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肩星天牛的防治技术研究*
2016-05-05赵红盈遇文婧
孙 妍 赵红盈 王 琪 遇文婧 刘 欣
(1.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森林保护研究所,哈尔滨 150040;2.东北林业大学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光肩星天牛的防治技术研究*
孙妍1 ,2赵红盈1**王琪1遇文婧1刘欣1
(1.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森林保护研究所,哈尔滨150040;2.东北林业大学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摘要:通过对光肩星天牛的生物学特性、危害特点以及不同防治方法的总结和研究得出:对光肩星天牛的防治应采取综合手段,同时做到无虫时防虫,有虫时治虫。
关键词:光肩星天牛;危害;防治技术
*国家林业局引进国际先进林业科学技术项目(2014-4-04)
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ripennis ),又名黄斑星天牛(Anoplophora nobilis),是危害树木生长的蛀干害虫,是我国重要的森林植物检疫对象,源于中国和朝鲜,随着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加深,在日本、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国家也有分布,危害杨树、柳树、糖槭等树种,成为三北防护林、天保工程主要的虫害[1]。本文就近几年来对该虫的防治方法进行了研究,为更有效地控制光肩星天牛的危害提供可靠依据。
1 生物学特性
光肩星天牛属鞘翅目,天牛科,成虫黑色带有光泽,长14~40 mm,宽7~12 mm。触角11节,基部蓝黑色。每个覆翅有约20个白斑。在中国大部分地区1年发生1~2代,以幼虫和少量卵、蛹越冬,翌年3月,越冬幼虫开始活动并取食,5月开始化蛹,6月上旬成虫出现,并在白天活动,7月中旬是成虫出现的高峰期,10月仍可见到少量成虫,11月份气温降到6°C以下时开始越冬[2]。
2 危害特点
光肩星天牛雌性成虫通常在树枝和树干交界处的树皮中咬出产卵孔并产卵,当幼虫为3龄或4龄时便蛀入树木的木质部,并向上方蛀食,且虫道随虫体的增大而增大,化蛹后的成虫通过直径约1 cm的孔从树皮里出来,并伴有大量的汁液流出,同时在这些受害的树底下会留有木屑碎片或幼虫的粪便。幼虫的啃食和蛀洞一般集中在病树的侧枝上,这会引起树木木材质量下降、干枯和风折,且更加容易感染其他的病虫害。
3 光肩星天牛的风险性评价
研究学者结合当地的森林资源状况及光肩星天牛的发生和发展情况,并参照国内外对有害生物风险评价的分析方法,综合得出各地区光肩星天牛的风险性评价(表1),可见光肩星天牛在各地区呈中高度危险性,应加强重视并加大防治力度,以防止其危险性等级的普遍升高。
表1 各地区光肩星天牛的风险性评价
4 光肩星天牛的防治适期和防治阈值
温度对发育率和存活率影响的研究表明:雌虫的寿命在种群或温度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雄虫在各温度中的存活时间均比雌虫长,尤其在20°C时的寿命最长;光肩星天牛的生长和发育阈值为10°C~35°C,25°C为最佳生长和发育温度,高于35°C将停止发育并死亡[7]。
5 加强森林植物检疫控制
随着商品流通的快速发展,光肩星天牛极易通过木材和木质包装物的转运被传播。因此在移植及外运时一定要严格检查有无光肩星天牛的卵刻槽入侵孔、羽化孔等,对有排泄孔和虫粪的要禁止外运,防止这些原木携带害虫扩散蔓延。
6 营林措施
加强林木的抚育管理,营造混交林,种植诱饵树或趋避树,并采取多种防治措施来杀灭所诱集的天牛[8-10]。通过本土及引进的杨树品种对光肩星天牛抗性的研究,按抗性进行等级归类(表2)。在光肩星天牛发生区因地制宜营造杨树林,同时要加强水肥管理,提高抗虫性,从而有效降低危害程度。
表2 抗光肩星天牛的杨树品种的等级分类
7 物理机械防治
在光肩星天牛发生区,以人工捕杀光肩星天牛成虫为主,彻底砍除失去经济利用价值的树木,并就地烧毁;对尚有使用价值的树木,应全部砍伐,剥去树皮,放入水中浸泡一个月以上,经检疫检验合格后,才能加以利用。该方法可有效降低虫口密度。
8 药剂防治
药剂防治是简单而有效的防治措施,通过对光肩星天牛的药剂防治效果及安全等因素的研究[11-15],现将杀虫率达到90%以上的药剂名称和施药方式进行汇总(表3),为以后的应用提供参考。
表3 杀虫药剂汇总表
9 生物防治
9.1保护和利用天敌
目前应用于光肩星天牛防治的寄生性天敌为花绒寄甲和管氏肿腿蜂,两者均能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85%以上),联合应用效果更佳[16-18]。大斑啄木鸟是杨树天牛的重要捕食性天敌之一,招引样地内的啄食率以冬季最高,夏季最低,通过人工招引的方式来增强其对光肩星天牛的控制效果有限,只可为辅助手段,需要与其它防治措施相结合方能有效地控制光肩星天牛[19]。
9.2白僵菌、绿僵菌、拟青霉等多种病原菌对光肩星天牛都有很好的致病作用。有研究表明:球孢白僵菌Z28与粉拟青霉Z26的防治效果均能达到92%以上,两种菌混合塞孔,防效更好,距打孔处0~50 cm处天牛的死亡率最高[11 ,20-21]。从日本引进的布氏白僵菌对光肩星天牛成虫的致死率为78.3 %[20]。
9.3生物源农药的开发
通过测定不同浓度的印楝素对光肩星天牛成虫生物活性的影响可知,印楝的提取物会抑制光肩星天牛的产卵和卵的孵化,防治效果与提取物的浓度成正比,光肩星天牛对不同浓度的印楝提取物有不同程度的拒食,浓度为150、200 μg/mL的选择性取食效果均大于100%[24-25]。
10 趋避剂与引诱剂
臭椿提取物对天牛成虫有很强的驱避作用,让天牛成虫强制取食臭椿嫩枝叶时,致死率可达80%以上;当其对食料可以进行选择时,天牛成虫大都不在臭椿嫩枝叶上进行活动[24-25]。
壬醛、香叶基丙酮、水芹烯3种物质均对光肩星天牛具有引诱效果,其中壬醛是具有引诱天牛效果的3种物质中的最好成分[26]。
11 总 结
对光肩星天牛的防治不能采取单一措施,应根据不同虫期的生物学特性,综合多种防治手段同时进行,做到无虫时防虫,有虫时治虫。加强生态自然因素方面的研究,多种植抗性树种并通过转基因手段培育新的抗性树种;保护与利用天敌,在危害严重的地区再加以药剂防治;趋避剂与引诱剂的开发与应用还有待研究,有望在日后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
参考文献
[1]李成德.森林昆虫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343.
