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上的领袖
2016-05-06蔡子强翁倩
蔡子++强翁倩
曼德拉不单是南非人的政治领袖,也是举世的精神领袖,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光明面,例如以困厄来铸炼心志,及以爱和包容化解仇恨。
1918年,曼德拉出生于南非一个叫Mvezo的地方,那里有两款很通俗的家乡菜——umphokoqo和umngqusho,前者是一种玉米糊,吃时伴以酸奶,后者则是一种由豆类与玉米粒混煮的杂豆,吃时伴以牛油或其他动物脂肪。终其一生,即便当上总统,曼德拉仍十分钟情这两道菜。两款家乡菜对曼德拉的影响,远远不止于此。
幼时在大家庭中,曼德拉每餐都是一大班人围在一起,分享一大盘玉米糊或煮杂豆。这种进食的方式和习惯,深深影响了童年的曼德拉,让他学会与其他人相处,及至长大后,懂得跨越氏族以至种族的鸿沟,与不同背景的人做朋友,而这些友谊,后来更成了他建立广泛政治联盟的基础。
不单止童年家里的餐桌深深塑造了曼德拉的个性,学校里的餐桌,更让这位民权斗士首次涉足政治。长大后,他从乡郊到城市生活,考入Fort Hare大学。1939年,该校辩论队到另一间大学University of Rhodes比赛,就是这次难得的见世面的机会,让曼德拉及同学知道,原来母校饭堂里的食物那么难吃!为何白人大学的学生吃得那么好,而他们这间黑人大学的学生却要吃得这么差?他以此为政纲,打出争取改善学生伙食这张牌,成功当选学生代表,后来更发动了一场抵制运动,但也为此被驱逐出校。
离开了校园这一温室,青年曼德拉辗转飘泊至约翰内斯堡,生计无着,生活困难,这让他加快成熟起来。因缘际会,1941年,他进入律师行工作,生活得以改善,更勤工俭学,取得法律学位。但也是在那里,发生了一场“茶杯里的人权”小风波,让他再次体验种族隔离的不公。话说上班第一天,他和另一位黑人同事被秘书告知,公司为他们买了新茶杯,请他们以后拿新茶杯喝茶。言下之意,就是两人不要与公司里的白人同事共享茶杯,这无疑是一种另类的种族隔离。黑人同伴忍不住发作,但曼德拉却选择忍气吞声,说自己并不口渴,息事宁人。往后,曼德拉上班时便带上了自己的茶杯,以此了事。
但也是在这里,曼德拉认识了他的第一位白人朋友,两人在吃饭时用独特的方式建立了友谊。这位白人朋友叫Nat Bregman,午餐时他爱带面包,在办公室简单解决。一次他叫曼德拉抓着面包的一端,跟他往两边扯,面包应声分作两半,之后两人分享了面包。这位白人朋友用这个独特的方式表达他对种族歧视的反感和抵制,两人边嚼面包,Nat边说:“我们刚刚所做的,实践了共产党人分享彼此所有的哲学和理想。”
步入盛年的曼德拉,与拍档Oliver Tambo等人以他们的法律专业和知识,帮助那些受欺压的人捍卫权益,并为此终日四处奔波、风尘仆仆、居无定所,再加上当时南非很少餐厅向黑人开放,所以,他的另一个拍档、白人George Bizos回忆说,他们往往光顾外卖,以报纸盛着的炸鱼薯条作午餐,并屈身在私家车内开餐,因为,在当时种族隔离的南非,他们连在公园的长凳上一起吃三明治也是不容许的。为何当时打包外卖的是炸鱼薯条,而不是我们今天吃惯的汉堡?大家要记得,南非是英国的前殖民地,英国的饮食习惯,定有植根于当地。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自Anna Trapido 所著的《Hunger for Freedom:the Story of Food in the Life of Nelson Mandela》,该书记载了曼德拉人生不同阶段食物与际遇交织的小故事,读来趣味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