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继海 寂寥与热闹
2016-05-06张蕾
张蕾
“要是有一个好的时机转型的话,就正好借坡下驴了”
去年春天见到孙继海的时候,我觉得他挺寂寥的。寂寥并不是不好,顺从内心,怡然自得。
当时在重庆。采访完,俱乐部的食堂已经关门,他请我到附近的一家门面极小的面馆吃小面。老板娘给他碗里夹煎蛋的时候都没有对他说话。在日常如水的场合里,很少有人认出他了。
我们对坐着,礼貌和近乎安静地吃完了这顿迟到的晚饭,连呼噜呼噜抽吸面条的声音都没有发出。
最近看到他在自己的视频节目说,当年和米卢的矛盾,很多是细碎的小事,比如老头嫌他吃面条声音太大,透过翻译让他文雅一点,他很不服:我们中国人吃饭就这样!
孙继海也创业了,创投资金是2000万元,跟几个朋友一起,想做一个体育短视频的平台。开张伊始的主打项目就是海哥的脱口秀,分享他职业生涯中的往事、趣事。
第一次接触孙继海,可以用“有礼貌”、“偏腼腆”、“爽快”(拒绝或者答应)来形容,但就是不好用“亲切”。他也说自己年轻的时候是个“刺头”,他有自己的逻辑和行事原则。粉丝要签名,签完不说谢谢的,他就会很不爽。粉丝要合影,先不光明正大地提要求而是偷拍,他就会很厌恶,理直气壮地拒绝。
在中国足坛,孙继海是个特别的存在,有一些“最”和“第一”。
作为当年大连万达队最年轻的球员,家乡球迷称之为“小王子”。他经历了中国足球职业联赛梦幻般的开始。他是中国球员登陆英超的第一人,在曼城俱乐部效力6年,也是目前为止在海外经历最优的中国球员。归国后,仍然凭借年轻时高度自律打下的基础和顶级联赛的经验历练,保持竞技状态,将近40岁“高龄”仍进入现役名单中,为着自个儿高兴而踢球。
他说,“中国足球运动员能经历的,绝大部分我都经历过了。”对极致荣誉的心态就很好:“也有很多我经历不了的,比如说像孙祥踢过欧冠,像郑智夺得亚洲足球先生、中国足球先生,这些我从来没有得过这种荣誉。绝大部分的这些可以经历的——踢世界杯、亚洲杯;(拿)全运会、联赛、足协杯冠军等等,这些冠军很多;到国外踢球。我觉得我已经是很幸运的。”
问他将来想做什么,他说,想做管理,也想做教练,“但教练压力会比较大。”
那时他甚至没有想过写自传,觉得没人会看。
“要是有一个好的时机转型的话,就正好借坡下驴了。”
去年10月,大概是时机降临的时刻。在上海的一顿晚餐时刻,来自金融、媒体等领域的朋友撺掇他去当“网红”。那时他连IP是什么还不确知。
去年10月,进入英格兰足球名人堂的荣誉让他的经历簿上又添了特别的一笔。他进入名人堂的仪式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也在场。英格兰国家足球博物馆的发言人说,这一荣誉是为了表彰孙继海作为足球大使,在加强英格兰足球在中国受众中的地位和美誉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恰好赶上了习主席访英的时机。
这倒也不是他第一次经历大场合。
2005年应邀进入白金汉宫参加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与英国王室的晚宴,孙继海穿的是租来的燕尾服(来不及找裁缝做),乘坐的是租来的汽车(“穿着燕尾服总不能自己开车吧!”),两三百名流聚会。在BBC的新闻,“很小的角落里,看到我跟我太太的身影。”
“自己知道有这样的一个经历是个回忆就可以了。”他说。
势也,时也。政策的鼓点咚咚地敲,资本的大风呼呼地刮,个人的命运曲折流转,去年在小面馆里预想的转型时机出现,孙继海的热闹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