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敏感度调查研究
——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

2016-05-06张艳福建农林大学文法学院外语系福建福州350011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异域农林敏感度

张艳(福建农林大学文法学院外语系 福建 福州 350011)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敏感度调查研究
——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

张艳
(福建农林大学文法学院外语系 福建 福州 350011)

以福建农林大学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敏感度的调查结果为佐证,揭示了福建农林大学本科大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的现状,并为提高其跨文化敏感度提出了建议。

跨文化敏感度;外语教学;非英语专业

1.跨文化敏感度研究的理论依据

跨文化敏感度ICS(InterculturalSensitivity),最早是由Brenfenbrener、Harding和Gallwey等人于1958年提出的。他们将敏感度的客体分为两种类型:本土文化和外域文化,他们还指出人际敏感即个体能够对他人不同的行为、感觉和认知做出区别的能力。[1]此后,西方众多学者对ICS进行了调查和研究,不少学者建立了并产生相应的模型和理论。

近年来,学术界对于跨文化敏感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逐步达成一致。陈国明和Starosta的观点被普遍接受,即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情感层面体现的是理解和接受文化差异的积极动机,即跨文化敏感(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跨文化敏感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包含以下六个要素:自尊自爱(self-esteem)、自我监控(self-monitoring)、思想开放(open-mindedness)、移情作用(empathy)、交际参与(interaction involvement)和理性判断方式(non-judgment)。根据以上对跨文化敏感度这一概念所作的定义,Chen & Starosta开发了跨文化敏感度量表ISS(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Scale)。在跨文化交际越来越频繁的当今,许多人都意识到跨文化交际的重点不再仅限于语法方面的准确性,而是更注重情境交际的得体性。因此本研究学习并借鉴了历往学者的学说,将理论基础建立在陈国明和斯特罗斯塔的跨文化敏感度理论之上,还部分借鉴了Bennett提出的跨文化敏感度发展模型(DMIS),从而开展了这一非英语专业在校生的跨文化敏感度调查研究。

2.福建农林大学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敏感度研究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利用陈国明和Starosta的跨文化敏感度量表,采用SPSS (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定量分析方法,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福建农林大学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处于较低水平。

在跨文化交际知识方面,83.2%的调查者都在问卷的【文化知识】部分拿到了高分,说明大部分大学生都具备良好的基本跨文化知识,并且能够理解和接受交流过程中出现的文化差异。但在跨文化【交际行为】方面,六成以上的调查者并不能在相应的情境下做出适当得体的行为,他们无法准确判断在异域文化背景下各种情境所对应的行为的合理性。在跨文化【交际意识】方面,九成以上的调查者有过与外籍人士交流的经验,说明大学生有很高的跨文化交际参与度。但其中只有37.89%的人会主动与外国人交流,并且89.12%的调查者表示在交流过程中缺乏足够的自信心,会感到紧张,害怕无法准确表达意思和理解对方的意思。

表1 跨文化敏感度总体数据

表1为根据本次调查形成的跨文化敏感度总体数据。五个因素间极大值和极小值的差值说明大学生在进行跨文化交流行为的极大差距——部分大学生会意识到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并付诸实践,也有少部分大学生对此意识薄弱,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也并没有注重,甚至是有所逃避跨文化交流。表2则为跨文化敏感度五因素间的相关系数。五个因素之间基本呈正相关关系,其中——差异认同感与交际参与度相关系数最高,表明差异认同感随着交际参与度的提高而提高,大学生越频繁地参加跨文化交际活动,他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就越认可,反之,也会促使他更加积极地参加跨文化活动;交际专注度与交际参与度的高相关值也表明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参与者的参与次数会直接影响其专注程度,越常进行交际活动,就能够越快地进入情境。交际愉悦感则与交际信心紧密相关,在交流时参与者所表现出来的自信会给参与者带来不同程度的愉悦感。

表2 跨文化敏感度五因素间的相关系数

通过数据分析表明,大学生跨文化敏感度总体水平偏低。数据最高的交际参与度体现大多数学生都能够积极参加跨文化交流活动,而数据最低的交际信心则说明了大学生对自身英语水平信心不足,或因学校不具备足够的交流环境使学生缺乏跨文化交流的机会,从而导致学生跨文化交流时由生疏产生的胆怯。而交际信心与交际愉悦的正相关系数表明了越有自信的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时更易获得愉悦感;交际认同感随着参与度的提高而随之增高,表明了大学生参与跨文化交流的次数越多,他们对异域文化的认同感就越高,就越能理解和接受种种的文化差异。交际信心与交际参与度的相关度也证明了具备自信心的大学生更乐于参加交流活动,并通过交际活动锻炼了自信心。大学生的自信心主要来源于英语水平的高低,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更会积极地参与交流活动,并且在交流过程中交换观点、表达思想获取到愉悦感。这些都体现了跨文化敏感度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体现了跨文化敏感度这一概念本身的复杂性和灵活性。

