭上眼睛保护眼睛等注意事项。

生命的大门为4名被困矿工打开了!

8.做好在救援现场过年的准备

距离矿难现场东北2公里的华家村,36岁的铲车司机华明喜祖祖辈辈就生活在这里。

“矿井出事后的几天里,一家人都没怎么合眼,更不敢把弟弟困在井下的消息告诉老母亲。”华明喜的姐姐说。后来,从电视里看到井下还有4个矿工活着的新闻镜头,她眼前一亮,那不正是弟弟下井时爱穿的迷彩服吗?她对着弟媳叫起来:“肯定是他。明喜还活着!”但是,走到村外,看到因矿井塌陷造成的路面开裂、农田塌陷,她的心情又沉重起来。

矿井下的华明喜并不知道这些细节。

“自从和井上取得联系,我们就相信党和政府会来救我们,这个信念从没动摇过。”获救后的华明喜对记者说。

被困矿工所在的地下220米左右,实际平均温度在10度左右,此前救援队通过生命通道,为他们送去了保暖内衣,保温毯等必要补给品,保证被困矿工身体无恙。

在井下被困的日子里,消防官兵和救援人员给井下输送的供给品,包括当地人喜欢吃的煎饼。煎饼的配料包括小米、高粱、花生米等,卷成筒状,和矿泉水一起从生命通道送到被困矿工手中。“一次性投放152件,包括煎饼和饮用水,其中矿泉水96瓶。”一位战士介绍,除了煎饼和矿泉水,还陆续向井下送去营养液、锅饼、榨菜等食物。

蒙山巍峨,沂河水长。

矿难救援现场与蒙山风景区只有5公里之遥,但是在场救援的所有人没有一个人有心情去欣赏风景。

救援人员的忘我精神,也感动着当地的群众和全国各地的人们。

1月13日,与救援现场相距5公里的卞桥镇佟家庄的李家蒙山全羊馆老板李赛,在现场看到救援队员蹲在路边啃面包吃方便面,连夜宰杀了7只羊,熬成羊汤,送到救援现场。

1月17日,在平邑县做石材生意的四川雅安人陶双虎,专门购置了250双棉鞋,配上鞋垫后送到救援现场。陶双虎告诉记者:“我在山东干了6年,对这里有了感情。当年汶川地震时,是全社会的救援和支持帮助我们渡过难关的。今天我们也尽一点儿微薄之力。”

据救援队员们说,他们有时去附近的超市买一些日用品,当地老百姓说什么也不要钱,有时收了,也都是按成本价。

由于事故突发,后勤保障还没及时到位,没有热水,更没有御寒的衣物,加之遭遇寒流天气,空旷的井田夜晚更是寒冷难耐。救援现场备战的救援人员只能时不时下车跑跑跳跳,热身取暖。很多队员穿着单薄的工作服参加井下抢险救人。临时没有安置点,最初队员们就在救护车上吃方便面,疲惫极了就靠在座位上打个盹。

为更加具体、更加详细地了解井下灾害状况,枣矿集团董事长刘成录与临矿集团董事长张希诚冒着生命危险,和救援人员一道,深入井下,穿过如同废墟的巷道,钻过顶板坍塌的狭缝,查看第一现场,指挥调度,为后续救援提供最新依据。井下现场救援技术专家组成立后,两位组长和救援小组的成员经常通宵达旦研讨商定救援方案,统筹指挥井下搜救力量,建立起了调度指挥、值班、汇报等制度。24小时昼夜值守,并根据井下救援情况,科学组织井下抢险救援工作。

这期间,拥有几十年矿山生产和管理经验的刘成录,还向指挥部提出了采取“地面打钻救援和井下巷道修复救援两条线同步实施”的救援方案。作为矿井防治水的专家,张希诚亲自牵头起草了矿井排水治水及应急预案。“救援过程中,涌水很严重,我们为此在井下、地面配备了二十几台水泵,日夜不停抽水,一旦水位线超高,我们就采取强排,坚决确保被困人员和救援人员的安全。”在现场救援指挥部,张希诚指着墙上贴着的《事故救援行动专家工作图》向记者介绍道。

作为1号井技术管理具体负责人,临矿集团副总经理石富山从事故当天下午4点多赶到后,一直坚守救援现场,只回集团参加半天会议就匆匆赶回。具体负责安全管理的枣矿集团安监局副局长杨传乐,自矿难发生的第二天就赶赴现场,在一个多月的过程中,没有回家一次。他们连换洗的衣服都没来得及带,天天坚守在现场,寸步不离。

“我们家人都是在轮休的队员回去后才知道的。”面对记者,淄矿集团救护大队大队长李刚业平淡地说,“每回出警,我们都不和家人打招呼,免得他们担心挂念,这已是我们救护大队不成文的惯例。”

