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十堰市生态蔬菜实证

2016-05-05王永重

长江蔬菜 2016年3期
关键词:十堰市蔬菜生态

王永重



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十堰市生态蔬菜实证

王永重

特约栏目主持:李崇光

男,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与岗位科学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湖北省跨世纪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软科学、农业部软科学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出版《农产品比较优势与对外贸易整合》专著及国家规划教材《农产品营销学》等多部著作;发表论文70多篇。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导读:新常态下蔬菜产业面临着产品供求格局、发展资源环境和效益质量的战略性挑战,丹江口库区及上游蔬菜产业发展必须协调好水源水质保障、生态保护和蔬菜经济稳定发展,发展生态蔬菜是该区域的必然选择。在分析总结十堰市生态蔬菜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生态蔬菜的要素、存在问题和发展对策,以供参考。

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地区包括河南、湖北、陕西3省的43个县(区、市),规划涵盖面积11.13万km2,其中十堰市2.36万km2。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源头的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地区发展生态蔬菜产业,结合区域水源保护、生态建设、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蔬菜产业发展实际,统筹人力、财力、环境资源,发挥生态优势,提升产业档次,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快速提升,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步入和谐、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 发展生态蔬菜产业的意义

当前蔬菜产业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正面临着三大转变:一是蔬菜产品供求格局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自给、略有外销的历史性转变;二是发展环境由本地市场和资源自我利用到面向国内国际2个市场和资源的根本性转变;三是管理工作由抓总量到注重质量安全的战略性转变。同时丹江口水库由蓄水调洪到向京津地区供应生活用水的转变,库区水源水质保障要求和生态保护任务为该区域发展生态蔬菜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环境。

1.1生态蔬菜释义

生态蔬菜是指利用生态资源禀赋,结合农田建设与改良,以水土保持、生态保护为重点,以规范标准化、无公害栽培技术为支撑,严格肥料及用水方式,充分利用立体生态体系生产的无污染、高品质蔬菜。

1.2发展生态蔬菜产业的意义

①是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蔬菜产业是十堰市八大产业之一,产值占种植业总产值的30%以上,因地制宜发展生态蔬菜是实现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障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是体现农村小康和居民健康的迫切要求。

②是保护库区水质的必须行为温家宝总理在丹江口库区视察时一再嘱托:“南水北调一定要把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摆在突出位置,确保库区永远是一库清水,实现调水区和受水区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以十堰市为主要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工业治污将是南水北调水质保证和整个流域生态安全的关键,蔬菜产业的发展问题,也是整个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涉及到国家整个宏观发展战略的重大问题。发展生态蔬菜产业是净化生态环境的必由之路,保障十堰市蔬菜产品进入国内、国际市场的“最佳绿色通行证”,保护南水北调水源区水质的必须行为。

③是转化气候、地缘、资源优势为现实生产力的最佳方式十堰市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立体气候明显,适宜各种蔬菜生产;高速公路穿境而行,居于东进西出的咽喉区位,为产品外销提供了相对便利的区位交通优势;各类山野菜资源丰富,山、水、土壤、大气条件优良,适宜绿色食品生产,发展生态蔬菜产业是化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把气候、地缘、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最佳途径。

④是“美丽中国”实现的实际行动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和“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十堰市把建设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支点之一,生态蔬菜的发展,是建设和实现“美丽中国”最有力的行动,是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撑。

2 十堰市生态蔬菜产业现状及实例分析

自2004年探索发展生态蔬菜以来,十堰市2014年实现蔬菜总播种面积7.53万hm2,总产量162万t,总产值58亿元,全市蔬菜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24.4%,占农业总产值的37.0%,农民人均蔬菜纯收入2366.7元,为其纯收入贡献率的22.4%。

2.1生态蔬菜产业发展的成功典范

①张湾区柏林镇生态设施蔬菜示范区自1995年以来,柏林镇蔬菜基地探索推广猪—沼—菜“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基地年产蔬菜达7 000 t,年产值2 000余万元,农民人均蔬菜纯收入2 000余元。

②郧阳区柳陂镇生态蔬菜示范区郧县柳陂镇蔬菜基地面积由1986年的200 hm2发展到2014年的667 hm2,全镇蔬菜复种面积1 533.3 hm2,年蔬菜总产量5万多t,产值1亿元,全镇蔬菜人均收入1 600多元,蔬菜产值占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的60%以上,蔬菜产业成为当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支柱产业,而郧县柳陂镇蔬菜基地也成为十堰城区的放心菜园。

③茅箭区大川镇高山生态蔬菜示范区茅箭区大川镇郎溪村2014年生态蔬菜示范基地53.3 hm2,实现收入400余万元,农民人均蔬菜收入3 600余元。高山反季生态蔬菜远销广州、上海等地。

④张湾区黄龙镇柏林村生态设施示范园全村专业菜地33 hm2,设施蔬菜大棚1 358个,2014年全村国民经济实现875万元,生态蔬菜收入650万元,人均蔬菜纯收入3 740元,生态蔬菜收入为全村经济贡献率的74.3%。