[2]秦锡祥,金莉莉.森林昆虫论文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252-264.
[3]刘娥.黑龙江省杨树蛀干害虫发生区预警技术及风险评估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
[4]华旭,刘广纯.沈阳城市绿地有害生物风险分析体系的构建及应用[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2(1):51-54.
[5]张廷廷,徐华潮,江挺.嘉兴市南湖区林业害虫调查及主要害虫风险分析[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2,29(4):621 -625.
[6]孙静双,潘彦平,曹宁,等.北京地区3种林业有害生物的风险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4):1000-1001;
[7]Melody A.Keena,Paul M.Moore,and Steve M.Ulanecki,Effects of Temperature on the Life History Parameters of 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Coleoptera:rambycidae),Proceedings:2002 U.S.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Interagency Research Forum,49.
[8]李建光,骆有庆.复叶槭挥发性物质对光肩星天牛的触角电位反应[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9,21(4):1-5.
[9]温俊宝,骆有庆,岳金明,等.复叶槭对防护林光肩星天牛诱集作用初报[J].森林病虫通报,1999(4):17-20 .
[10]田润民,于静波,赵卫东.沙枣树对光肩星天牛种群诱控功能的初步研究[J].内蒙古林业科技,2003(4):23-25.
[11]纪玉和,黄宇松,张海军.光肩星天牛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J].吉林林业科技,2010,39(3):16-18.
[12]孟祥志.光肩星天牛化学防治技术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11,39(3):273-275.
[13]许怡玲.注孔法防治光肩星天牛幼虫的技术研究[J].中国林副特产,2011,4(113):29-31.
[14]翁瑞华,胡心伟,王志刚,等.2.5%高效氯氟氰菊脂微囊悬浮剂防治光肩星天牛试验[J].农业与技术,2012,32(2):60.
[15]付林巨,刘和平,张艳,等.噻虫啉等几种药剂打孔注药防治光肩星天牛成虫效果对比[J].内蒙古林业科技,2015,41(1):36-38
[16]李孟楼,李有忠,雷琼,等.释放花绒寄甲卵对光肩星天牛幼虫的防治效果[J].林业科学,2009,45(4):78-82.
[17]王素英,时亚琴,赵蒙玲,等.肿腿蜂、肿腿蜂带菌防治光肩星天牛幼虫试验研究[J].内蒙古林业科技,1999 (1):39 -48.
[18]刘云鹏,施建华,王金中.花绒寄甲与管氏肿腿蜂防治光肩星天牛效果初探[J].江苏林业科技,2014,41(5):6-9,36.
[19]万涛.招引保护大斑啄木鸟自然控制光肩星天牛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
[20]王素英,其其格,时亚琴,等.不同病原菌对光肩星天牛致病力测定及应用技术研究[J].森林病虫通讯,1999(5):22 -24.
[21]张波,刘益宁,白杨.宁夏天牛病原真菌的种类和致病力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9,21(4):67-72.
[22]王素英,刘丽洁,赵瑞霞,等.打孔注菌防治光肩星天牛试验研究[J].内蒙古林业科技,2011,37(3):36-40.
[23]王伦,李素英,刘连新,等.印楝提取物对光肩星天牛成虫生物活性的影响[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32(3):100-102.
[24]曹兵,李治中,姬学龙,等.臭椿提取物对光肩星天牛的驱避作用[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8(1):47-49.
[25]曹兵,宋丽华,徐锡增.臭椿内含物对光肩星天牛取食、产卵的抑制作用[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8(5):15-18.
[26]罗亚萍.光肩星天牛的寄主选择行为和植物源引诱剂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3.
(责任编辑:李丹)
收稿日期:2016-01-19
通讯作者:赵红盈(1978-),女,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森林保护研究。
作者简介:第1孙妍(1981-),女,博士在读,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森林保护研究。
文章编号:1001-9499(2016)02-0051-03
中图分类号:S763.38,S763.3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