2015年12月25日中午,兖矿集团救护队同时接到了国家救援中心赶赴深圳“12·20”滑坡及平邑“12·25”塌方事故现场救援的通知。

技术装备科董兴桥简单收拾后,与怀孕6个月的爱人交代了几句照顾好父母及5岁女儿的话后,立即与同事一同赶往平邑。到达现场后,按照指挥部安排,第一时间与国家救援中心进行卫星连接。由于时间紧迫,赶不上当日18点前往深圳的飞机,董兴桥立即改签到26日一早7点。由于当晚大雾,本来赶往济南机场两小时的路程,足足4个多小时才顺利到达,此时已是凌晨1点多。26日10点多,董兴桥到达深圳后便马不停蹄地赶往深圳滑坡现场。自进入现场一直到2016年元旦,始终坚持在里面,饿了吃包泡面,困了躺在厂房眯一会儿。由于工作需要及国家救援中心安排,2016年1月1日,董兴桥从深圳返回山东,2日一早5点多,趁家人还没醒,简单收拾后立即驱车赶往平邑事故现场。

兖矿救护队队员王锐利是2014年刚毕业的90后大学生,他的老家就在平邑县。而在跟队友们一起奋战的30多天里,虽然离家只有40公里,王锐利从没回过家。据宋先明介绍,鉴于王锐利刚参加工作不久,在出发前实际是没有安排他参与本次救援工作的。但是他主动向所在中队领导及大队领导提出申请,认为自己是平邑县人,对平邑县的交通情况比较了解,或许能够给救援工作帮一点忙,而且希望能够通过经历本次事故救援积累经验。大队领导同意了他的申请。1月29日,农历腊月二十,是这个小伙子24岁的生日,随着5号钻孔救援成功,4号井底被困人员平安升井,成为他最好的生日礼物。

面对井下复杂多变的环境,救援时间不断被拉长,1天、2天、10天、15天、30天……时间一天天流逝,但与时间的赛跑却始终没有停歇。

1月29日上午,在救援帐篷里,当记者问起新矿集团孙村煤矿井下的生产情况时,徐西清介绍说,由于调走了生产一线的“精锐部队”,生产受到极大影响,一月份马上就结束了,但是生产任务却只完成了一半,这就意味着元月份开门红的愿景已成泡影,对于原本就困难的煤炭企业而言,更是雪上加霜。纵有千难万难,但在抢险期间,记者听到了这样的声音,“将心比心,谁不想有个圆满的家,只要能救出井下的遇险者,就算不开工资也值!”

枣矿集团救护队员赵超救援首批7名幸存矿工时,在担架全部用完的情况下,面对由于精神受到强烈刺激,全身瘫软、不能行走的轻伤员,他二话不说,在队友的协助下,直接背起伤员前行。碰到巷道低矮处,他便趴在石堆上,一寸一寸地向前爬行、挪动,哪怕伤员在他身上小便失禁,流泪哀求“把我放下来吧,我自己爬”,哪怕锐利的石尖刺透了战斗服,鲜血染红了巨石,他都不为所动,咬牙坚持。救护队员赵勇徒手刨挖遇险矿工,战斗服一次次被汗水浸透,十指全部磨出了血泡,却没有停歇一刻。他连续4次下井,先后护送4名伤员成功升井,最后累得虚脱,无法站立,瘫倒在现场。

新矿集团年近50的李月河,由于在井下连续作业,饭顾不上吃,等实在饿得受不了才抓起巷道壁上挂着的两个馒头充饥。不一会儿,他就觉得肚子疼痛,强忍着疼坚持上完班,没想到他刚到井上就发生脱水征兆,无法下井,几天后才恢复。

“以前,我下班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带孙子,他每次都是缠着我,饭都不让吃。”临矿集团救护大队中队长燕廷军说,自从来到这里,已经连续30多天没有回家了。为了不让家人担心,燕廷军每天都会给家人打电话报平安,“孙子一听见我的声音就会哭。”

“本以为这只是一起简单的坍塌事故,只要进行简单的修复就能将矿工兄弟救出。到了井下方才了解到,石膏矿地质条件极其复杂,水文、顶板、通风、供电、运输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险难隐患。”高慎忠告诉记者,为了赶抢黄金救援时间,救护队员们来不及喝水,都是将冻得梆梆硬的矿泉水揣到怀里,在搜救的间隙掏出来“吸”上两口。

“抽30名职工,去楼下集合,参与救援。”事发当晚9点,兖矿集团东滩煤矿掘进二工区支部书记宋昭民下达了一项紧急任务。一些头天下井正在补觉的职工被叫醒,临时集结的救援队伍直奔事故发生地。“当时走得匆忙,好多工友连手机都没带,互相借电话给家人说明情况。家人看过新闻,知道那边发生了坍塌,一听都紧张得不行,‘能不能不去?几乎所有的家属都这么问。”东滩煤矿副区长张传杰说,“人命关天,救援这事,哪能不去!”