2.2生态蔬菜发展的构成要素——基于实例分析

①生态环境优越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十堰市属于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热资源较丰富,境内生态条件优越,山清水秀,工业“三废”污染极少,自然植被丰富,立体气候明显,夏季昼夜温差大,山地资源丰富,非常适宜生态蔬菜的规模开发。

②示范引导、政策扶持是产业发展的关键2004年以来,十堰市将发展生态蔬菜作为各县、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并加以精心培育。通过抓示范、培典型、办样板等方法,建设了不同类型的生态蔬菜示范区。2008年在十堰城区实施的“万亩标准化蔬菜生态示范项目”的带动下,全市生态蔬菜示范面积达到3 333.3 hm2,实现产值5亿元。

为了推进生态蔬菜产业发展,十堰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意见》,每年设蔬菜发展专项资金200万元,用于生态蔬菜重点工程与项目建设。各县、市、区也有不同的扶持政策,茅箭区政府对辖区内全年种菜的菜农,每年每667 m2补贴20元,对蔬菜产业发展较好的村奖励1万元;竹山县专列200万元财政资金作为生态蔬菜发展基金,用于发展生态蔬菜产业。

③体系健全、技术服务周到是产业发展的保障为确保生态蔬菜产业健康、稳步发展,进一步加强了对蔬菜产业建设领导,明确人员、强化责任、细化措施。县、乡都建立了主要领导重点抓、分管领导亲自抓、农技人员具体抓的组织体系,以推动生态蔬菜的发展。

生态蔬菜能否取得优质高产,科学技术是关键。为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户的科学种植水平,十堰市蔬菜部门展开了细致周到的技术服务,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和实地指导,印发资料,办墙报、展板,加快科学种植技术的普及。

④市场开拓、品牌培育是产业发展的动力销售渠道畅通与否,直接影响生态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从发展生态蔬菜伊始,十堰市就积极着手营销队伍的建设和培育工作,依托经纪人、生产大户和专业合作社、协会进行营销协作和营销组织的培育,有效地解决了政府部门包不了、单家独户办不了的事,切实消除种植户对新建蔬菜基地如何销售的顾虑。

在不断壮大农民合作组织的同时,积极培育名优品牌,并认真组织参加多种名优品牌展示会,充分挖掘品牌的商业价值,为进一步拓宽生态蔬菜产品的销售市场空间奠定了扎实基础。至2014年8月,成功创建了1个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2个省级标准化蔬菜示范园区,制定标准化操作规程16项,认证产品59个,有2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0个“湖北名优蔬菜”品牌和2个“湖北十大名菜(加工菜)”品牌。

2.3生态蔬菜产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结构布局不尽合理虽然我们注重发挥区位优势,调整产业布局结构,种植面积稳步扩大,产量效益逐步提高,但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的格局仍没有形成,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发展缓慢,优质产品少。

②贮藏加工发展滞后企业加工发展滞后,加工种类相对单一(以山野菜为主),深度开发不够,冷贮设备欠缺,冷库严重不足,营销环节薄弱,资金周转困难,股份合作组织仍处于初级阶段,对开拓生态蔬菜产品的意义和市场潜力认识不足,小农意识浓厚。

③生态环境不容乐观基础建设薄弱,抗灾能力低下,排灌能力有限;农户素质相对较低,生态保护和无公害生产意识较差;县市建设生态蔬菜产业资金匮乏;全市蔬菜生产年用化肥35 000 t左右、农药600 t左右、塑膜200 t左右,面源污染严重,治理缓慢。

④蔬菜品牌带动效益不明显全市开发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蔬菜产品,共认证蔬菜产品59个,其中有机食品10个、绿色食品10个,武当山珍、顺溪豆腐乳、回家牌山野菜、楚峰牌食用菌、武当红牌泡菜已开始闻名,其中顺溪牌豆腐乳、驴头峡牌山野菜被评为湖北名牌。但品牌多、杂,知名度不高,产品不足,批量不够,部分产品科技含量低,带动效益不明显。

3 生态蔬菜产业建设对策

发展生态蔬菜产业是一项从生产基地建设到市场体系建立的系统工程,需要各行各业相互协调、配合,才能实现最终目标。

3.1总体思路

以库区水源保护、农民增收和高效农业规模化为战略目标,在生态蔬菜发展中,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农户经营为基础,以龙头组织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充分发挥资源、科技、市场等比较优势,通过实行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将生态蔬菜生产过程中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连接成为一个完整的产业。

3.2生态蔬菜产业发展对策

①健全组织机构,加大资金投入,形成部门合力第一,全面实行“菜篮子”工程行政首长负责制,加强对生态蔬菜工作的组织与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强化市、县、乡三级责任,实行年终考核评比制度;主产乡镇应有1名分管领导具体负责蔬菜工作。第二,加大资金投入,生态蔬菜产业建设资金投入要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引导,农民和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为支撑,发挥多方投入的积极性。第三,加强部门支持配合,蔬菜部门要与财政、发改委、农业、科技、水利、金融、交通、商务、工商、国土、农机、质监等部门协调,共同配合,加强对蔬菜产业的扶持、服务工作,努力为全市蔬菜产业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②加强观念引导,制定标准规程,提高产品质量第一,围绕生态蔬菜的特点,加强对公众的普及和引导,提高消费者对生态蔬菜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环境意识,使消费成为生产的原动力,以有利于形成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第二,制定标准规程,生产操作标准化是推进生态蔬菜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核心。第三,运用高效、实用新技术,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

