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氧氟沙星致过敏性休克的临床用药规律分析
2016-05-06陈国友钱玉凤
陈国友 钱玉凤
左氧氟沙星致过敏性休克的临床用药规律分析
陈国友 钱玉凤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左氧氟沙星致过敏性休克的临床用药规律。方法 检索2002—2014年《大医100数据库》中左氧氟沙星致过敏性休克患者,对其年龄、性别、原发疾病、用药至发生过敏性休克时间、左氧氟沙星用法用量、转归等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 40例患者中,男22例,女18例,以19~40岁患者所占比例最大;40例患者中,原发疾病主要为呼吸系统疾病,其次为消化系统;使用左氧氟沙星发生过敏性休克时间主要集中于用药后3~15 min;40例患者中,1例外用(滴眼),1例口服,38例静脉滴注;痊愈36例,存在后遗症2例,病死2例。结论 加强用药监护,特别是用药初期和高危人群(老龄患者);选择适当给药途径和剂量,密切关注用药反应,及时干预,管控用药风险。
【关键词】左氧氟沙星;过敏性休克;用药规律;分析
宣城市人民医院,安徽宣城 242000
左氧氟沙星为第3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1993年于日本首先上市,对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及皮肤软组织感染等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其被广泛使用的同时,不良反应亦被大量报道,且频有死亡病例报告。2013—2014年连续两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显示,左氧氟沙星严重不良反应报告数量均居抗菌类药物前3位[1]。本研究就左氧氟沙星致过敏性休克的临床用药规律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以左氧氟沙星、过敏性休克为关键词,检索2002 —2014年《大医100数据库》,共检索到有效文献33篇(均为个案报道,排除综合性文献分析)。以原文献判定为标准,33篇文献共报告左氧氟沙星致过敏性休克患者40例。以40例患者为统计分析对象,建立Excel数据库,对其年龄、性别、原发疾病、用药至发生过敏性休克时间、左氧氟沙星用法用量、转归等进行分类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年龄、性别构成分析 40例患者中,男22例,女18例,以19~40岁患者所占比例最大,见表1。
表1 40例左氧氟沙星致过敏性休克患者年龄、性别构成
2.2 原发疾病分布 40例患者中,原发疾病主要为呼吸系统疾病,其次为消化系统,见表2。
表2 40例患者原发疾病分布
2.3 过敏性休克时间 40例患者中,11例有抗菌药物过敏史,16例无药物过敏史,13例药物过敏史不详;使用左氧氟沙星发生过敏性休克时间主要集中于用药后3~15 min,见表3。
表3 40例患者过敏性休克时间
2.4 左氧氟沙星使用情况 40例患者中,1例外用(滴眼),1例口服,38例静脉滴注;23例当次输注剂量为0.2 g,6例0.3 g,7例0.4 g,1例0.5 g,1例0.6 g。
2.5 转归 40例患者中,痊愈36例,存在后遗症2例(毛囊炎、缺血性脑瘫),病死2例,均为60岁以上女性(73岁1例、75岁1例)。
3 讨论
3.1 年龄、性别与过敏性休克的关系 本研究中,未见18岁及以下患者,男女比例为22:18,与相关报道不一致[2-3],可能与本研究患者例数偏少有关,不足以反映性别真实差异。但>60岁患者男女比例为5:2,且2例病死患者均为女性,提示女性患者尤其是高龄患者耐受、预后相对较差,此类人群属于高危人群[4-5],应重点关注。
3.2 原发疾病与过敏性休克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显示,40例患者中,原发疾病主要为呼吸系统疾病,其次为消化系统。提示左氧氟沙星治疗上述两类疾病时,更应加强用药监测[4-6]。
3.3 过敏性休克时间 本研究中,使用左氧氟沙星发生过敏性休克时间差异较大,最短1 min、最长3 d后,67.5%患者发生于给药15 min内,提示应严密关注用药初期反应,以免误诊误治[7]。
3.4 给药途径、剂量与过敏性休克的关系 本研究中,静脉用药与非静脉用药比例为38:2。提示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致过敏性休克的风险较高。药代动力学显示,左氧氟沙星口服可完全吸收、相对生物利用度近100%,建议依临床治疗需要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能口服给药尽量不静脉给药。
本研究中,除1例外用给药外,当次给药剂量0.3 g及以上15例,占37.5%,存在超剂量用药。权威文献认为,单次左氧氟沙星使用剂量以不大于0.2 g为宜[8]。左氧氟沙星主要经肾脏排泄,高龄患者肾功能减退,同等剂量下,易发持续高血药浓度,诱发不良反应[9]。肾功能减退患者应用本药物时,需根据肾功能减退程度减量用药,血肌酐清除率为每分钟40~70 ml,单次剂量应不超过0.1 g。12 h/次[10]。
综上所述,为减少左氧氟沙星致过敏性休克发生,应严格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药品说明书用药。关注药物过敏史(特别是抗菌药物过敏史),对存在药物过敏史患者使用前需进行皮试;加强用药监护,特别是用药初期和高危人群(老龄患者);选择适当给药途径和剂量,密切关注用药反应,及时干预,管控用药风险。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EB/OL].2013(5).14.http://www.sfda.gov.cn/WS01/ CL0078/99794.html,2014.07.17.http://www.sfda.gov.cn/WS01/CL00
78/124407.html.
[2] 鄢春红.我中心干预前后静脉注射盐酸左氧氟沙星致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5,26(5):636-638.
[3] 汪慧芳,赵心同,江佳,等.我院310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药事,2014,28(6):669-67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56期)[EB/OL].2013,8(2).http://www.sfda.gov.cn/WS01/ CL0078/82939.html
[5] 杨明堂.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不良反应分析[J].河北医药,2013, 35(13):2043-2044.
[6] 薛文鑫,李静,刘娅,等.左氧氟沙星致不良反应161例分析[J].中国药房,2014,25(24):2283-2285.
[7] 王志宏,张伟伟,封宇飞.左氧氟沙星296例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1,20(8):430-433.
[8] 金有豫.新编药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96-97.
[9] 秦冬颖,林琳.左氧氟沙星的不良反应[J].中国药业,2014,23(9):93-96.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10年版,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卷)[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76-76.
Analysis of Clinical Drug Use in the Treatment of Allergic Shock Caused by Levofloxacin
Chen Guoyou Qian Yufeng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levofloxacin in the treatment of allergic shock.Methods Retrieval 2002-2014"big medicine 100 database induced by levofloxacin anaphylactic shock patients,the age,sex,primary disease,medication to the occurrence of allergic shock time,the usage of levofloxacin dosage and outcome were statistically classified and analyzed.Results Of 40 patients,22 were male and female 18 cases,of 19~40 year old patient who occupied the proportion.In 40 patients,primary disease mainly diseases of respiratory system,followed by the digestive system;use of levofloxacin anaphylactic shock tim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medication after 3~15 min;40 patients,1 exception with,1 cases of oral,38 cases of intravenous infusion;36 cases were cured,there sequela in 2 cases,and 2 cases were died.Conclusion To strengthen drug monitoring, especially in the early stage and high risk groups (aged patients);select the appropriate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and dosage,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drug reaction,timely intervention,control drug risk.
【Key words】Levofloxacin;Allergic shock;Drug law;Analysis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志码】A 【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6.04.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