在调查研究中还发现,尽管学生担心自己在跨文化交流中出现语法错误,但事实上,他们犯下的文化错误比语法错误更甚。大部分大学生错误地以为,掌握词汇就能够进行跨文化交流,以至于他们在跨文化过程中频频出错,闹出笑话。这些都是由于他们的跨文化敏感度不高造成的对文化背景的忽视。对于英语学习的目的,他们也将英语作为将来工作的敲门砖,而非作为跨文化交流的工具,英语的学习具有被动型,对异域文化背景的重视度自然不高。

通过此次对福建农林大学非英语专业在校生进行的关于跨文化敏感度的调查,不难发现绝大部分中国学生对外语学习都具有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思想。他们往往更在乎的是英语语言的学习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具体的经济利益,而忽略了英语作为异域文化的一种载体,更需要的是他们深入了解该国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而这个过程需要不断积累,不断进行文化熏陶,并非是一味地进行填鸭式“文化进补”。因此,大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功利心是阻碍他们提高跨文化敏感度的主要原因。

3.跨文化敏感度研究结果带来的具体教学改进意见

鉴于此次研究的结论,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本研究给出以下建议:

(1)对语言学习者而言,最重要的是转变观念,戒骄戒躁,充分意识到跨文化敏感度对培养自身文化素养和能力的重要性;要多进行深度的课外阅读,开阔视野,多接触异域文化,以更加了解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的差异;还需培养开放的思想,了解文化差异产生的背景,学会接受并欣赏其他民族的文化,并对其中优秀之处加以借鉴和学习。

(2)在外语课堂中,增加文化背景介绍的比重。对于中国学生而言,校园里的外语课堂是他们接触异域文化的主要途径。外语教学本身就是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过程,语言学习者的跨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直接反映了外语教学的效果。因此,外语课堂中可以多多介绍他国的文化背景,如介绍节日的历史渊源等;播放具有代表性的英美国家文化的视频;增设情境,让学生多进行口语操练以培养学生在实际交际场合中的语言技能。另外,要对传统的陈旧单一的外语教材内容进行改编,内容要与时俱进,及时修改和补充新的语言词汇及用法,多强调语言的社会意义,而不是仅仅将重点放在语言形式上。

(3)对外语教师而言,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敏感度必不可少。无论是本土的英语教师或是外教,对异域文化有着较高的敏感度,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对他国文化的困惑,从而带动其学生对异域文化产生兴趣,促进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教师还可以举出典型的文化交际冲突的案例,让学生自己来讨论分析,培养他们对文化差异的认知和解决能力。另外,采用全外语教学,有助于刺激学生的语言能力,且能形成有利于语言学习的环境。

(4)校园环境亦对学生的外语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本研究认为,外语教学楼可以采用欧式建筑风格,能使学生意识到本身处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中,以建筑风格的差异刺激学生对文化差异的好奇心,为他们的进一步接触和了解其他方面的文化差异做好铺垫。此外,大学校园应多举办一些跨文化类型的活动,邀请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参与,鼓励并支持不同文化的传播,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

[1]朱姗,臧轶楠.校园文化提高大学生跨文化敏感度[J].高教研究,2013(3):251-252.

[2]陈彦平.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途径[J].中国外资,2014(10):45-46.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of FAFU students through a questionnaire,so as to report objectively and statistically the students’current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and evaluate their performance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Finally,some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to strengthen the student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Non-English major

张艳(1977—),女,汉族,福建人,就职于福建农林大学,副教授,本科学历,学士学位,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

G125

A

2095-7327(2016)-04-0183-02

猜你喜欢

异域农林敏感度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全体外预应力节段梁动力特性对于接缝的敏感度研究
《天津农林科技》稿约
电视台记者新闻敏感度培养策略
AC311A加装农林喷洒设备首飞成功
在京韩国留学生跨文化敏感度实证研究
异域寻踪
异域寻踪⑦
异域寻踪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