③壮大龙头企业,培育市场中介,提升产业层次一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采取多元化的方式方法,靠市场引导和竞争机制,壮大十堰市龙头企业群体,提升产业经营层次。二是大力发展蔬菜合作社、专业协会等营销组织。扶持培育蔬菜经纪人、运销大户,促其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规范运作,帮助各类中介组织牵线搭桥,传达信息,发展壮大。

④整合企业力量,打造精品名牌,开拓市场空间品牌是商品质量内涵与市场价值评估的综合反映,是市场竞争的焦点,是无形的资本。第一,提升龙头企业经营品牌战略意识,树立强烈的品牌开发意识,通过打造、开发品牌,促进生态蔬菜产业的发展。第二,引导整合企业力量全力打造精品名牌,以政府为推动,采取行政、经济、市场的手段,力争用3~5年的时间,打造1~2个全市统一使用的品牌。第三,营造良好的品牌开发环境,对品牌开发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在人力、物力、财力等基本资源上向品牌开发战略集中,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为品牌开发开绿灯。同时,还要依法保护品牌,使其免受假、冒、伪、劣产品的侵害,保持和开拓市场空间。

⑤完善服务体系,加强技术推广,实现多重效益a.建立蔬菜科技服务中心。加强蔬菜科技服务中心建设,配备必要的培训、检测、科研、信息等服务设备。以市蔬菜办系统及科技人员为主体,增设必要的专业技术人员,把现在的市蔬菜科研所、蔬菜质检中心、蔬菜技术推广站统一整合成一个有一定实力的科技实体,集技术培训、质量检测、科研推广、信息服务于一体,推动蔬菜产业发展的各种要素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更大效益,更好地加强对新辟蔬菜基地的科技服务。

b.规范农田设施建设。一是按照专业商品基地要求,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力度,做到棚、水、田、路、电综合配套,达到田地平整、土壤肥沃、设施完备、旱涝保收的标准,抗灾能力达到20年一遇。二是加强低产菜地改造,注重改冷、改土、培肥、通水、通路、建棚等项目建设。三是积极发展设施蔬菜生产。努力推进蔬菜保护地建设,提高蔬菜科技水平和现代化水平,以建设各类大中小棚为主,以日光温室为辅,普遍推广地膜覆盖。四是加大山区蓄水体系建设,以水窖建设为重点,同时修建小型塘堰等水利设施,推广滴灌灌溉技术,以解决山区生态蔬菜建设中水源矛盾,实现经济与生态双丰收。

c.加强技术研究与推广。十堰市农业生态条件特殊,山区暴雨易引发水土流失并对蔬菜直接冲刷破坏,同时高湿环境易导致细菌性叶部病害和土传病害发生,因此必须加大对现有高效生态模式的收集整理与推广,加大对不同区域地形、不同品种、不同季节生态蔬菜生产的技术研究,这样能缓解雨害,又能保土、保墒、保肥、除草、增温,防止土壤板结,提早成熟,延长采收期,提升品质,提高产量。还应大力推广地膜、草帘、遮阳网等覆盖物栽培技术。

d.加强技术服务。一是以蔬菜科技示范户、种植大户以及基层技术人员为重点培训对象,全市各基地培训规模每年要达2万人次。二是加强“三新”技术的引进试验、推广应用,做好生产技术指导和服务,建立蔬菜良种繁育基地,培育优质种苗,为农民服务。三是产前按不同蔬菜品种选择产地环境,产中栽培技术、产后采收与加工等实行标准化、无公害化生产,提高产量,确保优质,争创品牌。

e.推广土壤保育技术。一是增施有机肥(有机肥是发展绿色食品的首选肥料),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增强土壤保水、保肥的能力。二是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利用田间枯枝落叶烧制的草木灰还田可提高土壤中速效磷、钾含量,增强植株抗病能力,消灭田间杂草,预防土传病害发生。三是应用根际生态修复技术,推广应用枯草杆菌、蜡质杆菌等多种植物根际有益菌来提高作物的吸收和抗病能力,帮助恢复土壤微生态环境,提高蔬菜品质和产量。

收稿日期:王永重,湖北十堰市蔬菜办公室,4420002015-09-06

猜你喜欢

十堰市蔬菜生态
湖北省十堰市东风61小学五(5)中队
《宝藏》通联站展示之窗 湖北省 十堰市
“生态养生”娱晚年
奇怪的蔬菜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蔬菜
喜迎五十华诞 谱写发展新篇 蓬勃发展中的十堰市太和医院
生态
蔬菜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