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手术方法在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对比观察

2016-05-04凌兴飞马静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10期

凌兴飞?马静

【摘要】 目的 探讨锥颅血肿引流术和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48例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锥颅组和开颅组, 各24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病死率。结果 锥颅组治疗优良率(79.2%)、病死率(4.2%)与开颅组治疗优良率(75.0%)、病死率(8.3%)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恰当的手术方法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 可提高治疗效果, 降低病死率, 临床需慎重选择。

【关键词】 幕上高血压脑出血;锥颅血肿引流术;开颅血肿清除术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0.071

高血压脑出血为临床较常见的疾病之一, 其起病急骤, 具有较高的致残率、死亡率。目前临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方法较多, 因医疗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 逐渐放宽手术指征, 一般认为意识障碍、中线结构偏移、幕上血肿量>30 ml者, 宜选择手术[1]。作者选取48例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分别采用锥颅血肿引流术和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 旨在为临床选用合理、有效的手术方法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2015年9月本院收治的48例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锥颅组和开颅组, 每组24例。锥颅组:男15例, 女9例;年龄48~72岁, 平均年龄(60.1±4.4)岁;血肿量33~54 ml, 平均血肿量(41.7±4.6)ml;根据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分型中轻型4例, 中型18例, 重型2例。开颅组:男16例, 女8例;年龄49~73岁, 平均年龄(61.2±4.8)岁;血肿量34~56 ml, 平均血肿量(42.3±3.9)ml;轻型3例, 中型20例, 重型1例。全部病例均符合幕上高血压脑出血相关诊断标准[2], 临床表现为偏瘫失语、意识改变、呕吐、头痛等症状, 均在发病后24 h内进行手术, 且能良好耐受手术,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血肿量、临床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锥颅组 采用颅内血肿碎吸器(LXS-Ⅱ型)行碎吸术, 选择穿刺点(按CT片测量计算), 注意避开重要功能区及外侧裂, 且与血肿中心距离最近;给予患者局部麻醉成功后, 在血肿腔中心置入碎吸管, 将针蕊拔出, 即会流出部分血碎块及暗红色血液, 对碎吸管深度进行调整, 低负压抽吸, 以血肿量的30%~50%作为首次抽吸量, 若达不到, 则置管使用1万U尿激酶并将引流管夹闭, 开放时间为4 h后, 持续引流, 3~5 d(视引流具体情况而定)后将引流管拔除, 7 d后复查CT, 达75%~85%血肿吸收率。

1. 2. 2 开颅组 采用标准颞瓣开颅, 部分皮层下出血除外, 颞中对皮层回切开2~3 cm, 进入血肿腔, 将血肿彻底清除, 可靠止血, 对于部分患者行去骨瓣减压, 同时行脑室外引流时仅针对合并脑室内出血者。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随访1个月,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病死率。优:经复查无血肿残留, 患者意识清晰, 临床症状消失;良:经复查无血肿残留, 患者意识明显好转, 临床症状改善;中:经复查有少数血肿残留, 患者意识模糊, 临床症状基本好转;差:经复查血肿残留较多, 患者处于昏迷状态, 临床症状无变化或加重[3]。治疗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锥颅组治疗优良率为79.2%, 开颅组治疗优良率为75.0%,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病死率比较 锥颅组病死1例(4.2%), 开颅组病死2例(8.3%), 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6, P>0.05)。

3 讨论

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发现[4], 脑内出血能够使脑组织受到刺激, 导致血肿周边脑组织出血性进行性水肿、坏死, 还可导致远端部位、局部代谢、脑血流等变化。尽管小量出血对脑组织不造成破坏, 可分界扩散(沿组织或神经), 但大量出血可对脑组织进行压迫、破坏, 从而引起颅高压, 增加致残风险, 严重者甚至死亡。另外代谢产物、红细胞可导致血管源性脑水肿, 早期将血肿清除, 利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近年来, 临床主要依靠外科手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 可有效阻止病情恶化, 但整个预后仍难以改变。有学者认为[5], 给予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适时、合理的外科干预, 对提高疗效、降低病死率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中, 两组患者经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后, 病情均有改善, 锥颅组、开颅组的治疗优良率、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锥颅血肿引流术和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均较好。关于手术方法, 临床在做出选择时, 不能单方面判断某一术式的好坏, 而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对于昏迷进行性加重、中线移位明显、血肿量大甚至脑疝的患者, 应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 必要时行去骨瓣减压, 以控制颅内压, 降低死亡率;对于中线移位不明显或无、血肿位置较深、血肿较小的患者, 应采用锥颅血肿引流术。

综上所述, 应用恰当的手术方法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 可提高治疗效果, 降低病死率。同时临床医师需熟练掌握手术操作方法、手术时机、手术适应证。

参考文献

[1] 石景柱, 曹文新.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手术疗效的临床分析.激光杂志, 2012, 33(3):47.

[2] 韦树德, 韦廷求, 蒙智恩, 等.幕上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治疗近期预后影响因素.广西医学, 2015, 37(3):417-419.

[3] 刘占军, 岳树源.中小骨窗开颅加骨瓣复位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87例临床分析.中国综合临床, 2012, 28(4):423-425.

[4] 刘道兵.微创手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21):182-183.

[5] 杜建新, 凌锋, 谌燕飞, 等. 小骨窗开颅术和钻孔引流术治疗脑出血疗效的对比研究.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04(7):292-294.

[收稿日期:2015-10-14]