在山东黄金归来庄矿的救援值班帐篷里,一个个塑料袋罩着发凉的饭菜。原来,很多救护队员刚忙完回到帐篷想吃几口饭,新的任务又来了,只能匆匆在碗口上罩个塑料袋就离开。“这条件已经很好了。看,我们还有暖风呢。”山东黄金救援队的队员们指着墙角的一个小暖风机告诉记者,脸上挂着淳朴的笑容。

淮南救援队105钻井队队长贾春好说,“干了20多年勘探,从来没遇到这么大的困难。本次参与救援的淮南救援队里,年龄最大的队员59岁,最小的才25岁,还没有结婚。“

李友俊说,来之前都在工地,所有人没回家,直接过来的。这支50多人的队伍轮流值班,每个人的工作时间都在12个小时以上。淮南救援队105钻井队工作人员罗瑞武说,都吃米饭,包子,吃不习惯,发烧感冒。救援人员克服了技术和生活上的困难,始终坚守在救援第一线,“我们想回家过年,矿工在井下,更想和家人过年。”李友俊也说,“我们做好了在这儿过年的准备。”

在救援现场采访时,在4号井架旁边,紧邻5号钻孔不远,记者看到一个当地人供奉的土地庙的神龛。在传统文化的谱系中,山川大地有灵,江河湖海有灵,大地上的一草一木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土地神的供奉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冀,不能简单地批判为封建的思想文化。在漫长的救援行动中,我想,即使依赖于高科技现代化的钻井装备,所有人都会不止一次地在心中默默祷告,救援顺利成功,让被困矿工早一天升井!

9.睁开双眼:我想看看救我的这些人

1月29日。农历腊月二十,春节临近。救援现场附近的村镇集市上,人群熙熙攘攘,置办年货的人群,大红的灯笼,春意盎然的对联,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一片祥和的节日氛围。

在救援现场,人们加快了救援步伐。所有参与救援的人早已将被困矿工视为兄弟,知道被困矿工的家人在祈盼亲人早日平安回家!

杜兵建接受采访时说,随着救援的推进,自己越来越焦虑。因为井下的坍塌每天都在发生,再过半个月,可能这4个矿工就没有生存空间了。我们要争取在坍塌扑向他们时,把生命线打通。

矿工马上升井时,他的焦虑还是没有消失。当时现场有四五百人,大家都很高兴,觉得人马上就要上来了。可他的心一直悬着——地层变化没有停止,提升过程还有可能发生不测,比如钻钢折断、钻孔变形,最后都有可能功亏一篑。从钻孔中提升到地面,216米,每个人都需要半小时,4个人是两个小时,这两个小时,就像钻孔的这32天一样漫长。

赵治诚、李秋生、管庆吉,三人依次成功升井!

1月29日22点49分。

蒙山脚下的这片旷野漆黑一片,只有救援现场灯火通明。36天的等待,仿佛在考验着所有救援人员的心理极限。

“上来了,上来了!”

随着救援绳索的缓慢上升,随着三一重工起重机发动机的轻微震动,救援现场在一瞬间竟然静谧得可怕,但是转眼就被欢呼声淹没。

在井下生存了36天之后,华明喜终于再次见到了他曾经日日走过的土地,在重见光明的一瞬间,他没有听从医生要他闭上眼睛保护眼睛的嘱咐,而是睁开了双眼:“我想看看救我的这些人,我衷心感谢他们。”

4名被困矿工获救的消息传开后,事故矿井附近的几个村庄沸腾了。家住德埠庄的刘大爷说:“这次救援不容易,30多天,政府为了救出这4名矿工花了不少钱,又找专家,又调设备。让我们这些村民看了都很感动。”与他一个庄的林奶奶说:“我虽然不识字,但是听到孩子们获救的消息后很激动,感谢政府把他们安全救上来了。”

家住矿区附近万庄村的毛师傅说:“今天得知这4个人救上来了,我们一家人都激动地哭了,因为被困在井下的矿工有我们村的。党的政策越来越好了。领导是真心实意地想救他们,是真关心老百姓,我们心里暖啊!”

