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本质理论再思考

2016-05-05史天冠

速读·中旬 2016年5期
关键词:典范多角度层次性

摘 要:读完于全有老师的《语言本质理论的哲学重建》一书后,对语言本质的问题有了一个全新的思考。于老师对语言本质理论的思考不但具有深度,而且具有广度,于老师认为语言本质应该是分层次的,在不同层次面上本质是不同的。

关键词:语言本质,层次性,多角度,典范

研究一个事物、一种理论,总是要研究其根本,即最本质最内在的东西是什么。那么对语言学研究者来说,语言的本质问题就是其所要研究的根本所在。有人认为,交际是语言的本质,读完于全有老师的《语言本质理论的哲学重建》一书后,对语言的本质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了解了认识事物应该是分层次的,在不同层次本质也是不同的,于老师的观点是一种创新的认识和观点。

于全有老师认为,按照本质的层次性之理念及语言的实际状态,从整体上说,语言本质也是一个有层次性的结构统一体,可以从底层本质、一般本质、特殊本质等层面上,对其进行有层次的整体观照与观察。于老师认为,语言的底层本质是实践,这个可以从语言的产生、发展、习得应用等多层次多角度地表现出来,为其所证明。语言的一般本质,是指潜隐于语言现象中的,既为语言的每一个现实的个体所不完全地表现、又在不断地趋近的那种性质,因此于老师认为语言的一般本质应该是“表现”,其中“表”为“表述、表达”之意,“现”为“显现、呈现”之意,二者简称为“表现”。而对于语言的特殊本质,指的是最接近语言现存生态的、语言最低的属,亦即语言本身所特有的、决定语言之所以为语言的那些性质、关系等,它是由语言内部矛盾肯定的方面所决定的语言在现存生态下的本质;因此于老师认为符号是语言的特殊本质。因为语言不但具有符号的性质而且具有音义结合的这种符号的特征。

辽宁大学的李树军评价于老师的《语言本质理论的哲学重建》一书是对语言本质理论问题研究的时代创新,对以往的传统本质观点进行了批判和改造;“于先生的这种语言观在语言研究的方法和内容上都体现出了多维度和综合性的特点,它能够给语言研究的深入展开提供方法和理论上的借鉴与支持”。高文新在这本书的序中评价到“于全有博士的《语言本质理论的哲学重建》一书,是一部从哲学的视角来考察语言本质理论问题的语言哲学力作”。

本书正文共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绪论,对本书所研究的问题进行了一个界定,并且综述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意义所在;这也是我们写论文的过程中所应遵循的思路,给了我们很好的学习之处。接下来的二至四章则分别对语言的本质问题进行了解构、回归以及重构,这三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把所要研究的对象拆开进行分析,分析得出新的结论,再把拆分后的对象进行重新“组装”,进行还原处理。本书的附录部分,是语言定义百态,学术界对语言学的122种定义全部被于老师收纳了进来,可见于老师对语言本质问题的研究是经过了多次的收集的。

这本书在细细品味之后可以发现是很耐人品读的,本书的一大特点是在每一章的开端,于全有老师均用一句有关于本章以及可以代表于老师观点的名言来总括全章,可见于老师所用功夫之深。

上过于老师的课程并且学习了于老师的书之后,对我们在语言学学习的道路上有很多启发。首先,应该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此以前我们对语言本质问题的研究上还局限在对西方观点的转述上,并没有过多的独立见解,我们更需要有对语言本质理论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认知。其次,应该全面的去看事物看问题,不仅要注意研究的深度,更要注意研究的广度;于老师在《语言本质理论的哲学重建》一书中就给了我们很好的范例,于老师不仅注重了语言本质问题的深度思考,而且也注意到了所要研究的语言本质问题的广度,注意到了其他学者对此问题的看法,并对此进行整理,得出更深层的见解。而且,在文章的写作过程中,也应该持有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具有学术严谨性;对所研究的问题一定要全面了解掌握之后再下定论,不应急于求成。毫不夸张的说,于老师的《语言本质理论的哲学重建》一书,对语言本质问题的思考是具有转折与跨时代的标志意义的。

参考文献:

[1]王庆.《语言研究的高层次探索——读于全有教授新著《语言本质理论的哲学重建》.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2]丁耀武、郭步月.《语言本质理论问题研究的一场重大革新——于全有教授新著《语言本质理论的哲学重建》述评》.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3]李玉娟、王芳.《“语言”定义问题研究综论——兼评于全有《语言本质理论的哲学重建》中的语言观》.辽东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4]《语言本质理论的哲学重建》简介,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03期

[5]李现乐.《以实践思维探寻语言本质》.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01月13日

作者简介:

史天冠(1992~),女,辽宁省铁岭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2014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在读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理论语言学。

猜你喜欢

典范多角度层次性
多元表征:促进儿童数学思维发展
多角度描写,让人物“活”起来
数形结合的典范
多角度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两装当道
对一道习题的多角度思考与拓展
浅谈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练习”
浅谈新时期群文辅导工作的特征
习仲勋:统战工作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