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文化生态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
2016-05-04刘卫琴
刘卫琴
摘要:微文化生态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和效果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微文化生态下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受动摇;信息传播的多元化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受冲击;信息传播的快捷化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受干扰。微文化生态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了新的载体和平台,带来了新的契机:微文化生态契合了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有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体意识的培养;教育载体的现代化、信息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更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教育介体的变革有助于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
关键词:微文化生态;高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自从2009年微博在国内迅猛普及后,随之微信、微电影、微公益等一系列以微为特征的微文化现象开始流行当下,我们已处于注重个体、微观发展和倡导主体性、平等性价值理念的微文化生态环境中。微文化生态正逐步改变着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生存状态,特别是对青年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
一、微文化生态的基本特征
(一)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
中国传统社会信息流通都是自上而下的,由精英阶层操控着信息源,社会有固定的信息传播中心,这也是民众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政府可以通过控制信息而保持公众的关注焦点和注意力,从而维持信息传播的中心地位。而微文化时代,微信息的传播门槛很低,微文化平台摆脱了精英文化的限制,让草根群体找到了发声、表达的窗口。个人只要持有智能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发布、接收和转发信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源,成为关注和被关注的对象,公众的注意力被分散,出现了无数话题中心,信息传播呈现出明显的去中心化特征。
(二)信息传播的多元化
微文化生态下,信息传播的自主性使得权利更加分散,民主得到扩张,草根能够更加便捷地参与社会活动。公众的知识、技能、兴趣、爱好的多样化,也使信息传播呈现多元化特征:既有高雅的阳春白雪,也有平俗的下里巴人;既有充满正能量的主旋律,也有靡靡之音的不和谐曲调。由于价值观的多元化,对同一事件的评价也可能出现截然不同的结论,再加上西方社会别有用心地利用网络进行文化输出,因此微时代的信息可谓是五花八门、良莠不齐的大杂烩。
(三)信息传播的快捷化
在微时代,打破了传统广播、电视等信息单向流动的界限,实现了信息的交流、互动,信息传播方式由过去的点对面的线性传播变为点对点的网状传播,每个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和接收者,并通过各自的朋友圈进行网状扩散,微信息呈裂变式传播,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这样的传播特点,激发了人们的表达欲望,在交互传播中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一个事件可以在发生后的几秒钟内通过微信息传播迅速传遍大江南北,比现场直播还要及时快速。
二、微文化生态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挑战
(一)微文化生态下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受动摇
微文化打破了传统的信息控制模式,信息传播去中心化,实现了信息的自由自主平等播发,各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充斥网络新阵地,西方敌对势力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网络中渗透其主流价值观并刻意放大中国的负面新闻,极大影响了网民尤其是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和认同。在这种信息拥挤、注意力匮乏的无中心网络时代,知识、经验等各方面尚有欠缺、人生价值观尚未稳定的90后大学生极易在价值观念的碰撞和冲突中迷失方向,影响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任度和认同度,弱化了其主导地位。
(二)微文化生态下信息传播的多元化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受冲击
微文化生态下信息传播已超越时空的界限,全世界已形成一个信息共同体,多元社会思潮可以通过不同的传播主体在网络中播散,网络形成了红、黑、灰三种地带:由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主导的网上正面力量显现的红色地带;由敌对势力制造的负面言论构成的黑色地带;介于红色地带和黑色地带之间的具有模棱两可和不确定性的各种社会思潮、社会情绪、社会舆论的灰色地带。这对于缺乏社会阅历的90后大学生来说很难辨清这三种性质的信息,而且极易被黑色和灰色信息所迷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内容产生严重的干扰。
(三) 微文化生态下信息传播的快捷化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受干扰
微文化生态下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而且快捷、便利,教师、课堂、学校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等信息的主要通道,传统教育中教育者在知识、技术等信息方面的优势受到严重冲击,教育者的中心地位已被弱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者的影响力。另外,现代大学生过度依赖智能手机的倾向突出,“低头族”“微博控”已成为普遍现象,他们沉溺于虚拟世界的喧嚣,不适应直接面对面的交流,存在现实人际交往的障碍,出现人际信任危机,这也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三、微文化生态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契机
(一)微文化生态契合了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有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体意识的培养
微文化是张扬个性、崇尚自由、人人参与的草根文化,青年人是微文化的天然主体。微文化生态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客体间的互动频繁,教育已不再是被动、单向的灌输过程,而是平等、双向交流互动的过程,每个大学生都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自主地进行教育信息的选择,从而由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运用微文化平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激发他们平等参与意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
(二)微文化生态下教育载体的现代化、信息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更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
现代大学生不易接受抽象空洞的理论说教,他们更喜欢具体化、生动化、形象化的内容。现代传媒图文并茂、声影兼备,具有极强的生动性、灵活性、趣味性和多样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借助现代传媒手段,以微文化工具为载体,突破时空的局限,将内涵深刻、博大精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分解为易于被大学生接受、理解、内化的活动形式,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三)微文化生态下教育介体的变革有助于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
传统的面对面谈心教育不利于学生敞开心扉,学生往往有所顾忌、有所保留。微文化时代,青年人的表达欲望强烈,微博、微信等一系列“微”工具是大学生情感表达与宣泄的主要渠道,不经意间往往透露出他们真实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倾向。通过微博、微信、QQ群等载体,搭建师生“点对点”交流平台,关注学生微动态,引导学生微言语,积极回应学生各种问题和困惑,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现实性。微文化工具不仅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而且搭建了一种跨越时空的有效平台,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新阵地。
所以,微文化时代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定要结合微时代的特点,充分利用微文化平台的便捷条件并克服其不利影响,以提高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