可以说,大口径钻孔救援的成功,是一次对国家救援水平的考验。既是对国家救援应急指挥的考验,也是对救援技术装备的考验。本次救援使用的发现有人存活证据的设备,是特殊研制的生命信息钻孔探测系统。该系统具有可见光和红外补偿摄像、语音通话等功能。探测器上有两个摄像头,1个垂直的摄像头可以探测钻孔的情况,还有1个设置在探测器的侧面,探测器放到巷道以后,能通过其看到巷道侧面的状况。在井下的时候,如果只用红外线能看10米到15米;如果把矿灯打开,能看20米到30米。传输系统与探测器通过线缆连接,再通过无线技术将井下的摄像头拍摄的实时画面传输到电脑上,同时把井下的声音采集过来。

在网络上,我们看到全国各地的网友对这次救援行动纷纷点赞,甚至可以感受到全国各地正在观看央视直播,时刻关注平邑矿难救援进度的观众的欢呼雀跃。

济南的一位网友写道:36天,不抛弃、不放弃,千方百计,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百倍努力。从中央到地方,各个方面,齐心协力,全力救援,可以说不计代价。救援结束之后,要反思事故发生的原因,把安全发展的理念真正落实,切不可在一个地方跌倒两次,好了伤疤忘了疼。

上海的一位网友这样说:救援的胜利,既是国家救援中心调度有方的胜利,也是救援人员舍生忘死的胜利;既是高科技现代化的救援装备的胜利,也是国家意志的胜利。向参加救援的德国工程师致敬!

北京的一位网友这样写道:1个多月,不管结果如何,每一个人都是英雄,都值得尊敬!这次事故地质环境更复杂,井下灾害更严重,面临的困难可能比预想的多得多。被困在井下的矿工兄弟是人民的代表,不抛弃、不放弃是党的人民性的体现,是国家精神的体现!

36天!掘地救援!这是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因为人间大爱,因为国家意志,终于创造了人间奇迹。

记者注意到,矿工升井的一瞬间,救援现场几乎所有的人都泪流满面。这是为生命而奔涌的热泪!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日中国,生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重视,生命之光,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熠熠生辉!

这是山东省40多年来最寒冷的一个冬天,却是最温暖的一个冬天。

附录:山东平邑矿难救援全过程

2015年12月25号上午,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城东北方向的保太镇玉荣商贸有限公司石膏矿因邻近的废弃石膏矿采空区坍塌引发坍塌,事故发生后,11人获救升井,1人遇难,其余17人失联。

12月30号,事故救援的第六天。救援人员通过生命信息钻孔探测系统发现4名幸存者,并与他们取得了联系,救援人员通过2号孔给地下被困人员输送食物、药物、保暖衣服等物品。井下被困矿工除1人出现腹泻状况外,其余身体状况良好。

12月31日,救援指挥部召开通报会,确定在发现幸存者的2号孔附近开钻大口径救生钻孔。

2016年1月4日,井下再次发生坍塌涌水,用于联系4名被困矿工的2号小口径救生孔出现了问题,无法进行食物投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救援人员又开始钻第7个救生孔。

1月8日下午1点多,7号救生孔打通,对井下的补给恢复。同时,救援指挥部还将一个生命探测仪放到了巷道里,通过上面的红外摄像头,第一次看到了井下的情况,被困矿工因为有了补给,体力有所恢复。

1月10日,5号大口径救生孔终于艰难地钻挖到地下170米的位置。距离已经联系上的4名被困矿工所在的巷道仅仅只剩下50米。但由于在钻孔过程中破碎的岩石把钻头给卡住了,钻头上面埋压的碎石就达到了十多米,整个钻机无法再正常工作,救援指挥部只好想方设法解决这个难题。

1月23日,用于救援的5号大口径救生孔已经打到预定位置,令人遗憾的是,救生孔并未直接与被困人员所在的巷道贯通,而是与其相邻0.8米。

1月28号,事故救援进入第35天,5号大口径救生孔打通,与被困矿工建立清晰的联系,救援队伍为被困矿工升井做好万无一失的准备。救援指挥部准备了两套方案——救生舱提人和救生绳提人。

1月29号晚上,事故救援的第36天,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努力,22点49分,4名被困矿工通过救生绳索全部成功升井获救。

2月6日,救援指挥部宣布,目前事故现场已经不具备施救条件,根据人体生理极限的一般规律分析,井下13名失联人员已无生存可能,因此决定自2月6日起终止现场救援,全面转入遇难矿工善后处理和事故调查工作。

责任编辑 师力斌

猜你喜欢

巷道矿工钻孔
逆流而上的矿工兄弟
镇沅金矿松软破碎岩体巷道稳定性分析及支护技术
大直径定向高位钻孔瓦斯抽放技术研究与应用
The New 49ers
倒台阶斜矩形综采面托伪顶切眼巷道支护
千米深井安全开采技术难题探讨
基于ANSYS/LS—DYNA的矿区地下巷道三维动力响应分析
钻孔孔径对预抽煤层瓦斯效果的考察分析
怎样在玻璃上钻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