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普文章阅读之体会语言

2016-05-06夏可军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探针琥珀红外

夏可军

【例题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被3D打印改变的医学

□马之恒

运用放疗技术治疗癌症患者,往往是一种两难的抉择:使用放疗手段会在杀灭癌细胞的同时杀伤大量正常细胞,令患者痛苦万分、虚弱不堪。为了减少放疗导致的“误伤”,放疗引入了“导向治疗”的概念,也就是将探针刺入肿瘤内部,让放疗直接作用于肿瘤,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杀伤。

但“说时容易做时难”,这种疗法的关键,在于将十多根乃至几十根探针准确地刺入肿瘤的“核心地带”,可是仅凭经验几乎做不到这一点,医生的“临场发挥”更不可能精确无误。因此,想要精确地刺好每一针,还得依靠3D打印技术来帮忙。

在运用探针和放疗“狙杀”肿瘤的技术当中,每一根探针实际上都对应着两个最基本的数据:刺入的角度和刺入的深度。它们共同决定探针精准刺中肿瘤,并且不会导致误伤。而根据每位患者的情况,制作出能精确确定每一根探针的这两个数据的模具,正是3D打印技术所擅长的。

比如说,某个人的鼻腔肿瘤需要进行这样的治疗,那么医生就可以先对病人的脸部进行建模,并且加入肿瘤位置的数据,据此设计好每根探针的位置,或者说每根探针的角度和深度。然后,医生就可以用医用级别的光敏树脂打印出一块导板。不同于颅骨修复手术所用的模型,这块导板使用医用级别光敏树脂制作的原因,就在于它会直接“见血”。

在治疗时,这块导板会精确地贴合患者的脸部皮肤。而在患处附近,它又具有若干个为探针设计的不同角度的圆柱“通道”。当医生将探针刺入患者脸部的时候,这些圆柱锁定了探针的角度,而圆柱的高度又决定了探针刺入的深度。这样,即使实际操作探针的医生经验相对不足,也可以有条不紊地刺入每一根探针,很好地完成这次放疗。目前,这项技术正在申领二类医疗器械许可证,以便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为更多的肿瘤患者带去福音。

(选自《科技生活》)

以上选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解析:以上选文讲的是“被3D打印改变的医学”的一部分,即“精确狙击,杀灭肿瘤”。因为医学这门学科,大多数人不太了解,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为了使读者能够读懂,在叙述的时候,特别注意通俗语言的运用。这篇文章,作者采用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语言,叙述了3D打印在“放疗”中的“导向治疗”作用。

答案:此文的语言准确严谨、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技法指津】

科普文章就是解说、介绍科学技术的说明性文章,一般用轻松、活泼的笔调,解说某一方面的科学技术知识,既有科学性,又有生动性,还有题材的广泛性以及篇幅的简短性。下面谈谈科普文章的语言特点:

一、准确严谨。科普文引用的资料必须可靠,有权威性;引用的数据真实准确;所举的事例必须真实可靠。用词、造句方面要力求精确,合乎语法习惯,而且所运用的专业术语、科学解释也必须准确无误,无歧义。

《琥珀》一文围绕“推测”一词,由已知的琥珀推测一万年前发生的事情。而“推测”的依据,就是文本最末自然段中描写“琥珀”的这几句话:

“这是琥珀,孩子。”他高兴地说。“有两个小东西关在里头呢,一个苍蝇,一个蜘蛛,这是很少见的。”

“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黏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就是凭借着这么一块并不起眼的琥珀,文本中,作者对当时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及情境进行了有理有据且严密准确的推测。虽是推测,但由于语言的准确严谨,让人读了觉得合情合理,由衷信服。

二、生动形象。科普文要善于记叙和描写,善于穿插趣闻,善于运用修辞,使语言生动形象,让读者更容易接受。

再拿《琥珀》一文来说,这篇文章之所以能被大家所接受与喜欢,跟它在文本叙述过程中生动有趣的语言形式密不可分。如“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后来,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那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可以闻到一股松脂的香味。”仅三句话就描绘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这样的描写,根本不会让人觉得是在读一篇推理严密的科普文章,而更像是在欣赏一幅美妙动人的风景画。

三、通俗易懂。科普文多运用口语、引用、举例、描写等方法,化深奥为浅显,通俗易懂。如《出访月宫的嫦娥》一文中对“卫星平台”的解释:“所谓‘卫星平台,说白了就是一辆公共汽车,轮子、车厢、动力等都按公共要求配置好,搭载不同的乘客,便可到达不同的目的地。”这里运用了通俗的解释,将抽象的、构造复杂的卫星平台比作公共汽车,以读者所熟悉的公共汽车的构造和功能类比卫星平台的构造与功用,使文章通俗易懂。

【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用卫星能预报地震吗?

