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之友》在美国奇遇
2016-05-04游星辉游默
游星辉 游默
在美国当我举起《妇女之友》时,我发现了“洋雷锋”。

1998年7月下旬,我们离开美国之前,女儿星辉安排了一次游览——观光美国西稚图美丽的雪山。一大早,我们准备了充足的食物和饮料,带着我的外孙佳佳,开着女儿那辆旧车直奔雪山。
出发的时候天气清朗,快到雪山脚下的时候,忽然下起了细雨,这辆车相当旧了,一路上车内杂音很大。当我们爬到两边有参天大树十分险峻的柏油路上时,女儿突发尖叫:
“糟了,车熄火了。”车子坏在了半山腰是最尴尬的事,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怎么才能把车开回去?一点办法也没有。女儿想起美国式的求助办法:把车盖掀开以示车子坏了。那天是星期天,游人极多,许多车子从我们身边匆匆而过只是友善地微笑现出无可奈何状。半个小时了,我们无助地期待着……
突然,女儿像发现救星似地喊道:快把我包拿过来,那里面有我刚参加的“美国汽车联合协会”手册(简称“三A”组织)。这个组织每年只需交一次50美元的会费,在这一年中,你的车不论在哪一条路抛锚,只要你给“三A”打个电话或路遇“三A”会员,他们就立刻会无偿地援助你;反之你如果没参加这种组织,你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女儿迅速从包里拿出手册细看说明,并叫我赶快举起一件红色物品做信号(“三A”组织规定)以示车子抛锚。
可怜我在车内寻找半天,竟无一件红色东西。在万般无奈的时候,我意外想起了从北京带来的一期新《妇女之友》杂志,这一期的封面恰好是红颜色。我像绝处逢生似地递给女儿,女儿高举着这本亮丽的杂志像塑像似地凝视着擦身而过的小车。
这本从中国带来的红颜色的《妇女之友》果然“威力无比”。
10分钟左右,先后有3辆高档轿车“唰唰唰”停在了我们的左右,车上的美国人纷纷下来问我们需要何种帮助。我们说明情况,立刻有一個“三A”,会员用手提电话打通了“三A协会”的修理网点。数分钟后,“三A”的大拖车开过来了,大拖车司机下来帮助修理。半小时后,充电电池的坏线被修好了。我们感激地连声用生硬的英语致谢,又继续往雪山上爬。
半小时后倒霉的事再度发生。
这辆不争气的小车又在一个拐弯处疲惫地熄火,再无动静。我和女儿又轮流举起《妇女之友》救助讯号。但这次的时间却漫长了,因为路上车辆少得可怜。当我们筋疲力尽的时候,一辆中型面包旅游车神话般停在了我们面前,从车中走下一个个子不高、黑头发的美国人。他先是询问了车的情况,而后竟用中文说:“《妇女之友》她的读者一定是男人,我在北京留过学,我见过《妇女之友》,一本解放女性的杂志!”说完他让我们等一下,又上车去。
5钟左右,他从车上下来告诉我们:他是和全家人来游雪山的,面包车里还有怀孕4个月的妻子、3个儿子和1个女儿,他们是夏威夷人,信奉基督。刚才他们为我们开过简短的家庭会,大家一致举手同意帮助我们。他们原准备到达雪山再吃午饭,考虑到坏车拖下山后,我们一家人无法回家。为了我们,决定宁可不吃饭,也要把我们送下山。我们听了很受感动,向这位美国人千谢万谢。
这位黑头发、矮个儿的美国人诚恳地说:“是上帝让我们这样做的。我们美国也有妇女之友,有白肤色的雷锋!”说完哈哈大笑起来。
我们坐上这位美国朋友的面包车很快回到家里,我们一家为他们一家准备了丰盛的晚餐,用中国风格的食品款待了他们一家,并在夕阳下的湖边草坪上留影纪念。上灯时分,两家依依惜别。临分手时,这位美国朋友再次提起《妇女之友》这本杂志,那样子十分喜爱。我急忙把这本救助过我们两次的中国杂志递给他说:“送你留做纪念吧!”他竟兴奋无比:“这样可以吗?”
“男人的朋友,为什么不可以?”我们都笑起来。
我们互相留下了地址,他答应有机会一定带我们去美国著名的西点军校。汽车开动了,美国人从驾驶室探出头挥着《妇女之友》高叫:“男人的朋友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