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幼儿园体育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2016-05-05华丽芬

速读·中旬 2016年5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体育评价

华丽芬

幼儿园体育是幼儿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奠定体质基础,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作为一个身心统一体的人,其身体素质健康与否,必然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包括其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健康领域的教育要求中指出:“要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的态度。”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方式和引导幼儿参加时,要更注重幼儿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等心理因素的发展,把身体的锻炼与其他相关因素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

一、以体育游戏为载体,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爱玩游戏是儿童的天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了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游戏是幼儿教育的根本,而体育游戏的教育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幼儿“玩”,而是在于引发、支持与促进幼儿身心方面的协调发展。

1.利用体育游戏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

幼儿的自我认识主要来自于对周围事物的积极探索和体验,而形式多样的体育游戏在某种程度上为幼儿自我认识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条件。引导幼儿通过扮演不同的游戏角色,尤其是通过对成人行为态度的模仿,来形成真切的社会角色感。这种体验和感受,使幼儿更真切地发现了自我,萌发了自己与集体、社会的关系意识,逐步理解自己的行为方式,促使自我意识的形成,为今后步入社会,成功地履行各种社会角色职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利用体育游戏帮助幼儿初步掌握人际交往技能

我们在组织体育游戏时,努力为幼儿营造一种宽松、平等、快乐、率直的良好精神环境。幼儿通过参与,不断获得体能的锻炼,还学会合作、协商、互相谦让、互相帮助等。此外,幼儿为能使自己与游戏伙伴间建立更为密切的关系,获得游戏的快乐,也会主动、积极地改变自己一些不良行为、人际交往障碍等。由此,幼儿最初的社会交往技能在体育活动中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3.利用体育游戏培养幼儿自制力,影响幼儿的社会行为规范

注重体育游戏所独具价值的规则性,提醒幼儿必须保持一定的自制力,才能使游戏能顺利进行。幼儿在这其中所形成的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将迁移和反映到现实生活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幼儿在现实生活中对社会行为规范的意识,缩短对社会行为规范掌握的过程,并可逐渐转化为实际行动,形成习惯。

4.利用体育游戏,激发幼儿的进取心和行为的积极性

我们在中大班可以开展一些竞赛性的体育游戏。竞赛性使得整个过程活泼而热烈,对幼儿来说,取胜的机会始终是均等的,而其结果通常又不确定。他们为了取胜,就必须摒弃一切懈怠和散漫的行为,承受住对手或竞争目标所施加的心理压力,靠自己的力量、意志勇敢面对困难、解决困难。同时,注重个体差异,以“强对强、弱对弱”的方式,同一内容不同要求,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实力参加比赛,更好地激发了他们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培养自信心。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1.利用操类、体育课形式,巩固幼儿良好的自我意识

从晨间韵律活动、轻器械操、模仿操、形体操等不同种类着手,将综合素质培养持之以恒地贯彻于准备、学操、练操与评价阶段。在准备阶段,引导幼儿共同收集材料,制作器械,共同参与选操、编操,鼓励幼儿积极提出建议。并运用观察模仿等方法,探索创编新动作,以此培养创新能力;在学操、练操阶段,采用模仿、练习、表演、评价这一系列递进式活动,再通过鼓励、表扬等激励手段,使幼儿增强自信心,获得良好的自我意识;最后评价阶段,引导幼儿在观赏中反思,对发展成果和活动质量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自我评价、巩固自我认识。

2.利用户外活动形式,巩固交往能力,激发创新精神

在户外活动中,淡化教师的权威意识,为幼儿创设宽松的交往心理环境,尽可能减少对幼儿的直接评价,以提供更多自由的机会,来提高交往频率、巩固交往能力。同时,鼓励幼儿合作游戏,让他们在自由结伴、合作进行的过程中,体验乐趣,获得成就感。再次,注重引导幼儿以整体思维与多向性思维去考虑活动方法的多样性,并积极参与幼儿的讨论、交流,鼓励他们大胆表达出自己的意愿和见解,培养其初步的创新精神。

三、充分利用各类自制玩具与自然替代物丰富体育活动器材,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自制材料安全有趣又实用,在制作过程中既可激发幼儿的创新热情,又使幼儿的手脑并用能力得到锻炼,可谓一举两得。在实践中,充分挖掘每一自制玩具的可变性和多功能性,引导幼儿从非常态的角度进行思考,拓宽其功效。如玩纸棒时可夹棒跳、隔棒双脚跳、过小河跨跳、走迷宫、对击比赛等,在拓展交往渠道的同时,进行一物多解、一物多玩,进一步树立了幼儿的创新意识,培养了竞争、合作等社会性品质。

四、在大型体育玩具中培养幼儿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大型体育玩具往往生动、逼真、巧妙地将多种趣味性建筑组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三维立体空间框架。这种空间定势在强烈吸引幼儿的同时,也往往由于高度、坡度等因素而造成他们的胆怯心理。对此,我们在组织过程中为幼儿制定了一个递进式的游玩方案:即按高度、坡度递进,先带领他们玩紧贴地面的“地龙”。在具有初步经验后,玩中等高度的小型滑梯、荡船等。在此基础上,再带领他们玩大型组合玩具。而指导过程中,我们亦坚持正面教育,以“你能行”、“你真棒”等语言,及时给予激励、表扬。并且以同伴、参与者的身份来进行隐性示范,在与幼儿共同游玩的过程中,消除其紧张心理、提高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五、对幼儿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进行正确的评价

幼儿的自我评价主要以来于成人的评价,尤其是教师、父母的幼儿的需要和态度则决定了幼儿“意愿”做什么事情,体育教学的作用就在于使两种相互联系彼此加强,化外在需求为幼儿内在的需要。这一过程的实现,有赖于特殊的心理调节力量——情绪、情感。一方面,教师要建立恰当的成功标准,及时肯定幼儿的点滴进步,成功是一个相对的标准,只要幼儿能在各方面超越自己,便是一种成功,便应得到教师的激励性评价,教师的一个表情、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语都是对幼儿的一种巨大的鼓励、鼓舞,会成为他们战胜自我,克服困难的动力。另一方面,教师要借助生动形象的语言,舒展大方的示范动作,来构建幼儿积极的心理定势,激发幼儿对体育活动的浓厚兴趣和强烈动机。

总之,体育活动对幼儿心理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活动中,要把幼儿作为活动的主题引导他们在活动中积极主动去探索、发展,在与伙伴的竞争或合作中,培养他们的意志和正确对待他人与自己的良好心理品质,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从而获得自身的发展。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体育评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我们的“体育梦”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