□庞之浩

近年来,世界许多地方地震多发,有专家认为地球进入新的地震活跃期。前不久,云南省昭通鲁甸发生6.5级地震后,如何进行地震预报又成为众人议论的热门话题。而利用卫星监测乃至预报地震,已成为科学家们研究的重要领域。

居高临下一目了然优点多

目前,世界各国监测地震的主要手段是地面台站观测。不过,地面台站观测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这是因为受观测环境、生活环境等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国境边界、海洋、高山、原始森林等地区建台比较困难,所以全球的观测台网密度很不均匀,存在许多监测空白区。另外,现有的地面观测台站干扰越来越严重。这些都会导致地震监测区域出现空白点和观测资料不足。

对地观测卫星具有全天候、全天时、全球性、周期短、效率高、动态性强等优点。例如,卫星图像可用于描述地球的新构造运动结构,确定地震风险带的地震构造条件;空间探测能克服地面测地勘探测量中的许多限制,现已成为评估地球断层、板块边界运动、位移情况的有力工具,精度甚至可达毫米级。所以,利用卫星监测地震,及时获取地震前兆信息,实现地震短临预报目的,已经成为各国地震科学家的研究热点。

现在,用卫星研究地震预报已有多种,比如,可用GPS导航定位卫星监测地壳变化来预报地震。另外,地震会引起地球表面的引力变化,用卫星监测地球引力变化的异常数据,也可能为地震预报做出贡献。

不过,目前用卫星直接预报地震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使用气象卫星(通过)监测地表热红外辐射的异常变化来预报地震;另一种是使用地震电磁卫星监测某地电磁场的异常变化来预报地震。后者已成为发展主流。

地表热红外辐射透先兆

在地震发生前,由于震区岩层大面积受力,使震中周围的岩层产生裂隙,二氧化碳、氢气、氮气和甲烷等气体从岩层的裂隙中释放出来。同时,地表电磁场的异常变化轰击这些气体,从而释放出热量,产生热红外异常。所以,可以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对地面热红外辐射进行观测,再综合地质构造、地震带分布和其他气象情况,分析、预报地震发生的时间、震中的位置和震级。

用卫星预报地震的理论最早是20世纪70年代苏联人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地球板块碰撞会把地下热挤压出来,造成地表异常增温,因此通过地表出现异常增温,就可反推出该地区有可能发生地震。在地球上空运行的卫星可以获得大量资料和进行连续不断地观测,所以能用来监测地球表面的异常增温,从而用来进行地震预报分析。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地震工作者开始利用气象卫星获取的热红外数据进行地震预报实验研究。1990年俄罗斯也发现了地震前有卫星热红外增温现象。这些都为利用卫星遥感红外技术研究地震预报提供了新的线索,此后这方面的研究受到地震学者的广泛关注。

1990年至2000年,国家地震局和国家气象局借助气象卫星、资源卫星获取的红外实测数据,首创了地震短临预报技术,进行了100次地震预报,预报准确率达到50%以上。实践证明,利用卫星热红外信息进行地震短临预报在预报强震方面有一定效果,因为强震前异常反应强烈,在图像上显示的异常增温较明显;而小地震前异常反应不明显,对其预报判读的准确性比强震差。

这种方法也存在很多局限,在2008年5月21日汶川大地震前,由于当地连日阴雨天,受云层的干扰,卫星热红外辐射计探测不到云层下低空大气的温度,所以可能无法做出临震前预报。

(选自《北京日报》2014年9月3日)

1.阅读第四自然段,简析这段话的语言特点。

答:

2.阅读第九自然段,说说它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答:

3.本文总体语言上有什么特征,请简要分析。

答:

猜你喜欢

探针琥珀红外
网红外卖
能浮在水上的琥珀是天然琥珀吗
夏日玩虫三部曲:昆虫“琥珀”DIY
荧光探针在游离肼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教你如何识别真假琥珀
基于蓝牙转红外的遥控装置
马静坡 元像·宋陵
通过接触测试来提高探针痕迹的一致性
摄影欣赏
真假琥珀如何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